乱世浮萍王竹斋( 1)读的是担担书
原创: 伍祖华 周雪梅
王竹斋(1889-1952),名玢,字廷瑞,又名启华,号竹斋。恩乡南宅人(今属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生于1889年(光绪十五年)农历十一月初五日。曾随晚清名御史赵炳麟北上讨伐袁世凯,民国后随赵去山西省实业厅任科长。先后两任灌阳县县知事、全州县知事参与修筑桂黄公路。曾任湖南衡阳、石门(今张家界)、耒阳等县县长,零陵榷运局总办,湖南省政府参议。抗战时期,重视全州地方教育,并组织当地乡民建立抗日自卫队保家卫乡。
读的是担担书
王竹斋出生时,家境还算不错,父亲王恩荣“办理全州营文案以军功褒奖五品衔”,略有家财,在县城买了房子,前后共娶过三房妻室:原配唐氏,被休另嫁,未留下子女;继配戴氏,育有一女;再配蒋氏,育有二子,长名廷珍,后过继给胞伯,次名廷瑞,即是王竹斋。王竹斋3岁时,父亲离世,家道败落,在县城居住,坐吃山空,生活难以为继,母亲便带他回到南一的老家,靠着给人绣花、做鞋、筛米、洗衣挣钱糊口。
王竹斋自小聪慧,尤喜读书,母亲也是有见识之人,想方设法送子读书。但因家贫,王竹斋的学业也就时断时续,无钱时便停学在家,边劳动边自学。现在南一一些老人谈到王竹斋,都知道他“读的是‘担担书,住的是公堂”。贫困的家境,没有削弱他奋发向上的决心,他拜师靠友,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经过了十多年持之以恒的坚持,直至成年,学业已有所成,在当地有了不错的名声。
宣统年间,他辗转在龙水、绍水一带教私塾,声誉日隆,后被绍水乐家园赵炳麟家特聘为家庭教师。这一步的跨出,成了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赵炳麟岀身于官宦之家,中进士后,被选入翰林院授编修。他曾参加过“公车上书”,33岁任福建京畿道监察御史,因他敢于弹劾权贵们的枉法行为,有“铁面御史”之称。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而王竹斋能得到“铁面御史”的赏识,就是因为他在民国初年协调处理好了一桩赵家的家事纠纷,解◎除了赵的后顾之忧。这让炳鳞对这位年轻人刮目相看,后来,他又经多方了解王竹斋的学问、人品,甚是喜爱,最终王成了他的贴身幕僚。
民国初期,风云变幻。在赵炳麟的影响下,王竹斋不甘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孩子王”。1912年,他考入桂林政法学堂读书,1915年毕业后,赵炳麟欣喜不已,亲自接他回全州,并怀着深情厚意为其赋“兰花诗”一首:
何妨澹泊在穷乡,不与群葩斗色香;
论品自饶王着相,乾坤终赖汝留芳。(《柏岩集》下217页)
赵炳麟殷切希望王竹斋干出一番事业,留芳天地之间。恩师的知遇,更坚定了他追随赵的决心。此后多年,他便一直追随赵炳麟走南闯北。
文章选自蒋钦挥主编;宾恩信,王文胜,王清荣副主编,《全州民国人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