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事不请不来,白事不请自来”,为何如此大差距?背后大有深意

农村的“红白喜事”有哪些?

在农村里,吃酒席这是很常见的,其中它又可以细分为两种:红喜事和白喜事。

所谓“红喜事”,就是指一切值得庆祝的、喜庆的事情,比如结婚、生孩子、孩子满月、周岁、老人大寿、家里乔迁,或者是门店开业等。在过去一般都是一些非常重大的喜事才会办酒席,特别是结婚、老人大寿,其他的小事情多数都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顿饭就差不多了。

至于白喜事,那就不用多说大家也是知道的,指的是家中有亲人过世了。这本来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可是古人认为人能活到一大把年纪才去世,这个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因此也把它叫做“喜事”,而为了和红喜事区分开来,所以就叫它“白喜事”。不过在古代,一般都是达到一定年龄的人才算是“喜丧”。

自古以来,无论是红喜事,还是白喜事,其实规矩和讲究是比较多的,其中很多人比较熟悉的就是“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

它的意思是说,遇到左邻右舍,或者是亲戚朋友家里办酒席了,但如果他们没有主动发出邀请,也没有派人送来请帖,那么即便是再亲的亲人,也不要去。

而白喜事则不一样了,一般如果是亲戚朋友去世了,都会第一时间安排人员去各位亲戚家里报丧的,而如果村里有人去世了,那一般村里的人都会主动去帮忙。哪怕是主人家没有发出邀请,村里人也会能帮忙就帮忙的。

为何这两种喜事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红事不请不到

农村里办红喜事,一般规模不会太大的。并且持续的时间不长,多数都是在中午,或者是早上的时候,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一顿饭庆祝一下就各回各家了。

像我的家乡这边,办红喜事都是在中午的时候。可是我有一次去贵州打工,发现当地吃酒席则是在早上,并且听他们说有些地方还是晚上吃酒席。

也是因为红喜事的规模不是太大,一般人员也都是亲戚和邻居们。多数都是自家的亲人和左邻右舍。他们帮忙张罗着卖东西、洗菜、炒菜等。毕竟在过去生活的条件不好,办酒席都是需要成本的。办的规模越大,对于主人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因为以前去吃酒席,不像今天都会直接给礼金。过去条件不好,有些都是带一些自家的土特产过去。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去吃酒席,都是拿几个鸡蛋,或者是买点糖果、水果就去了。直到后来才开始随礼金,但是也是几块钱开始的。可是现在动不动就是几百块钱的礼金。

同时在过去办酒席,讲究不清不到,那也是有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双方的关系不太好,或者是来往不是太频繁。也有可能是办酒席的主人家本来就不想要你去参加。因为他们办酒席都是有预算的,办多大的规模,多少桌客人,购买多少食材都是有规划的。

如果没有这个规矩,那太多的人不请自来,最后酒席就会办的不圆满,并且还会因此而得罪不少人,也就是喜事办成“坏事”了。

白事不请自来

为何白喜事不请也要自己主动过去帮忙呢?

首先,死者为大。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着“死者为大”的说法,也就是说人一旦去世了,那就算是天塌下来的大事,也没有这件事情大。村里有老人去世了,村里的人主动过去帮忙,哪怕是之前和他有过节的人,也不会因为之前的意见不合,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而心里有隔阂。只因为同在一个村子里生活了几十年,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随着老人的去世,一切也烟消云散了,而这个时候去帮忙,也是送逝者最后一程。

其次,表达对逝者家人的关怀。当家里面有老人去世了,亲人们都是非常伤心的,同时需要忙碌的事情还有很多。他们都是沉浸在悲伤之中,哪里还有心情去一一通知村里人来帮忙呢?

并且白喜事和红喜事不同,一般办的规模要大很多,并且持续的时间也要更长。一般都是要办好几天,这样需要很多的人来帮忙干活,像白喜事一般都会请一个辈分高的,并且办事能力强的人来当总管,有他来替主人家拿主意、做决定。何况村里人都是知根知底的,大家主动去帮忙,彼此也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办事也比较方便和让人放心。

最后,也是为自己考虑。在我们村因为村子小,现在如果有哪一个老人去世了,那即便是离家再远的人,都会请假坐火车,或者是坐飞机赶回来。别看这个成本很高,但是村里的年轻人都是毫无怨言的。

因为大家心里都是非常清楚的,如果别人找我帮忙不去,那么下次自家有老人去世了,别人也不会来的。毕竟生老病死,这是谁都无法逃避的。而自己主动去帮忙,一来可以送逝者最后一程,二来还可以留下一个好名声。

结束语

在农村里,红喜事在值得庆祝的事情,其办的规模多大,都是有主人决定的。一般都会主动邀请他们认为关系好的人来参加。所以自古以来办红喜事,都是要有请帖的,没有邀请是不能参加的,那就是不速之客了。

而白喜事则不一样了,民间认为它是“伤痛事”、“困难事”,不光是亲戚朋友要来帮忙,就连村里的人也会自觉并且主动的来帮忙,既是关心慰问,也是送逝者最后一程,同时也是为了自己以后长远做打算的。

所以这条规矩已经流传了数千年,一直是不变的。在你的村子里,还有这个规矩吗?欢迎大家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