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画遍雄浑意,翰墨书尽豪放情(下)
《二十四诗品》第十二品,正中之一品,题为“豪放”:
观花(化)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虚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观天地大化无穷尽,遨游宇宙任意远翔。诗人从自然之道培育出豪放之气,创作才能够文思昂扬、狂放不羁。那气势如长风千里浩荡,又好似大海高山一片苍茫。精神活力饱满,驾驭万物如在身旁。向前,能召唤日月星辰,从后,能挥手引来凤凰。拂晓时,乘坐六鳌飞驰而去;到晚上,在太阳升起的扶桑洗足。
豪放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或是人生品格,特点是潇洒恣意、无所拘束。与雄浑比较,豪放更侧重于“放”,在天地间睥睨万物、豪迈凌云。
一提豪放,不免想起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宋词风格。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两人的豪放是不完全一样的。
东坡是乐天豪迈旷达,既有儒家入世为官的担当,又有道家出世被贬的逍遥。无论是做官还是被贬,他都能把酒放歌,保持自然清新的心境。读苏词,叫人心中愉悦、看透烦恼,进而超脱同时又保持积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个“任”字,将东坡的“放”传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放”中,还充满了哲人的智慧,他的诗词有一个特点就是典故量极大。人言苏轼的豪放词是“以诗写词”,以学问为词。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
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
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
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
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
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这首《游道场山何山》描写了苏轼夜游道场山、何山,两山均为湖州名山。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就是湖州人,他的《道场诗帖》以行书写下了苏轼的这首诗,此帖风神隽永,写尽风流。
元 赵孟頫 《道场诗帖》
29.7x61.7cm 故宫博物院藏
▲ 左右滑动欣赏作品袁环 扇面《东坡诗意》(临赵孟頫《道场诗帖》)19x52cm 2020年
苏轼看似描写晚上游览欣赏道场山、何山的美景,但博学多才的他用典是信手拈来、浑然一体,最后用的“三叹”两字正是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两位晋国大夫为了谏止魏舒受贿,故意在吃饭时三次发出叹息之声。魏舒问他们因何叹息?二人借解释所以“三叹”,一是检讨了自己因饥饿而生的贪欲之心,二是对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量表示忏悔之意。魏舒立刻明白这是婉转而含蓄的警告自己勿贪,并表示了对自己的无限信赖,继而辞去贿赂。
苏轼在此用这个婉转谏诤的典故,再加上“我今废学不归山”的感叹,暗喻了他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 ,但也同时表达了他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如果说苏东坡的豪放还带着一点娟秀的文气,那辛弃疾的豪放便是完全的英武之气。辛弃疾更多的是血气方刚的豪迈、英雄主义的浪漫。读辛词,叫人热血沸腾,情之兴兴、志之勃勃。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少年沙场点兵、意气风发,中年宦海沉浮、消尽狂傲,老年不忘故国旧恨,一生抱负无处消。他的诗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苦闷忧患却又执着不屈的铮铮英雄形象。
但辛弃疾的这种豪放,并不仅仅是一味的“刚”,而是一种由真性情中得来的纵肆潇洒的气质和光明磊落的胸怀。
豪放一品中的“晓策六鳌”是借用古代神话,描绘了一个真性情的人从容潇洒,骄傲的乘着大鳌,再去“濯足扶桑”——扶桑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正是一种无所羁绊、共天地吞吐的自由境界。
因此,豪放派的诗词中也会有柔美的意向和手法,使之既具有积极昂扬的思想内容,又具有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左右滑动欣赏作品方放 书法《辛弃疾词二首》34x55cm 2020年
上阙有清风、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鹊声、蝉声,还闻到了稻花香。下阕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全词看起来极其平凡,语言没有雕饰,没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流露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对生活无限热爱的真性情。刚柔相济的真性情本身亦是一种豪放。
豪放的境界实际上与雄浑最为接近,都是一种超然的心灵气韵,都来自于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
王国维说:无二人(苏、辛)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两人的豪放正是来源于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没有苏东坡、辛弃疾这样的胸襟,而去模仿他们,就是东施效颦,徒增笑耳。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