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一脉,如何让自己的世族延续了整个大明王朝?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明朝有这么一个家族,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国至1644年明朝灭亡,繁盛整整276年,贯彻整个大明王朝历史,这个家族不仅出了两个世袭罔替的国公(国公是明朝大臣中最高的爵位),还出一位皇后,两位王妃,子孙繁盛官居显位,是名副其实的大明王朝最牛的第一世家,这就是大明开国功臣徐达家族。

那么作为封建王朝的贵族,徐达究竟做了什么,能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福泽连绵,荣华不绝?

影视剧中的徐达形象

  • 一位父亲,不矜不伐,打消帝王顾虑

徐达,字天德,1332年出生,凤阳府凤阳县人,22岁徐达加入比他年长4岁的朱元璋义军,作为最早一批跟着朱元璋起家的弟兄,徐达和朱元璋应该是有深厚的战友之情的。而徐达对于大明王朝的创立,是有过大功的。这里不作赘述了,我们来看一段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

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明史》

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还是很高的,除了赞扬他的武功谋略,最有趣的是“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这几字评语。

一个立下如此卓越军功的武将,却在朱元璋眼里,不骄不躁,不恃功而傲,对女色财物毫无兴趣,这是怎么做到的?根据我们的人生经验,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对诱惑完全免疫,而同样是穷苦出身的徐达,性情刚毅,从小习武。在他22岁那年,朱元璋回乡募兵,徐达毅然投奔,你要告诉我徐达对自己人生前程没规划没想法,那是不可信的。而封建历史上,但凡能够笼络人心的,也无外乎权,色,财三样。

所以,我们抛开徐达的能力功绩不说,在朱元璋面前,徐达成功地扮演了一个不图名利,赤胆忠心,只知杀敌报主的角色。徐达成功地向朱元璋传递了一个信息,即:你的,你的,都是你的,你愿意给我,我再接着。

徐达 像

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智慧,深悉朱元璋秉性的徐达,用自己的收敛和忠诚,换取了朱元璋对自己的信任,哪怕这种信任是表面上的。从后来朱元璋通过屠戮功勋集团收回兵权的举动来看,徐达的隐忍,臣服和低调,是非常必要的和及时的。

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徐达相对其他性格张扬的功勋,就会损失很多自身利益?结果是恰恰相反,徐达官至太傅,丞相,太子少傅,封魏国公。就拿徐达和朱元璋下棋的事迹来讲,话说有一次朱元璋与徐达游南京城外的莫愁湖,忽然棋瘾来了,要与徐达下棋。朱元璋可能是赶上心情不错,对徐达说:“今日下棋,如果你赢了,朕就把这湖赐给你。”徐达谨记朱元璋的下棋规则,不敢赢,但又不想输,因为莫愁湖太有吸引力了。思来想去,他决定冒险赢一回。果然,一盘棋下来,朱元璋输了。这下朱元璋不乐意了,把许诺莫愁湖的事也抛到九霄云外了,内心只剩下恼怒,想杀人。他正要发作,徐达立刻跪倒:“请陛下细看全局。”朱元璋仔细一看,发现棋盘上竟用棋子组成了“万岁”二字。原本因为输棋而产生的不快瞬间一扫而光,高兴之余将莫愁湖(号称金陵第一名胜)赐给了徐达。

真的难为徐达了,以前下棋,一直故意输给朱元璋,哄老板开心。老板现在严令他全力以赴,要是再输,势必会让老板对他产生不满,必须要赢。但是赢了老板毕竟会惹他不快,居然想出了用这么一招,是不是忽然能理解那句“伴君如伴虎”的真正意味了?

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配享太庙,列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诚然,这里面有徐达同其他勋贵相比,因为早逝而躲过了朱元璋后期对功勋集团屠戮的因素,但也和徐达努力让自己在朱元璋面前营造出对权财无所取的形象有莫大关系。

  • 两个女儿,坚守本真,赢得皇家尊重

徐达有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家宗室,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朱棣的原配,仁孝皇后徐氏。

太祖闻后贤淑,召达谓曰: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明史》

这门亲事,是朱元璋主动向徐达提出的,且朱元璋直接点名朱棣。从当时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情况来看,除了太子朱标以外,朱棣是少有几个人中龙凤的人物,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徐家,对于徐氏,是非常满意的。

明成祖朱棣 像

徐氏是明代著名的贤后之一。从史料来看,徐氏应该和朱棣的感情非常不错。朱棣的子嗣中,除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其他都是徐氏所生,这在封建帝王家庭里是非常少见的。史料还说,徐氏为人贞静,好读书,被称为女秀才。她善于打理后宫,待人处事都非常周到体贴,也孝敬公婆。婆婆去世后,徐氏吃了三年的素。但这些并不是本文的关注点。

我们知道,朱棣是发动靖难起兵篡位的,而徐氏作为朱元璋的儿媳,义无反顾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

后留与世子居守。李景隆攻城,城几陷,后亲率诸将校妻擐甲登陴,挟矢石御之,敌遂以却。——《胜朝彤史拾遗记》

朱棣发兵,离开北京,南军统帅李景隆趁势攻打北京。形势危急之时,徐氏率领着一众女眷披甲上阵,亲自参与到北京的防御战,最后取得了胜利。而事实上,留守北京的燕王长子朱高炽,在当时诸多的决策上,都是经过了徐氏首肯的。

仁孝皇后徐氏

作为开国名将徐达的长女,徐氏自然不是普通的女子,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朱棣的靖难,在初期的时候其实是屡受挫折的,以燕京一隅而抗击全国,正常人都不会把赌注压在朱棣身上。徐家深受皇恩,自己的几个兄弟都在南京为官,徐氏肯随丈夫叛乱而不顾虑娘家亲人,仅此一点,他就值得朱棣对他的尊宠。

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情还只是看作是徐氏的夫唱妇随,那么在朱棣登基后,徐氏的举动就更加饱含深意了。

徐氏的弟弟,徐增寿在朱棣靖难时候,是有功的,后被建文帝诛杀。朱棣打算为徐增寿追加爵位封赏。徐氏听闻之后,拒绝了朱棣的要求。后来朱棣坚持,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世袭罔替。徐氏无奈,不再表态,却也未曾为此专门谢过朱棣。

史书的说法是,徐氏不为娘家人邀功,照顾夫君英主之名,是贤后的表现。但笔者认为,徐氏此举似有深意。

明代皇后 剧照

俗话说的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虽然徐增寿被建文帝诛杀了,但是却为徐家换来了朱棣的信任和青睐;而如果徐家因为徐增寿得到了厚赏,免不了又会把徐家推到风口浪尖。封建臣子受到主上隆恩愈重,其背后隐藏的危机也愈大。

徐氏无疑非常明白这个道理,说到底,她只是想让徐家在大明平安地繁衍生息下去,并不想让徐家太过耀眼,太过锋芒。凡事物极必衰,阳光最耀眼的时候,也是它开始滑落的时候。

徐氏的这一做法,颇有些其父徐达不好女色财物,不争权夺利的风范,可谓虎父无犬女。

这里再提徐家另一个女子,徐家三女,徐妙锦。

永乐五年,徐皇后病逝于南京。之后朱棣再未立后。但是据野史所述,朱棣曾经欲聘徐皇后三妹徐妙锦为后,却被徐妙锦婉拒。事实上,因为貌美贤淑,徐妙锦很早的时候,就频繁地被很多宗室世家子弟提过亲,但都未曾动心。

徐妙锦 剧照

徐皇后死的时候,徐妙锦才28岁。朱棣几次派人去征求徐妙锦的意见,徐妙锦都一一拒绝。最后被逼得没办法,徐妙锦干脆削发为尼,遁入空门,以此逃避朱棣的骚扰。直到明仁宗继位后,她方才蓄发出庵。

一个女人,能够拒绝皇帝的再三要求,不贪恋皇后之位,由此可见其心志之坚。徐家的女人,真真的都不简单。

  • 三个儿子,几面下注,换得家族兴盛

说完徐家的两个女人,我们再说徐达的三个儿子。

这三个儿子非常有代表性。如果说,徐达对于朱元璋的忠诚和隐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一种低姿态,那么他的几个儿子的做法,则更多是出于在纷杂的政局中,保障家族的安全和传承,是一种政治博弈,或者直接说成是政治投机。

长子徐辉祖,建文帝的铁杆支持者。

徐辉祖少有英气,极负才气。20岁那年,作为徐达长子的他,便承袭了魏国公的爵位。作为开国功勋第二代中的佼佼者,徐辉祖一直都在军队系统里摸爬滚打。

徐辉祖

他打过蒙古人,也追剿过倭寇,建文朝时还主持过修订《太祖实录》。建文帝削藩的时候,燕王朱棣三个儿子入京为质,徐辉祖强烈要求扣押三人,以防朱棣作乱。后来此三子逃脱的时候,建文帝也是派了徐辉祖去追捕,但无所获。

建文三年,李景隆在白沟河之战中大败,是徐辉祖阻击了燕军;建文四年,徐辉祖领军于宿州大败燕军;燕军渡长江的时候,徐辉祖仍然率军力战不退。

朱棣进入南京之后,徐辉祖始终不肯归顺朱棣,从而被下狱,之后被免除俸禄和爵位。可以说,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是典型的建文纯臣,忠心可嘉。

再看四子徐增寿。他却是朱棣在南京的内应。

建文帝疑燕王反,尝以问增寿。增寿顿首曰: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明史》

明代官员

建文帝曾经关于燕王是否会谋反一事询问徐增寿。徐增寿拍着胸脯向建文帝保证,燕王朱棣已经如此富贵显赫,定不会反。

从后来建文帝的被动局面来看,类似徐增寿这样的话,的确让建文帝对自己的叔叔朱棣还保留着一丝幻想。而事实上,在南京的徐增寿,不但屡次在建文帝面前替朱棣说好话,甚至几次直接把重要的军事情报传递给朱棣。

由此可见,徐增寿就是朱棣在南京的重要内应。而当最后建文帝发觉大势已去,找来徐增寿来质问的时候,徐增寿却完全陷入了沉默。建文帝不是傻子,徐增寿的沉默已经说明了一切,大怒之下,建文帝居然亲自执剑斩杀了徐增寿。

王入,抚尸哭。即位,追封武阳侯,谥忠愍。——《明史》

当朱棣进入南京,看到了徐增寿的尸首时,竟不能自制,嚎啕大哭。可见徐增寿对于朱棣而言,不仅仅只是自己的小舅子,还是同伴,更是战友。

最后我们来看二子徐膺绪。

朝史暮想翻了翻手头的资料,发现几乎找不到徐达二子徐膺绪的个人详细信息。只有徐膺绪大概的出生情况和担任的官职。但恰恰是缺乏详细生平史料,才让朝史暮想背脊发凉。几个兄弟姐妹,都有详细的史料,而徐膺绪却似乎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里,似乎完全是路人一个,不曾登台,甚至徐膺绪子嗣的资料都比他的要详实。

朝史暮想大胆地给出一个结论,即在靖难之中,徐膺绪始终保持着中立的姿态,没有挤进燕王朱棣和建文帝的夺权之战中,起码表面看起来是这样。于是,家族三兄弟的肖像开始逐渐明朗起来。

明代官员

大哥徐辉祖,押宝建文帝,并且也是当初看起来最可能获得胜利的一方;四弟徐增寿,下注在燕王朱棣这边,虽然最后身死,却无疑获得了朱棣的认可。而二子徐膺绪,则表明了中立态度,只臣服于最后的胜利者。

好,如果把三兄弟的行为看成是一个家族,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举动呢?徐辉祖和徐增寿,两头押宝,不论最后朱允炆和朱棣谁胜出,都能够保证徐家至少有一脉安然存续。而如果最后真的出现了极端情况,徐家的两面派被揭穿,遭到所有人的清算,那么至少还有一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徐膺绪,作为徐家的最后一道防线。

可怕,这是足以令人窒息的权谋,也是徐家男子对整个家族的兴亡存续的责任表现。

大者不能容,小者又何益。却羡虾鱼辈,安然保家族。

徐家显然不是鱼虾之辈,并且所有人都各司其职,做的很好。我们可以看看徐家人后来的结果。

徐达和仁孝皇后徐氏毋庸多说,善终病逝,朱家对这二人礼遇非常。

徐妙锦在朱棣逝世后,因为得到了明宣宗皇后张氏的敬重,时常被接到宫里小住,并与张氏攒下了深厚的感情,于正统年间离世,享年六十有一。长子徐辉祖在朱棣登基后,革职削爵,被软禁在家。逝世后,其子袭承魏国公,传十一代,后人于弘光元年降清;四子徐增寿,被朱棣追封为定国公,传九代,最后一任定国公于崇祯十七年城陷身死;徐膺绪一脉,后人多世袭锦衣卫指挥使佥事,传十代。

封建王朝那些个钟鸣鼎食之家,在繁荣辉煌的背后,多少总是避不了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也除不掉自己身上的心酸和血腥。一个功勋显贵之族,如何在一个封建王朝中保持家族的延续兴旺,徐达一族无疑给出了一个最好的答案。徐达的隐忍低调,不贪恋权位,不喜好财色,为的就是打消朱元璋对自己所有的顾虑;长女徐皇后,一心随夫,忠贞不二,赢得帝王尊宠;三女徐妙锦,淡薄恬雅,追求本心,不为外界所扰,令人钦佩;而三个儿子,为求徐家一脉永昌,几面下注,立于不败,终得一族在大明朝的昌盛连绵。

参考资料:《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


来源:朝史慕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