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唐诗解读——李白之《塞下曲六首》(其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泪流空自知。

解读:

战争不仅给前线男儿带来艰难与危险,同时也给他们的家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这首诗就是以闺中女子的视角来讲述边塞戍守对家人的影响,女子终日以泪洗面,度日如年,因此和平是每个人的愿望,而每个边关将士则是维护和平的保证,所以国家的安宁不仅有那些在前线的将士付出的努力,还有他们的家人的付出的牺牲。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描述了闺中人梦中的丈夫驻守边塞的样子,诗人用白马、黄沙、细砂料等边塞代表性的景物向我们描述了边塞营地,直观传神地展现了边塞将士戍边的环境,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是闺中人对自己丈夫情绪的抒发,表达女子对丈夫深深的思念,特别是在容易让人愁苦的秋天里,自己会默默思念丈夫在外戍守边疆的情形,希望能够减轻思念的煎熬。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是我极喜欢的句子,诗人通过客观的景物来描写闺中人思念丈夫的心情,秋天的夜晚萤火虫爬满了窗户,边关的月亮在窗前迟迟不肯离去。曾几何时,此情此景,应是夫妻男耕女织,可如今只剩下女子一人独守空闺,这是何等的孤独和寂寞呀,估计在上世纪八十年流行那首《十五的月亮》的创意来源于此,不议。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秋风吹落了梧桐树上残留的枝叶,沙棠在秋风过后只留下枯枝,四处一片萧条,这是一个容易让人伤感的季节,更何况闺中人睹物思情,对丈夫的思念更加强烈。

“无时独不见,泪流空自知”,《独不见》是古乐府题名,诗人在此引用来形容闺中女子的心情,传达的是一种思念而不得见的落寞情绪,女子每吟诵这首古乐府,对丈夫的思念只能自己去感伤和品尝,此情此苦又不能向别人道,只能默默流泪。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