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唐诗解读——李白之《丁督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注:
丁督护歌:南朝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又题作《丁都护歌》。据《宋书·乐志》记载,南朝徐逵之(刘宋高祖 刘裕女婿)被人所害,其妻每询问督护丁旿治丧之事则必叹一声“丁督护”,其调哀婉凄切,后人循其声而制成歌曲。此题历来多用以抒征人之艰辛与思妇之幽怨,李白选此为题,有拟妇人牵挂远人之哀怨情怀,寄托自己对民众疾苦的关切。
云阳:江苏丹阳。
上征:船北行谓之上,南行谓之下。
商贾:行走贩卖为“商”,开店售货为“贾”。此处泛指商人。
拖船:拉纤。
一何:多么。
心摧:心伤。
江浒:江边。
芒砀:石头大又多的样子。江苏太湖出产一种文石,可作园林陈设之用,统治者经常征调大量民夫为其拖运。
解读:
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李白漫游江南润州(今江苏镇东)时,目睹了纤夫拖船运石之苦,心有所感,遂写下了这首诗,倾注了诗人对底层民众苦难的同情,也是对统治者荒淫的讽喻。
江苏丹阳是唐时江南繁华之地,此地水运发达,沿河两岸商贾云集,然而与这热闹场景相对应的却是此处还有大量从事劳役的纤夫们逆水拖船行走。诗人一开篇就为全诗定下伤怀悲悯的基调。
“吴牛一喘月,拖船一何苦”,这是形容征夫的艰辛。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吴地的水牛非常怕热,即便是夜间看见月亮仍误以为是太阳而不停喘息。诗人此处借用这一典故形容天气炎热,纤夫们却不能停止劳作,还在继续拖着沉沉的大船,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辛苦。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还有繁重的劳动,纤夫们连补给自己的饮水都不可得,所谓“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此处用语不免夸张,却因其生动更显真实,读者不难想象纤夫们恶劣的工作与生存处境。
在家中的思妇想到在外的夫君如此辛苦,唱起了曲调幽怨的《督护歌》。“心摧泪如雨”,思妇心中的牵挂和隐痛已无法掩饰,压抑太久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们想着丈夫拖船运石,又热又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不约而同唱着这首哀怨悲苦的拉船号子。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诗人此处宕开一笔,将视角从拖船运石场景转移到运河边到万人开凿的采石场上。万人当是虚指,意为人多,无由,指没有办法。石大且多,纵然用万人之力也很难抵达江边,如此盛大的劳疫场面,难以想象的劳动强度,表现出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消耗民力的愤慨和对服役民众的同情。
结尾两句诗人直抒胸臆,你看这盘石何其大,采之不尽,运之不完,这些劳工们何时才是他们的出头之日呢?“芒砀”是叠竟连绵词,形容石头多又大,纤夫们的悲惨生活,怎么不让诗人,不让家中思妇,不让每一个读到此诗的读者为之而必伤呢,这种悲已经不是一时之悲,一己之悲,而升华成了天下百姓的大爱之悲。
李白的诗很少有起笔沉重之作,但这首格调沉郁且含意深远,反映劳苦民众现实生活的作品在他的笔下呈现,让我们不禁为之侧目,这也是后人评价此诗时所说的“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