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元结之《贼退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注:
井税:指田赋。
戎旃:军队中的旗帜。
山夷:对少数民族入侵者的称号。
解读:
同上首诗一样,这首诗也是元结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的前面,也有一首小序: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从这篇小序中可以看出,这首诗作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就在写这首诗的前一年,少数民族“西原蛮”攻陷了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时隔一年后,又先后攻占了永州和邵州,当打到道州边境时,入犯者忽然退兵。元结认为道州之所以未受二度沦陷,并非因为官军的勇猛,而是西原蛮的“伤怜而已”。这种观点委实有些站不住脚,估计是诗人想借此来讽刺和批判朝廷官吏的横征暴敛,正所谓“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全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诸使”的凶残的模暴表现得淋漓尽致,分别是“今”与“昔”、“山夷”与“使臣”、“诗人自己”与“时贤”的对比,最终都茖结在诗人强烈而深沉的忧时爱民的情怀上。
从元结的个人经历来看,他几次辞官,这与那些因仕途不得志的文人不同,都是在他仕途极为顺畅时做出的选择。主要是因为他实在难以忍受上层的勾心斗角,当他看到要做官司就要当所谓的“时世贤”,违心地去“绝人命”时,他归隐江湖的决心不言而喻。大诗人杜甫读过这两首诗后,不无感慨,认为“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
元结(715—772),字次山,自称元子,先世为鲜卑拓拔氏,北魏孝文帝时改姓元。其先居太原,后迁居鲁山(今属河南)。17岁时从学于宗兄无德秀。天宝十三载登进士第,复举制科。安史乱起后,率家南下避难。公元759年,以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一度代摄荆南节度使事,有战功。后历任道州、容州刺史,政绩甚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因母丧丁忧。七年复入朝,病逝长安,赠礼部侍郞。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元结诗文皆擅,为中唐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之先导者。《全唐诗》存诗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