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之初唐诗歌(3)
四
汉诗中关于社会民生的诗作中,都是在质朴的文字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与真实的内容。有的描写战争,有的表现饥寒,有的写孤儿病妇的悲哀,还有的描写家庭男女问题的悲愤。这些诗作中都反映了民众呼喊的声音。
这一时期主要诗人有张衡、辛延年、宋子侯,还有枚乘、班固、李陵、蔡邕等,这些不属于本文重要内容,不作评论。
在这之后的《古诗十九首》是在《诗经》四言的基础上,又进行一大步的发展,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位置应远在《诗经》之上。这是一群无名作家的作品,产生的时代,大多在东汉建安时期,用沈德潜的话讲:“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可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可谓是至论之极。这些诗的好处,无一奇字,无一奇句,但却无字无句不奇,让人读完有一种无一处可增减。都是用质朴的文句,表现深厚的感情与内容,没有《诗经》的古奥气,也没有汉赋的贵族气。是大乱时代民众情感的集中表现。
《古诗十九首》之后的叙事诗数量虽少但质量却很好,较熟悉的《孤儿行》《妇病行》《陌上桑》,最有名的还是那首《孔雀东南飞》。
五
两汉结束后,中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形式没有什么新奇的创造,但文学精神和作家的创作态度却发生大大的变化,这就是文学离开了早年所确立的社会使命,而转为浪漫的神秘的哲理的发展,即文学由为人的功用转成个人的言志。
之所以能够发生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儒学衰微,孔子的那一套说教已经无法维持年轻人的信仰,影响到文学方面就是浪漫主义的抬头;其次就政治的动荡和人生的危险,从东汉末期及至东晋两百多年的时间,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在这种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知识分子,都在酝酿一种新的信仰的要求,这也就是老庄思想开始走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因为这种思想本身就是乱世的产物,人们开始追求自然无欲的自然状态,追求真实的人性与人情,虽说能够反抗现实,但在行动上却是逃避现实,因而是消极的。再次就是人性的觉醒,同儒家所提倡家国天下相比,此时的人们反对人生伦理化,他们厌恶虚伪束缚的生活,追求自然的人性。
时代的环境及思想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文学偏重于个人浪漫主义,是完全离开现实的社会人生,代表作颇多,其中也不乏名作,但内容大多都是赤松、王乔的字眼,多采用一些神秘的材料,造成一个美丽空虚的世界,包括诗人在内大多数文学家,与其说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去,不如说是生活在一个自己虚构的神秘世界中,在这种梦幻中,他们的灵魂有了寄托,但心境却由消极变成了积极,由慷慨变成了对现实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