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九)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注:

“美人”二句:化用曹植《杂诗七首》其四:“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之意。

灼灼:鲜明美好的样子。《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皓齿:洁白的牙齿。

自持:自矜,控制自己。

紫宫:皇帝的住所。

紫宫女:比喻在位的大臣。

青蛾眉:容貌较好的女子,喻指贤才之人。

沚:水中的小岛。

解读:

李白少负不羁之才,志在济苍生、安社稷。他曾初入长安,即作《玉真仙人词》以此干谒玉真公主,企图陈诗帝王,然而却遭到公主侄女婿张垍冷遇,诗人自伤其才,回想曹子建才高而命蹇、借美人迟暮以自悼,遂用子建《杂诗》之意,写下了这首诗。

先将《玉真仙人词》摘录如下: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曹植之《杂诗》: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子建的《杂诗》以佳人自比,表面写佳人艳若桃李,实则写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不得呈献于君王之前,如今岁月蹉跎已成白首,仍然事无所成。李白的这首《古风》全用其意,只是感情基调更为沉痛。

中国诗歌中有着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太白与子建的二首均运用了比兴寄托手法,借写美人表现了自身遭际,抒发了胸中愤懑。曹植写美人,恰是写自己的凄惨遭遇与愤懑不平。而李白的《美人出南国》,亦是有着此种寄托意味。其中“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让人联想到屈原的《离骚》中的句子:“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把蛾眉作为美女的代表,更以人妒蛾眉作为小人嫉贤妒能,戕害忠良的象征。李白于此亦有此意,正如萧士赟所言:“李白遭谗摈除之诗也。”李白在诗中描写美人因遭妒忌而归去潇湘的经历和心理,正是自己现实中政治失意,自我放逐,而又廓落放怀的心境的写照。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