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五)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
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
大雅思文王,颂声久蹦沦。
安得郢中质,一挥成风斤?
注:
斐然:文彩。
雕虫:小技。
刺刺:酸枣树的刺。
解读:
此诗当作于李白出川之后的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鉴于当时人云亦云、雕凿失真、华而不实的诗风而作诗以讽喻。理解该作品,可与《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诗人自比孔子删诗定乐,以开一代诗之新风自任,其自信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其气魄非一代之雄才所不道也。
前文说过,李白受庄子思想极深。这首诗同样如此,前六句化用《庄子》故事,诗人意在讽喻世人呤诗作赋,不过是借以取科第、干禄位而已,于世道人心无益。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取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出自《庄子·天下》:“犹百家之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偏,一曲之士也。”扬雄《法言》:“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周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这四句是说写诗作文,独无特殊见解,一味模仿他人,矫揉造作,未得精髓,只能弄巧成拙,徒留笑柄。
“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这四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个卫国人对燕王说,自己能在棘刺的尖端雕刻母猴。这四句是说写诗作文,雕琢文采犹如在棘刺上雕刻狝猴,徒然花费精神,却不切实用,又像穿着华丽,只能自炫其身,却无益于社会。
全诗针对科举的诗赋取士,辛辣地批评了只重视形式,不注重诗歌社会责任的现象和风气,并批评在这种风气驱使下,所产生的作品,只能是华丽浮靡,背离雅颂,诗人借此呼吁诗歌创作回归正道。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