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你身边的倔人——哲学漫谈之四
絮絮叨叨地说了那么多,无非是让大家相信哲学会是让人生变得更好,可惜世人还是太过功利了,因为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好人多没好报,所以,他们其实是有意拒绝做好人的。这种立场是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因为这是世间常见的事实,是真的!
可哲学的一个常识就是,眼见未必真!这也是真的。到底哪个才是真中的最真的呢?不言自明,因为普通人肯定没有哲学家看得深远,一定是肤浅的,因为普通人只习惯于以个人立场看问题,而哲学家主要是以全人类的立场看问题。因为立场的不同,哲学化的人与现实中人的冲突往往就是这样尖锐地对立着的,哲学必须怀疑和批判普通人所坚信的一切,当然会引起普通人的反感。这也是普及化推广哲学的最难点所在。
幸好普通人只是反感,而不是仇视哲学,因为哲学化的人是与世无争的,并不对普通人的利益构成实质威胁,不然这世界可就真的没指望了。这隐约也说明普通人的潜意识还是很理智的,而这一点理智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因为这能帮助人类消解许多人那无度的主观欲望,所以,哲学帮助人类认识自己,就包括帮助大家更多认识自己的潜意识。
所以,大家尽可以在哲学面前承认自己肤浅,这不但不丢脸,反而是件值得骄傲和庆幸的事儿,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有机会通过哲学获得深刻与真正的成熟,成为更具社会属性的完人。哲学化的人都是从普通人过渡而来,就是通过哲学学习与实践,让自己从一个更多利己的自然属性的人逐渐成为一个更多利他的社会属性的人。
这里所说的具备更多利他的社会属性的人其实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中“成为人”。这其中的“作为人”的人就是自然人,可以理解成未经正统哲学教育所自然成长的人,因为一般的家教和学校教育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里的“成为人”也不是一般社会意义上的“成人”,达到法定年龄就可以的,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完人。
当初我之所以焦虑和叛逆,就是因为自己从小通过对古典名著的阅读隐约建立起“完人”的概念,而现实社会一直不让我成为那样的人,于是潜意识的反抗造成了我日常的倔,直到四十不惑之年也倔不出名堂,于是开始主动否定过去的一切,最终通过哲学认识了自己的潜意识,进而认识并安抚了自己曾经的脆弱,从而找到真正的归属感。所以,仅一般性观看古典名著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和老师们的正确点拨是至关重要的。只可惜,我们这个社会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家长和老师太少了。
所以,什么叫倔?就是那些人足够敏感,发现了这个普遍妥协的社会中太多的自相矛盾,他自己能感觉到,但认识不透彻,于是人家“勇敢”且执著地表述出来,这样的表述在完全视妥协为合理的人看来是荒唐可笑的,于是定义其为倔。
殊不知,这是占人群绝大多数的完全妥协的人的一种傲慢与偏见,是无知的歧视。这些无知的人是哲学最难改造的,反而是那些倔人,只要稍加点拨,就是觉悟和精进,而我就是通过自学哲学而日日新的,所以我才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用常识化的语言表述哲学,目的无非是希望有更多人与我一样走进妙不可言的哲学世界。
所以,如果你是个倔人,又活得很无助,就赶紧通过哲学重塑自我吧,就不要再向你周围的蠢人那儿寻找存在感了,他们永远不会理解你。如果你此前不敢倔,现在认识到了,倔可能在哲学的指导下变成很美妙的一件事儿,那也请你勇敢地拿起哲学,然后你就能知道哲学是如何不辜负那些认真对待它的人了。
哲学的好,我将继续与大家分享,因为说的都是真话,不一定好听,可信我者就一定会得救,但还是信不信由你,因为我不是上帝。只愿这不太和谐的世界因我们的悔过而早日变得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