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未来与希望

哲学必须帮助世人积极改善人性,因为哲学化的人是超脱了善恶、是非的,是得到“大自在”的自由存在,善恶、是非对于他们只是理论性存在,只是他们用以实现追求——终极和谐——的手段,不是目的,所以,所谓人的哲学化,既是实现一个人自身内部思想的和谐和又是实现与他人、自然皆能平和相处的外部和谐的统一,所以,世人皆哲学化了,世道人心自然也就齐了。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爱国诗人、英雄裴多菲生命谱就的诗篇,更有而后的无数革命家和革命烈士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只有自由才是隐藏在生命和爱情背后的人类更本质的目的与追求。
    而绝大多数世人选择性抛弃了这样的真理,皆因多有不当欲望放不下,这既是人性复杂的直接原因,又是必然结果,是从人之初开始的人类自控能力不足的延续,于是世间一切二元对立着的矛盾就要持续地、现实地折磨他们,让他们继续痛苦、纠结地苟活于世,当然得不到“大自在”的自由。由此可见,哲学具备帮助人实现哲学化自由的工具属性,能帮助人类实现更好地自我控制,只是这个工具研发得还不够成熟。

从哲学帮助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分析,这三观中的前两观就是帮助人们充分认识人生与世界中种种二元对立的矛盾,而价值观则帮助人们在认识矛盾的基础上统合矛盾,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也只有在全体人人生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下,人世间普遍存在的二元矛盾对立才能得到对立统一的认识与化解。做到这些,才叫真正建立起哲学辩证的、对立统一的认识与思想,人的哲学化才成为可能。

只有最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帮助人彻底统合矛盾,实现哲学化的跃迁,而错误价值观的普遍存在则先天造就了世道人心不齐,更使正确的价值观改造世界——普遍存在的错误价值观——的难度系数增大。所以,世道人心不齐的繁复,本质上不过是价值观的简单对立,是认识的不足,是思想的魔障,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反思得到彻底纠正的,所以佛家才有了一悟成佛的法门,在人的哲学化的关键时刻,这叫顿悟。顿悟,是哲学化所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前提,是反思与前提批判量的积累与路径正确的必然结果。
       正因为反思路径——方法论——的重要性,所以更需要整体把握好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更需要明确哲学的终极追求,是为实现全体人价值的最大化,而非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更需要明确,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终是要服务于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建立人生观时所观的人生与建立世界观时所观的世界,是全体人的人生和整个世界,包含但不局限于个别人的人生和局部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刻体会,观好人生和世界只是服务于实现终极价值追求的手段,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才是人类真正的共同目的。世人皆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世道人心自然也就齐了。
    由于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太低,非哲学化的人在客观上缺少与正统哲学接触的机会,当然不会、不能轻易建立正确的思想形成路径,加上主观贪欲的难以控制,当然很难让自己在思想方面深刻起来,自然就无法在做人方面周全起来,于是大多世人就只能肤浅地活,因为想不到便做不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哲学的任务除了在认识世界之外,还要改变世界,换个角度来说,就是要持续地帮助人们在思想上深刻起来,直至深刻到世道人心不再不齐为止。
       既然哲学有此等妙用,为什么还不能彻底解决世道人心不齐问题呢?首先是客观方面,人类物质文明还并不真正发达,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这样的外部环境还不足以为哲学的终极化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支撑,所以哲学只能仍处在变动不居的持续发展中。其次是主观方面,哲学家们仍只擅长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尚未主动取得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更多实践经验,当然无法将哲学在世人中普及开来,没有相应的哲学思想指引,世道人心当然齐不了。一言以蔽之,哲学对人性的复杂暂时仍是束手无策的,更准确地说,办法不多。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仍可以乐观地预见,当哲学的终极目标实现时,世道人心一定是这样统一的:那时候,从幼儿的家教阶段开始,人们的教育水平就足够成熟,足以帮助世人普遍消解普遍存在的二元矛盾对立,人与人之间都相互理解了,当然也就普遍和谐了。
    目标明确了,手段就可以在反复试验中寻找了。谁说哲学就一定是不可实证的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