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建筑(36)
本篇要目:
************************************
1051.寿县孔庙
明至清 安徽省六安市寿县
1052.寿县清真寺
明至清 安徽省六安市寿县
1053.太平山房
明至清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
1054.棠樾古民居
明至民国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1055.九华山祇园寺
明至民国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
1056.上庄古建筑群
明至民国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
1057.九华山化城寺
清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
1058.九华山月身殿
清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
1059.安庆南关清真寺
清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
1060.济阳曹氏宗祠
清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
*************************************
1051.寿县孔庙
寿县孔庙位于安徽六安县城内西大街,元代建。自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先后维修、扩建42次,形成一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建筑群体。庙宇坐北朝南,占地约2万平方米。现有泮宫、仰高三坊,以及泮池、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奎光阁等建筑。
仰高三坊,中间是泮宫,此文庙入口与众不同。
该门三开间,深一间,保留脊柱,中置栅栏门一道。重檐牌坊式歇山顶,中部突起,檐下设斗拱,两侧檐部靠近明间处作斜切角檐口,柱头额枋微拱,中部作半菱雕饰,两头入柱处作月牙刻线。额枋上复置平板枋,柱间斗拱两朵,三跳无昂七踩重拱并架45°斜拱二片,柱头斗拱制相同。
原来寿县孔庙里还有棂星门(现新修)、文明坊和文笔亭,但棂星门在文革中惨遭拆除,文明坊和文笔亭在市政建设中拆除。
状元桥泮池正中。
泮池,其半圆弧朝南,与各地同类建筑做法相同。池原来在棂星门外,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始建,嘉庆十七年移到棂星门与戟门之间。池水清澈,架有一桥,池周有汉白玉护栏。
戟门,宽五间,进深二间,硬山顶。柱间斗拱明间两朵,余一朵两跳无昂五踩斗拱计心造,柱头斗拱作法相同。要头置挑檐檩,两侧置三角形枫拱。
大成殿是主体建筑,轩昂宏丽,金碧辉煌。殿始建年不详,碑文记载最早的是天启年间重修。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嘉庆十七年扩建。殿面阔五间,深三间。明、次间三间四缝。灰筒瓦屋面,脊施砖雕。柱间斗拱明间三朵,次间二朵,尽间一朵,三跳三下昂踩重拱,柱头和柱间斗拱形制相同。拱口分段挖凹线,两层拱间距较近。殿内金柱粗壮,都是用金镶法做成。
大成殿后是敷教坊。
中轴线最后是明伦堂。
东南角上有奎光阁,又叫魁星楼,紧依原棂星门东侧。它的前身是康熙年间建的“奎神祠”。乾隆年间,在奎神祠的基础上建楼三层,匾其楼曰“奎光”,始有今名。道光元年(1820年),该楼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于是变在原址上改建了奎光阁,虽经多次修葺,大体不失道光初貌。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寿县孔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52.寿县清真寺
寿县清真寺,位于安徽六安寿县寿春镇回民聚居的清真寺巷内。筹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占地5400平方米。1981年寺内维修时,于殿顶发现纪年砖两块,铭文分别为“明天启年(1621-1627年)建,道光年(1821-1850年)重修。1986年大殿落架大修,于瓦椽上发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墨水字样。
相传唐宋时,寿城清真寺建于县城西北隅,明代移建于今址。光绪《寿州志》记:“清真寺在城内留犊坊,康熙年建。”1977年修寺时,见前大殿屋顶望砖四块,文曰“天启年建光绪庚寅年重修朱彩良经手”;“重修大殿阿訇刘国治,掌教梅映辉、梅春天、赵天培、梅文全,仲冬报竣”;“董事杨得山、朱怀亮、王元兴、赵元标,道光己巳年杏月立”;其四为阿文,译意为“求主给我们开慈悯之门”。
1981年维修寺院时,发现两块藏于殿顶内的志年望砖,铭文一为“明天启年建,道光年重修”,一为“光绪年重修”。1986年,大殿大修时,又在瓦椽上见有墨书“民国二十九年修”字样。
清真寺院落东西长128米,南北宽14米。中轴线上,布置三进重院。前院正门为大中门,两侧设偏门;正屋为二门,两侧设偏门,无厢房。二进院落是为中院,正殿为无像宝殿即礼拜殿,殿前为宽广的平台。南北厢房为原阿文大、中、小学教室及水房等,北厢房西接“筛海洞”。院中银杏数株、参天蔽日,掩映着殿庑门廊,呈现一派肃穆庄严的气氛。后院由无相宝殿环以垣墙组成。
寺内建筑主要采用当地汉族传统结构形式。大门、二门、南北厢房均为硬山顶、砖瓦粉脊。无像宝殿面阔5间,进深7间,四周设廊。殿之正面(东面)通设隔扇门,两侧面则各开券门5道。殿上面由前后两重檐歇山顶组成,勾连搭式衔接。南北面观,檐飞角翘,璧合珠联;东西向望,壮阔雄伟,浑然一体。
正殿为无相宝殿,即礼拜殿。面阔5间,深7间,殿四周均有走廊,立有石廊柱,正面通作隔扇门,殿南、北两侧各开券门5道,两股一体,重檐歇山顶,以勾连搭式衔接。殿内明柱50根,内涵49间半,936平方米。结构、雕饰均具有明代建筑的特点。
殿内原悬二十块清康熙年间至宣统年问赐匾,已不存在,尚有乾隆至光绪年问碑刻六方。殿前为平台,南北厢房原为阿文大、中、小学教室及水房等。北厢房西接“筛海洞”。后院由无相宝殿环以垣墙组成。南北面观,檐飞角交,璧合珠联;东西相望,壮阔雄伟,浑然一体。5株银杏参天,一派肃穆庄严气势。
讲经堂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寿县清真寺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53.太平山房
太平山房位于安徽池州安徽省池州市陵阳乡所村。建筑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通面阔五开间共16.5米,进深三大进,共71.6米,占地面积1173平方米。建筑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通面阔五开间共16.5米,进深三大进,共71.6米。正面是高大门坊,坊作四柱三楼式,正中匾额楷书阴刻“积善流芳”4个径尺大字,枋额间砖塑浮雕的内容为古代戏剧情节,底座是大理石雕的单层须弥座。楼顶用磨砖斗拱出挑,翘角凌空,气字轩昂。两侧砌立马头墙,高大墙体与鳞次屋面形成古趣盎然的外观。
每进以走廊、厢房、天井相属,严谨有致。内部为抬梁式结构,116根粗壮的圆柱,顶梁而立,硕大的月梁纵横飞架,彩绘画枋穿插其间,柱础有鼓镜式、素复盆式、青脚式。
石墙上有精雕细刻的繁花异卉珍禽图案,梁架间有制作雅秀的轩蓬顶。
其后进是二层楼阁,楼前有石砌天井,楼基前沿置白色大理石雕栏和石阶,东西两厢置木梯上下楼,根据它的建筑特点和后进两厢嵌镶的乾隆、咸丰间3块碑文记载,
太平山房后进系明代建筑,前二进建于明末清初。始为陈氏公堂,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作学馆,以方便邻近诸郡生童赴金陵乡试途宿,兼作义学。时秋浦县令钟学题赠“聚德堂”额。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太平山房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54.棠樾古民居
棠樾古民居位于安徽歙县郑村镇棠樾村,时代为明、清。棠樾村位于歙县城西南7.5公里处,北靠灵山支脉——龙山,前临徽州盆地,南以富亭山为屏,源自黄山的丰乐河自西向东从山前流过,是风水学说中所谓的“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环境。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原居住于徽城西门的棠樾鲍氏始祖——鲍荣到这里建有别墅。此后800多年里,棠樾村发展成为鲍氏族聚地。构成棠樾村落骨架的道路系统为平行的东西向二横主干道,间以小巷相连。
欣所遇斋及存养山房:清嘉庆年间建,为清两淮盐运总商鲍志道之弟鲍启运故宅“遵训堂”的偏厅,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欣所遇斋,北为存养山房,中间用一屏大型花墙相隔,总占地面积418.8平方米。皆为二层楼房。书斋三开间,
楼下为厅,匾额为清书法家胡长庚篆书。山房亦为三开间,前有较宽敞庭院,东边有过厢,可与书斋相通,匾额为清书法家王文治所题。
保艾堂:清嘉庆初年建,该建筑群原有一百零八间房,三十六天井,是徽州地区有名的巨宅。现存保艾堂白果厅为原三座大厅之一。该厅北向,三开间,厅前、左、右有回廊,中为天井,占地面积178.6平方米,
大门外有宽敞庭院,堂西有避火弄,将建筑群分为两部分。大厅悉用银杏木料,用材不大但典雅精致。保艾堂曾有“安素轩”书斋,因刻“安素轩法帖”而闻名于世。堂主人为清两淮盐运总商鲍志道、鲍漱芳父子。
程遂林、毕顺生、江忠来宅:位于天灯巷内,土改前为鲍鸣皋宅。分为三座三合式住宅,前宅为清代建筑,后二宅为明代中、晚期建筑,各宅前后相通,每进三开间二层,构架简洁,不事雕饰。中宅(今程遂林宅)建于明代中叶,有明式砖雕门罩,宅内丁头栱,柱状柱础,砖制落水管、天沟等构件,制作尤为精美,是村内早期民宅的典型实例。
从心堂(下新屋):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建,为存爱堂的后建新厅堂,取名“从心”,是希望后人齐心合力,促使家族兴旺。
厅堂大门为精美的砖雕门罩,上刻琴、棋、书、画等博古图及八仙图案。厅三开间,四合式,堂前有天井。
存爱堂(五世同堂):始建于明成化前,为孝子鲍灿之父古屋,现宅为清初重建,清嘉庆年间,鲍集成妻节孝持家,获赐嘉庆帝“五世同堂”匾额。
宅南向,三开间四进,宅后原附有家庙,厅堂原用楠木建造,用材硕大,现前三进保存完好。
鲍氏始祖墓园
鲍氏始祖墓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棠樾古民居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55.九华山祇园寺
祗园寺位于安徽九华山风景区九华街东北,插霄峰西麓。原名“祗树庵”,又名“祗园禅寺”。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代,清康熙年间为九华山化城寺东寮之一。与甘露寺、百岁宫和东岩禅林合称九华山四大禅林,本名祗树庵,据说因为释迦牟尼在世时居住的地方既不是寺,也不是院,而是精舍或园,所以易名祗园,或称给孤独园,现代一般称为祗园寺。
初建于16世纪中期、明代嘉靖年间,清代多次重修和增建。民国八年,重新翻修,后来一再扩建,规模是九华山全山寺院之冠。祗园寺是九华山寺庙中唯一的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进殿和上百间堂屋。山门的前墙安有三重琉璃飞檐,蔚为壮观,门里有哼哈二将和红脸三目、手执钢鞭的王灵官。
即入第二进亭阁式重檐方殿——天王殿。殿中央前供弥勒佛,背面供韦驮,两侧立有四大天王,气氛森严。天王殿和山门在同一水平线的台基上,但天王殿的殿基则人为抬升了0.5米,殿后的“入庄严境”的院墙基础又自然抬升1米,由此转折方可从侧面步入再度升高2米的第三进大殿。
大雄宝殿内端坐有三尊喷金大佛,高6米余,是九华山所有寺庙中最大的佛像,两旁列着十八罗汉,气氛庄严肃穆。此外尚有方丈寮、退居寮、挂褡寮、衣钵寮和拨火寮等许多房舍,回旋曲折,宛如迷宫。1929年僧宽扬、宽慈募建大雄宝殿,殿宇庄严宽敞,一切规制均为全山寺院之冠。1933年于右任书匾“大雄宝殿”,题赠祗园寺退居僧宽扬、住持僧宽慈。
地藏禅寺
药师殿
观音殿
由此入东南的台地上有新建的藏经楼,为3层民居式,全木结构,斜屋面,马头墙,高16米、长22米、宽19米,建筑面积1254平方米。楼内供玉卧佛1尊,收藏有新版《藏经》和法器。祗园寺巧用地势,高低错落,回环曲折,结构精妙,气宇轩昂。寺院还借松林、溪流天然景致衬托,更引人入胜。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九华山祗园寺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56.上庄古建筑群
上庄古建筑群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主要包括胡适故居、胡适私塾、胡传旧居、胡寿基宅、敦履堂、胡开文旧居和胡开文纪念馆等古建筑。
胡适故居建于清代,是胡适童年生活及青年返乡完婚的住宅,胡适先生在故居内前后生活了11个春秋
胡传故居建于清代早期,是一进三开间厅式建筑,是胡适父亲胡传出生和生活的老宅
胡适私塾建于晚清,前后两进,是胡适幼年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
胡开文旧居建于清代,前后两进,是绩溪最先根据外地建筑式样修建的洋式民宅
胡开文纪念馆建于清代,是上下对堂二楼通转建筑,是胡开文的嫡系后裔自建的纪念馆,是一栋集建筑、审美、实用于一体的徽派建筑,被省内建筑界作为研究古建筑的原始标本。
胡开文是著名徽商,“胡开文”墨业创始人,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之一。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上庄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57.九华山化城寺
四周环山如城,是九华山的开山主寺,历史最悠久又是地藏菩萨道场,是九华的“总丛林”。 始建于唐,至德初年(公元756年)当地乡绅请新罗僧人金乔觉入居,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遂辟为地藏王道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
又名地藏寺,位于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东临东崖,南对芙蓉峰,西接神光岭,北倚白云山,四山环拱如城。
明嘉靖王一槐《九华山志》载:“化城,天竺国佛场名也,今寺在山之西南,自麓陟旋而上数里至其处,峰峦环列,泉壑纡回,中旷而夷,类其国郭,故名。旧志云: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始创寺,日“九华”唐郡守张严(岩)奏额始名'化城’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唐开元末有僧人檀号居此,寺额即日“化城”;至德初年,青阳诸葛节等发现正在东岩石室苦修的新罗僧地藏,深为感动,于是买下檀公寺基,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地藏大师居之;建中初年,池州刺史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置于新寺,于是化城寺成为地藏大师传经布道的大伽蓝。
化城寺位于九华街,坐落在芙蓉山下。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月牙形的莲池,名月牙池,传说为当年地藏放生池。
寺殿前后有四进,分门厅、大雄宝殿、后进和藏经楼。此四进随地势渐高,结构自然,门楹窗柃、斗拱梁柱和台阶基石均刻有精巧美观的图案。
现存寺庙的山门和藏经楼为十六世纪所建,而大雄宝殿和后厅为十九世纪重建。
这些建筑除四壁砖墙和瓦顶外,内部为木结构。柱、梁、檩、椽全部采用闩缝对榫、互相楔咬的传统方法,不用一颗钉子。门楣、斗拱和横梁上都镂刻着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以及花草图案,施以重彩。尤其是大殿正中的藻井,层层迭进,九条木雕的金龙围着中心的硕大宝珠盘旋飞舞,祥云和瑞蝠穿插其间,令人叹为观止。今住持僧常明。后该寺历经维修改建,现存殿宇四进,庄严有序,最后一进为藏经楼,珍藏明版藏经6777卷,保存至今,十分珍贵。该寺面积3500平方米。
化城寺现已用作九华山广场文物博物馆。化城寺前的广场上有“娘娘塔”遗址,正中有一口井。关于娘娘塔有两种传说。出化城寺向南,可到旃檀林。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九华山化城寺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58.九华山月身殿
月身宝殿俗称肉身塔,在安徽 九华山神光岭。明万历帝赐名“护国肉身宝塔”。塔、殿屡经废兴,今存者为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8)重建。
月身宝殿,俗称肉身塔,在安徽九华山神光岭。殿宇宏观,顶覆铁瓦,四周回廊石柱环卫,重檐斗拱,画栋雕梁。殿内七级木质宝塔,高约17米,每层有佛龛八座,供奉地藏金色坐像。塔两侧有十王立像拱持。塔基、神台、殿内陆面均铺以汉白玉。殿前石阶81级,旁有铁索栏杆。殿西有佛教文物陈列室,殿后有半月形瑶台,台上列铁鼎,终日香火不断,称“布金胜地”,台侧奇花异草,与台下古木争荣。
《安徽通志》载,新罗国王近宗金乔觉卓锡九华,居于南台(今神光岭),唐贞元十年99岁圆寂,兜罗手软,金锁骨鸣,颜面如生,佛徒信为菩萨化身,遂建塔纪念。明万历帝赐名“护国肉身宝塔”。塔、殿屡经废兴,今存者为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8)重建。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九华山肉身殿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59.安庆南关清真寺
南关清真寺是安徽安庆的清真古寺之一,地处安庆市回民传统聚居区大南门,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原名清真堂,后改名寺。清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竣工。南关清真寺占地面积1829平方米。全寺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布局严谨,是安庆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殿堂、回族群众聚会的中心、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的基地,也是安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安庆回族和伊斯兰文化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明代爱国将领马义出生安庆回民武将世家,保卫祖国南疆四十年,因军功授世袭骠骑将军。四十年中,马义一直驻守边疆,从未回家探亲,因此,朝廷还为他在中越边界立铁柱表彰。至明成化五年,五十多岁的马义始得遵旨回安庆探亲一次,皇帝赐旨为他建府第、修宗谱,为其母造坟莹。马义较为简陋地建筑了自己的府第“清真敦悦堂”(今天的“探花第”),又在府第之旁建造了安庆南关清真寺,寺的规模远大于府,马义还在寺内设立了义学校,供回族子弟读书,开创了南关清真寺500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先河。
清咸丰三年(1853)南关清真寺被太平战火所毁。光绪元年(1875),安庆回民在“寺坊(社区)执事会”的“十五执事”主持下重建该寺,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工程告竣,总计耗银万两,历时27年。计建有无像宝殿、南北厢房、劝学堂、洗心所、明德堂、三重门楼等建筑。全寺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金碧辉煌。其设计者为端木东山,安庆回民,人称“木二老爹”。建寺时,本坊及周边穆斯林倾囊捐献,而以抱恩堂钱氏自江西捐木尤多。掌事诸人更是“经营缔造,备极艰难”。
1981年安庆市政府拨款重修大殿。寺内建筑有:三重门楼、迎宾堂、无像宝殿、南北讲经堂、“超泉”水井室、阿訇宿舍、养正堂二楼、明德堂二楼、民族会议厅综合楼(包括水房、女礼拜殿、望月亭、民族会议大厅、锅炉房等)。其中民族会议厅综合楼、养正堂二楼、明德堂二楼系80年代新建。
无像宝殿,大殿雄伟高大,面积600多平方米,高20余米,有殿柱36根,可容千人礼拜;重檐斗拱出四跳,外带围廊,硬山山墙外加一道短檐的歇山做成;门窗镂格丹朱,精丽难得。从设计、布局到施工,建筑艺术水平很高。
明德堂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南关清真寺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60.济阳曹氏宗祠
曹氏宗祠位于安徽青阳县城关茶东。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曹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光绪年间曾扩建修缮。该祠原坐落在陵阳乡济阳村月塘队,1995年青阳县将曹氏祠迁至今址,经维修后辟为“青阳县博物馆”。
整个祠堂由门楼、曲廊、享堂和寝楼组成。面阔22.6米,长65.5米,为五开间的砖木结构。门楼部分建筑面积141平方米,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别具一格。享堂和寝楼部分建筑面积1237.4平方米,中间设有天井,两侧设有庑廊,屋面下部为抬梁式结构,上部大部分是穿枋式结构。
过泮池是享堂------明伦堂
明伦堂
明伦堂前廊
寝楼,间设有天井,两侧设有庑廊,屋面下部为抬梁式结构,上部大部分是穿枋式结构。
寝楼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曹氏宗祠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