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女排成长之路(1)
一、快速起步
早在民国时期,我们国家就有了排球运动,但是,当时是以9人制排球为主流。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女排顺应国际潮流,完全推行6人制排球。当时国内政策是一面倒,因此,体育也是和前苏联及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学习交流的多一些。
1953年,中国排球协会正式成立,张之槐先生出任主席, 1954年中国排协成为了国际排联(FIVB)的正式会员。
虽然,中国女排起步不算早,但是,发展的速度并不慢,甚至可以说是飞速。主要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新中国充满活力。终于摆脱了多年战乱的磨难,人民过上了和平安稳的生活。虽然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但是大家可以排除各种干扰,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人人都有一股子冲天的干劲,运动员们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训练非常积极刻苦,一心想为曾经饱经苍桑的祖国争得荣誉。
二是当时世界排坛整体水平并不高。主要以前苏联及东欧集团高举高打为主,技术比较粗糙,除了前苏联一枝独秀,其他队伍发挥并不稳定。二、三流水平的球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差距。所以客观上,论技术水平大概也是三流球队的我们,也可以凭借顽强的精神有机会战胜一大批二流的球队。
三是主管领导真抓实干。新中国第一任体育部长是元帅贺龙,此人一身军人作风,争强好胜,带领队伍冲锋陷阵确实有一套办法。如今他把这套战场上敢于刺刀见红的拼劲也带到了运动场上。他的一句名言:三大球不翻身,我死不瞑目,激励了一大批体育人为之而终生奋斗。
当时中国女排技术层面的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打快攻,而且有了比较成熟的如交叉掩护等在内的一系列较复杂的战术体系,这用于对付以高举高打为主的东欧流有着以巧制胜的明显优势。二是勾手大力发球的运用。当时的世界各队在接发球体系中还现得比较落后,面对这样速度快,力量足的发球普遍较怵。打个比喻,这种发球技术的杀伤力是相当于今天的大力跳发。中国女排的队员曾经在某次世界大赛中,果断的采用这一发球技术,使本以大比分落后的局面出现了逆转,一时被传为美谈。
但是,当时中国女排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第一大问题是,国际大赛机会太少,比赛经验严重不足。当时国际体育组织对新中国认可度不高,不少国际体育组织还在自作聪明的搞两个中国,自以为可以中庸,结果,新中国断然是绝不接受的,宁可付出不参加比赛的代价,也要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尊严,这是那个年代的必然结果。
第二大问题是,缺乏重炮手,打法太单一。中国女排虽然有快攻和发球的特点,但是其他技术太一般。刚刚结束了战争状态,国家还处在恢复和发展时代,专业队员从苗子选拔到专业培训都还做不到系统化,规范化,身体条件出众的姑娘从小打排球,练排球的还真没找到。成年队里的身体训练也没有找对科学训练的路子和方法,在国际上一对比,高度和力量方面特别显得一般化。
第三大问题是,信心严重不足,对强队有畏难情绪。既对自己没信心,更没有想过要拿世界冠军,也因为那个年代各行各业太敬重所谓的老大哥前苏联,没有敢拿世界冠军的决心。当然,这和我们参加大赛少,手头的资料少,也有必然的关系,既不知道国外的强队究竟有多强,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自己的水平究竟排在什么地位。
第四大问题,社会关注度不高,获得的支持明显不足。当时女排其实是有一位大美女的,以至当时国内导演第一号人物谢晋都看上了,一门心思要调来拍电影,人是调来了,电影也拍好了,反响还非常好:1957年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举办的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1960年获得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那个年代这样的国际奖对中国电影界已是相当的不容易了。但是,主演虽然是来自国家队的主将曹其纬,电影片名确叫《女蓝5号》。你瞧瞧,这拍的是人家蓝球队的事。没有方方面面的支持,女排的发展是相当的困难。
所以整个五十年代,中国女排在世界范围内都只是一支有特点的,水平介于二、三流之间的,有威胁的球队,突出的成绩是1956年在法国举行的第2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先后击败奥地利、荷兰和联邦德国等女排队伍,获得了第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