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就是一座种子库 | 教育张说
提升写作
我叫你张,你偏不张。
教育听张说。
课本就是一座种子库 | 张国钟
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同学科的课本,都是一座种子库:
一个概念、一种现象、一个公式、一个定理、一个例题、一个人名、一个事件、一篇文章、一首诗词,甚至一张插图、一个注释、一个课后思考题……这些都是一粒粒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田里,然后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课本这个种子库,虽然看上去都是标准配置,一样的品种、一样的数量、一样的质量,对于具体的每一位学生而言,最后的效果却是大不一样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因为,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把这些种子全部种下,也不是每一粒播撒的种子都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因为每个人生而各异,其心如田,大小不一,厚薄不等,酸碱各异,阳光、水分、温度的外部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有很多时候种子会发生变异,甚至有时候“播下去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因而,如何使用这座种子库,如何对待里面的每一粒种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方法论的问题了: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养,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正如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所有的种子要尽量散播一样,作为一个现代人,每门学科都要尽量多地涉及,不要让自己的知识门类缺科,不然,他可能就真的像盲人摸象一样,各执一端,不得全象,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了。这种因为缺少常识而造成的偏执,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无论是伟人还是凡人,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而且危害巨大。
然后,就是有所侧重,就像是块什么土地选择什么物种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学科学习,这样才能长出最好的植物,结出最好的果子。国家最近提倡的选课走班、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教育以及职业生涯教育,要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其用意也正在于此。除了语数英必须都要学习,其它的学科就可以自由选择、自由组合了。“十个指头不一样齐”,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人才培养的规律。
而具体到每一门学科,除了要把课本学好,把里面的 “知识点、能力点、考点”都梳理好、掌握好之外,还要懂得向外延伸,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根据“相似、相关、相反”的原则,对原理、定理、定理、现象等进行扩展;或者根据文章、作家、话题、文体等特点进行扩展,比如你喜欢鲁迅,就深入研读鲁迅,喜欢小说就深入研读小说,喜欢“自由”这个专题就深入研读相关作家、作品。
这样研读下去,课本的种子库作用、课文的种子作用也就呈现出来,而每个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与众不同的独特个体。而这就是我常说的“阅读三层论”的一种操作方法。对学生而言,课本就是“核心层”,由此而延展出去的阅读,根据知识点的重要与否、经典与否,则是“紧密层”和“松散层”了。
很多朋友问我,如何选择课外阅读数目,我想,这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做法——从课本涉及的内容,向外延伸。这个读书法,要是起个名字,就叫“顺藤摸瓜法”吧!
对学生而言,关键是课本。“课本”的意思就是“课业之根本”!抓住课本,就抓住了核心素养,也抓住了成绩!
作者简介:
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高中语文教学能手、
教育硕士、潍坊市人民政府督学。
山东省中语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教育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如果这篇短文,真的打动了您,愿意读书、读好书,请您长按下面的“赛作文”二维码,关注我们,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这里聚集了一批好的文章,一批专家。还有一批好朋友在等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