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和品味,真的没有高下之分吗? 2024-08-01 22:36:45 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审美和品味没有高低之别,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只要自己喜欢的就好。乍一看,这种说法没有毛病: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也不愿意,我喜欢这样的,你喜欢那样的,怎么就能说某人喜欢的东西比他人高明呢?其实,关于审美有没有高下,可以转化为如下这个问题:审美有没有一定的标准。如果存在标准,那么围绕着标准值的上下,自然也就有了高低之分。那么,审美和品味,有标准吗?答案是:有的。首先看身边最直观的审美体验:颜值。尽管很多人都宣称自己有自己的标准。但事实上,如果大规模取样数据并进行概率学分析,一个清晰的帅哥美女的标准颜值就出炉了:无外乎是大眼睛、长睫毛、挺拔鼻子、薄嘴唇、皮肤好等等。也许有人会举出李荣浩等人的例子,没错,李荣浩确实有很多粉丝,但有几个是因为他的颜值而粉他的?近几年的网络,肤白貌美大长腿系列也持续霸屏,导致很多网红都对着一个模子整容,网红脸扎堆让无数人患上了脸盲症。从这个明显的例子,很容易看出,尽管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但确实存在着一种隐形的审美标准,在暗中左右着群体的喜好。在承认了这一点之后,我们才能更进一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这个“标准”。我们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开始。众所周知,古希腊-罗马时代在西方被称为古典时代,但中文翻译的“古典”显然无法囊括classic原词的含义。calissic来源于拉丁语classicus和classis,原指罗马百人团制度中的最高等级,逐渐引申出无与伦比,最高尚的、典范的之义。因此,西方将希腊-罗马时代冠以clssicus的修饰词,是表示后者无论在政治、科学、思维还是艺术领域,都有垂乎万世而不朽,遍历古今而长青的典范作用。这种所谓的“典范”作用,其实是指古希腊-罗马人在自身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制定了足以放之四海的“标准体系”,这不仅仅存在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政治和道德的讨论中;也不仅仅局限于欧几里得为数学划定的公理法则中;这种标准,也同样存在于菲迪亚斯受众神祝福的灵巧双手之中;体现在雅典卫城伊吕克仙神庙那兼具力量和柔美的仙女柱之中;当然,也寄生于失去双臂的女神阿弗洛狄忒那绝美的身姿中,两千年后依然充满着令人惊叹的勃勃生机。换句话说,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时代,不仅制定了哲学、科学、政治研究方面的标准(雏形),也制定了艺术领域的审美标准和范式。比如,在对人的审美上,健美、匀称、充满力量而又不乏柔和的躯体大受追捧,淘汰了古埃及那种上下等粗,缺乏表情变化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刻板人像。在同期的其他地方,也出现了类似的审美的标准化进程,但之所以举古希腊的例子,一方面是因为后世西方文明的突出表现;另一方面是因为只有古希腊的审美体现出了某种普世特征。在其他文明中,往往因为各种习俗习惯和限制而影响了审美观念,比如有些地方喜欢把皇帝等大人物画的大;为了纲常伦理,极力避免对人体美的展示,甚至还喜欢上了三寸金莲。后者是典型的权力审美。也就是说,在权力决定一切,扭曲一切的地方,审美也无法独善其身,只能被扭曲而变得极为畸形。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体现了在人类审美上一定的共通性(比如书法),也从侧面说明了人类的审美,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除了古典时代,我们来看一下其他在西方文明中能被冠以古典前缀的事物:古典(经典)物理学、古典经济学、古典音乐等。很明显,所有能被称为“古典”的,莫不是人类智力活动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既然本文的主题是审美,那么我们就重点关注一下音乐。严格来说,古典音乐肇始于18世纪,海顿是交响乐之父,接着有莫扎特等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妇孺皆知的历史。但从渊源上来说,古典音乐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天主教的教会音乐,教会非常重视歌唱来赞美上帝,在不断的歌咏中,教会发展出了人声合唱的和声(之后用乐器来表现人身的和声)等音乐形式和作曲手法,让音乐变得更为动听。到15-16世纪,音乐中的世俗比重不断提升,在天主教会的大本营意大利更是出现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歌剧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代表。在随后的1-2个世纪里,欧洲北部尽管也涌现出诸如蒂勒曼、巴赫、亨德尔等伟大的作曲家,但整个欧洲音乐的中心仍在意大利。以亨德尔为例,他早年也曾想在威尼斯的歌剧院中一展才华,只是为命运所迫才辗转到英国讨了个生计(巴赫现在被尊为音乐之父,但在当时并没有如此影响力。巴赫在近现代的盛名,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富二代门德尔松的重新发掘)。无论如何,兴旺的巴洛克音乐发展出的复调手法,为古典音乐的诞生铺平了道路,但直到莫扎特时代,在欧洲上演的歌剧,基本上都是以意大利文来写作的。莫扎特写作德语版的魔笛还遭到了奥地利宫廷和上流社会的普遍质疑。古典音乐,其实可以被视为从教会合唱音乐一脉相承发展而来的音乐形式的最高峰:登峰造极的作曲手法(交响乐)、丰富多彩的乐器配乐、以及层出不穷的大师神作。显然,古典音乐之所以被命名为古典,也是因其典范和标准作用。古典音乐之后所谓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现代音乐甚至无调性音乐尽管听起来不太一样,但作曲手法大多都是古典音乐时期奠定的。现代的流行音乐也同样脱离不了这个范畴(对古典音乐家来说,流行音乐的作曲和配乐显得相当简单)。同样,流行音乐的作曲会大量借鉴此前音乐的优美曲调,比如之前很火的she的《我不想长大》,起调就来自于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这样的例子很多,但本人听的流行乐比较小,读者可以补充)。诚然,听古典乐的人数很少,大多数人都表示听不进去,但这并不是所谓的“各有所好”,而是欣赏能力的体现,且容笔者解释如下:古典音乐没有歌词,只有旋律,这就要求对主题和动机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最好能对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及当时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交响乐的长度一般要持续半小时或以上,这要求有足够的耐心沉浸其中。这点可以如此理解:在任何领域,只有足够深入,才能获得足够优秀的成就。音乐欣赏同样如此,谁都喜欢好听的旋律,但要真正获得音乐带来的极致享受,必须要耐得住性子,不停留于口水歌的浅层欢娱,不停留于重摇滚的感官刺激。换言之:不只满足于感官给出的第一反应,而是深入研究,以获取兼具感官和理性的双重享受。十几年前,刚刚出道不久的安妮·海瑟薇接拍过一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和她搭戏的是好莱坞顶级老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后者在戏中饰演的就是女魔头米兰达,她在戏中不仅气场碾压,演技也碾压了青涩的海瑟薇。其中有这样一段对戏令人印象深刻:自认不喜欢时尚,甚至蔑视时尚的海瑟薇对米兰达挑剔的行为忍俊不禁,当场笑出声,以及随后引发的一场“血案”。事件的起因是米兰达提前召开一次产品遴选会(在发布会或其他时尚活动之前的准备),所有人都急吼吼的赶到米兰达办公室,米兰达则一如既往的挑剔。随后她要为一件芭蕾裙挑选腰带,又是惯常的挑剔和抱怨:别人都大气不敢喘,主角光环的海瑟薇当场笑出声:气氛一下子变得严肃而尴尬,安德莉亚还在自以为很有道理的解释自己的笑声:在心爱的时尚事业被“诋毁”后,米兰达一反往日惜字如金的习惯,讲了如下这一大段台词:说了这么多,中心思想很简单:你以为你不喜欢时尚就和时尚毫无瓜葛了?你以为你所做出的选择真的是出于自己的品味吗?不是,其实是别人(设计师)为你挑选好了,你(指安德莉亚)要做的,只是去廉价商店把它带回家而已。这段话不仅适用于时尚业,其实也描述了现代社会视觉工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很多人在网上,在店里挑东西,以为是在凭借自己的眼光挑选,挑中的东西表现的是自己个人的审美水平和取向。其实不然,他们其实是被厂商牵着鼻子走,不是他们选择了某个款式,而是高度发达,建立在一种看不见的审美标准上的现代视觉产业引导了他们的审美取向,而这种引导的前提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潜在审美品味。而这种潜在的审美品位,实际上就意味着一种客观审美标准的存在。以上的引导理论也可以由以下的事实证明:在开埠后,面对西方涌入的形形色色的商品,谁还会留恋路边陈陋的旧式小摊?看到修身剪裁,笔挺有型的西装,谁还会留恋清朝丑到不能看的马褂系列?能自由的选择发型,谁还会以头上跳蚤密布的辫子为荣?有了娇俏的高跟鞋,谁还会变态一般迷恋畸形的小脚?被誉为民族服饰的旗袍,在引入西式立体剪裁之前,也毫无一丁点美感可言。可见,审美能力和一个人的见识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一个人越是见多识广,就会具有更高的审美品味。综上,审美自有其看不见的隐形标准,也自然会有高低上下之分。回过头来再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样的说法,其中也暗含了审美自有其标准的意思(不然的话,就该是青菜鲍鱼,各有所爱了):民间把青菜和萝卜并列比较,这两种蔬菜实际上属于“同一档次”的“审美对象”,在同一层次中选择a而不选择b,只是偏好的区别而不是审美水准的高下之别。 赞 (0) 相关推荐 古典音乐对谈:聊聊莫扎特(上集$ 古典音乐对谈:聊聊莫扎特(上集$ 儒释道真的相通吗?三家有没有高下之分?8分钟讲明白,都是干货 儒释道真的相通吗?三家有没有高下之分?8分钟讲明白,都是干货 两首经典的《西江月》,每一首都是写得很深刻,千百年来高下难分 苏轼和朱敦儒都是宋朝著名的大文豪,而且两个人在宋词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苏轼可谓是千年难遇的人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名气很大,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是极为丰富,尽管朱敦儒的名气要少一些,但是他同样才 ... 王勃和王维都是天才诗人,各写下一首《山中》,千百年来高下难分 唐朝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无处不在,也正是由于人们喜爱诗歌,把生活当成了诗,才让唐诗名满天下,成为了古典文学里一颗耀眼的明星,千百年来影响了无数人:当时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诗歌就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 ... 《传染病》:“灾难面前人类是否还有高下之分” 回望过去的 三个月,这个鼠年可谓是过得"惊心动魄".一月份"新冠病毒"肆虐,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短短的两个多月,从最初感染的8万余人,到如今百分之89的患 ... HBO新剧我知道这是真的,绿巨人一人分饰两角,配角是戛纳影帝 在去年复仇者联盟4落幕之后,不少超级英雄扮演者也开启了新作品打工历程.近期HBO播出了绿巨人扮演者马克·鲁弗洛主演的作品我知道这是真的(I Know This Much Is True),他一人分饰两 ... 武松功夫究竟有多高?梁山中只有4人能和他一较高下,分别是谁? 看过<水浒传>这部四大名著之一小说的朋友们肯定会知道一句话,"马上林冲,马下武松".作为一部描写各路绿林好汉的文学作品,武艺的高超与否是人们对这些角色评价的第一要素.武 ... 锦心似玉:95后李芸收获好评,简师傅、项怡真的扮演者傻傻分不清 谭松韵.钟汉良领衔主演的<锦心似玉>播出后,收获了不错的口碑.钟汉良和谭松韵都是观众喜爱的演员,演技和颜值也都在线,而且剧中配角的表演也不拉胯,因此这部剧受欢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么,很 ... 李小龙和黄泽民的打斗情况是怎样的?黄泽民很难缠吗?真的打了3分多钟吗? 文/昆明哆咪嗦文化 原标题: 驳:<李小龙的真实格斗水平>第三章 首先介绍一下黄泽明: 黄泽民,1940年生于香港,是顾汝章的徒孙辈,师承严尚武和马金凤,学习了形意拳,太极拳和北少林武功. ... 书法水平当然有高下之分,每次书法比赛不是都要评出一二三等奖来的吗 书法是需要比较的,书法是可以比较的.[玫瑰]有些没分辨力的网友总爱留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认为这句话是不对的![玫瑰]书法水平当然有高下之分,每次书法比赛不是都要评出一二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