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 宋诗新解】第十六集
云帆诗友会
作
者
简
介
钟振振,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15
第十六集
钟振振 宋诗新解
来源:
钟振振教授
古典诗词解读答疑信箱
望金陵行阙
[宋]范成大
圣代规模跨六朝,行宫台殿压金鳌。
三山落日青鸾近,双阙清风紫凤高。
石虎蹲江蟠王气,玉麟涌地镇神皋。
太平不用千寻锁,静听西城打夜涛。
关于“圣代规模跨六朝”
周汝昌先生《范成大诗选》:“六朝较之'中原’大国,已是可怜,尽管超越六朝,实在有甚光彩?可谓善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页)
按:周先生的解说,未免求之过甚。
“圣代”是旧时文人对本王朝的谀美之称。
“规模”,作名词用,可理解为格局、范围、气势;作动名词用,可理解为规划、设计、经略。
“行阙”即“行宫”。
“金陵”,南宋时实名建康(即今南京),有皇帝的行宫。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金陵行阙”;此句下面紧跟着的一句又是“行宫台殿压金鳌”;且整首诗写的都是“金陵”及“行阙”,没有一处越出此范围:这就限定了其所谓“跨六朝”的“规模”,或许是就“金陵”这一座城市而言的,并不一定就是拿南宋的版图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气象来和六朝作对比。
的确,说南宋的地理版图、政治气象超越六朝,算不得恭维。
但金陵在六朝时是首都,是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一代代王朝的重点建设,其雄盛、繁华的程度与北方的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相比也不逊色。
因此,说如今它的“规模”(或朝廷对它的“规模”)超越了六朝,自是由衷的赞美,看不出有什么讽刺意味。
退一步说,就算此句可以像周先生那样,理解为“本朝的规模超过六朝”,是否就一定含有讽刺的意味呢?
笔者以为,仍然是“赞颂”而不能说是“讽刺”。
要知道,南宋事实上只有半壁江山,难道可以睁着眼睛说瞎话,硬夸它“跨汉朝”或“跨唐朝”吗?
要赞颂,也只能说它“跨六朝”啊。
关于“太平不用千寻锁,静听西城打夜涛”
周汝昌先生《范成大诗选》:“'千寻锁’本六朝吴国将亡时用以横拦长江防范敌国晋军,结果无济于败亡,故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有'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西塞山怀古》)之句,又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石湖用此,皆所以深慨帝王荒淫无道,卒致亡国。所谓极可痛愤事而写以热闹之笔,最宜细玩。”(同上)
按:周先生的这一解说,问题仍出在求之过甚。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和《石头城》诗,固然可以说“深慨帝王荒淫无道,卒致亡国”;而范成大此诗虽然用了刘诗的某些字面或意境,却不可以这样说。
它通篇都在正面描写和赞美金陵,这最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其主旨分明是庆幸如今国防巩固,天下太平,长江上下游皆为我朝所有(不像东吴末年,长江上游的“益州”亦即今四川成都一带,有敌国晋的水军在虎视眈眈),故江上不用设防,夜晚可以静听江涛拍打金陵西城。
归根结底,它是对刘禹锡那两首诗的反其意而用之。
汴 河
[宋]范成大
汴自泗州以北皆涸,草木生之。土人云:本朝恢复驾回,即河须复开。
指顾河枯五十年,龙舟早晚定疏川。
还京却要东南运,酸枣棠梨莫蓊然。
关于“龙舟早晚定疏川”
周汝昌先生《范成大诗选》:“早晚,问语,犹言何时,如李白《口号赠征君鸿》诗:'不知杨伯起,早晚向关西?’即口语中的'多早晚?’定,亦问语,略有究竟意,如杜甫《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之二:'闻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页)
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早晚,犹言何时。定,究竟。这句即用自注中'本朝恢复驾回’云云句意,意谓龙舟究竟何时能在疏通过的汴河上行驶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92页)
按:两位先生对“早晚”和“定”的解释,采用了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里的说法。
但是,《汇释》所收诸语辞,往往只列出且辨析那些编者自己有所发明的特殊义项,并不表明诸语辞所具有的义项就止有这么些。
许多现代汉语里沿袭下来,至今仍在使用,尽人皆知的义项,该编是不收的。
两位先生似乎没有注意到张相《汇释》的这个特点,反为其所累了。
因为范成大此诗中的这两个语词,恰恰用的是它们沿袭至今的一般义项——“早晚”即“迟早”,“定”则表示肯定。
“早晚”用如“迟早”,例如唐韩愈《次邓州界》诗:“早晚王师收海岳,普将雷雨发萌芽。”是说中央朝廷迟早要收复被藩镇割据的州郡。
又刘禹锡《酬滑州李尚书秋日见寄》诗:“征黄在旦夕,早晚发南燕。”是说李氏在滑州刺史任政绩卓著,犹如汉代的名臣黄霸,迟早会被调回中央朝廷担任要职。
又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诗:“金门石阁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是说张氏迟早能做到尚书郎那样亲近皇帝的侍从官,口含鸡舌香,向皇帝奏事。
又杜牧《使回枉唐州崔司马书兼寄四韵因和》诗:“人心计日殷勤望,马首随云早晚回。莫为霜台愁岁暮,潜龙须待一声雷。”是说崔氏迟早能调回京城。
又李商隐《谢往桂林至彤庭窃咏》诗:“造化中台座,威风上将坛。甘泉犹望幸,早晚冠呼韩。”是说当今朝廷文德武威,过去与唐为敌的少数民族酋长即将俯首称臣,当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在甘泉宫朝见汉宣帝,朝廷赐呼韩邪单于冠带那样的情形,迟早会重新出现。
又宋杨亿《章征君见和所寄诗再次本韵酬谢》诗:“早晚鸣驺催上道,圣君虚左欲相迎。”是说章氏迟早会得到皇帝的征召。
宋祁《朝阳》诗:“日边早晚来环赐,见说清光注意深。”是说自己迟早会被皇帝召还。
孔武仲《寄刘贡甫》诗:“朝廷选用多英俊,早晚刘郎即到来。”是说刘氏迟早会被调回中央朝廷任职。
又《送芸老通判》诗:“西州莫作经年计,早晚君王召贾生。”意亦同上。
在这些例证中,有不少还含有“很快便将如此”的意思。
至于“定”表示肯定,我们可以举出北周庾信《寻周处士弘让》诗:“王孙若不去,山中定可留。”
唐李白《新林浦阻风寄友人》诗:“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
韩愈《楸树》诗:“不是画师来貌取,定知难见一生中。”
李德裕《寄茅山孙炼师》诗:“菖花定是无人见,春日惟应羽客逢。”
李商隐《促漏》诗:“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
宋梅尧臣《途中寄上尚书晏相公二十韵》诗:“今将蒿芹荐俎豆,定亦不以微薄遗。”
王安石《谢尧夫寄新酒》诗:“定将琼液都为色,疑有金英密借香。”
苏轼《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诗二首其二:“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譍。”
范成大《高淳道中》诗:“一箪定属前村店,衮衮炊烟起竹林。”
杨万里《出横山江口》诗:“白璧当江岸,青旗定酒家。”
要之,范诗所用土人“本朝恢复驾回,即河须复开”之语,不是疑问,而是肯定的口气:本朝会恢复中原,皇帝的车驾会回来,那时汴河必定重新开浚!
范诗此句也是说:大宋皇帝乘坐的龙舟迟早是要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
于是,下文才紧接着说“还京却要东南运”。
如果连“龙舟”究竟能不能回来都有疑问,那么还用得着盘算“还京”后要如何如何吗?
关于“还京却要东南运,酸枣棠梨莫蓊然”
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两句意谓,因为还京(指由临安回到汴京)须得经过东南一带的汴河,现在却已湮废而不能通航,所以一路上的酸枣、棠梨还是不要盛开,免得见了令人心酸。”“汴河重开之日,亦即宋主重回汴京之时。当地的人民一直在盼望着,但现实却又使作者酸心,因此只好寄语草木,暂且不要盛开。”(同上)
按:“还京却要东南运”不是说通过“东南”一带的汴河把皇帝“运”回汴京去;而是说宋帝“还京”后,“东南”地区的粮食和物资要通过汴河“运”往汴京。
“酸枣棠梨”,是指野生在干涸了的汴河河道中的灌木丛,亦即作者自注中所谓“草木生之”的“草木”。
因为中原一定要恢复,车驾一定要“还京”,“还京”后一定要“东南运”,也就是说一定要重新疏浚汴河,那么,“酸枣棠梨”还是不要在河道中生长的好——免得在疏浚河床时被斩尽伐绝或惨遭没顶之灾!
声明
作品由投稿作者提供,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赏不返还作者,部分图片转自网络,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版权人有异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参看往期精彩:
打开如下链接,可赏读钟振振先生更多精彩作品:
钟振振:“2016年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 本科生词组、研究生词组获奖作品评点
云帆团队
顾问(以接受邀请时间先后为序)
熊东遨 熊盛元 杨逸明 李树喜 钟振振 周啸天 邓世广 张海鸥 周燕婷 星汉 江岚 抱朴书生 方伟 丁欣 段维 林峰(香港) 胡迎建 魏新河 陈仁德 刘能英 南广勋 马建勋 周达 杨子怡 王玉明 凌泽欣 黄友富
法律顾问
李清安
策划(排名不分先后)
南国风笛 罗琦 扈超峰 李军 何其三 李静 韦树定 邢涛涛 韩保汇 小乙
诗教
阿朱 段维
外联(排名不分先后)
吴瑾 静如 左启顺 袁晓宏 陈兴 孙文 曹江宁 非也
编审(以年齿为序)
安全东 崔德煌 半隐庐 抱朴书生 宋善岭 萧雨涵 郎晓梅 崔杏花 唐颢宇
美编
张小红 王婷婷 牛应萍
收稿
小乙 吴巧 牛应萍 木兮 邹志洪 雷彦 赵文涵 翰墨童
执行主编
璐雨诗
云帆诗友·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钟振振 宋诗新解】第十六集
刊头题字:魏新河;刊头动图:邓莉璇(马来西亚)
收稿:天风海雨;制作:璐雨诗
本专辑由云帆诗友会独家呈献,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