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真正毁掉你的根本就不是原生家庭,而是“骇人的母亲”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与身边各种关系的交往往往会反映出不同的特征,当我们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时,一般也要采取不同的对策。最简单的,即便是与父母进行交往,也存在一些不同。
父亲如山般伟岸隐忍,母亲像水一样温柔体贴。对于个体而言,与自己母亲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一生。
就像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观点一般,一个不顺心的童年,是需要花费一生去弥补的。

“骇人”的母亲

以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认为,有这样一种人,一旦为人父母,就会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对其子女进行持续的发泄,并且以此为乐。
1、控制欲极强的母亲
其实“控制欲”在很多关系当中都是存在的,但是在代际之间存在更为明显。尤其是在长辈对于自己子女生活的干预上,很多人都存在明显的控制欲。
这种情况其实非常不好。
在一个人成年之前,很多事情都是没有决定权的。所以其实听从父母的意见也无可厚非。尤其中国的传统伦理纲常又为这种行为赋予了更为合理的一种解释。
但是有些父母会认为,自己身为其家长,无论在阅历上还是在辈分上,都应该为其做主。同样,子女作为晚辈,也应该无条件听从自己的想法。
还有一些家长,即便自己的子女已经成年,也依然会持续这种做法。
比如说在一些经济条件不佳的家庭当中,一些本身学历不高、见识短浅的家长会让自己成绩优异的子女早早辍学,去打工来贴补家用,甚至让子女挣钱来为自己增加一些收入。
这几乎算是毁了孩子的一生,同样也是教育的损失。
在这类父母的眼中,其实子女只不过是自己血脉上的继承人罢了,关于其之后的发展,全凭自己说了算。
但是始终采取一种大包大揽的态度,一方面会让子女受到压抑,精神上存在一些不畅快;一方面也会导致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差,甚至直到成年之后也依然难以在大事上做决定。
2、恶语相加
同样也是受到传统儒家思想以及伦理纲常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不争的事实,更有甚者会通过打骂自己的孩子来彰显自己的长辈身份,并且形成一种依赖。
还有一些父母,除了常常打骂子女之外,还会常常以一些难以启齿的词汇来称呼自己的孩子,比如“王八犊子”、“狗篮子”、“龟孙”等等,长此以往,孩子便会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甚至一生都十分自卑,活在阴影之中。
尤其是在孩子心中本应该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
很多母亲为了塑造自己的形象,想要在孩子面前树立一定的威严,不惜改变自己的性格,变得暴戾乖张,出口成脏。
殊不知这种反差会让很多孩子内心难以接受,严重时甚至会因此罹患一些精神类疾病,留下一生的阴影和遗憾。这完全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教育子女,除了要在经济上对其提供支持之外,最重要的还有生活上的陪伴以及精神上的引导,帮助未成年的孩子树立良好的三观,为其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肢体折磨、体罚
很多家长都认为,一旦孩子犯错,就要通过身体上的疼痛对其进行提醒,让其印象深刻,之后不敢再犯类似的错误,亦即“打改”的含义。这种观念其实属于一种误区。
经常挨打的孩子,一方面也许会真的不敢做什么出格的事,但是一方面也总是表现得不够自信,甚至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十分消极的影响。
仅仅是打和体罚是起不到任何教育的作用的,重要的是交流与教导。
家长在生活当中背负了很多压力,一旦将体罚子女作为一种发泄自己压力的途径,那么教育就完全变味了。
总而言之,当你已经成为一个母亲,那么在生活当中,你需要常常反思和揣摩自己的行为,去审视自己是否积极地教育子女。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rce J, Emde RN. Mother’s presence is not enough: Effect of emotional availability on infant explor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1; 17:737–745.10.1037/0012-1649.17.6.73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