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晾晒烟起源
云南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云南晾晒烟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492年航海家哥伦布在美洲首次发现烟草之前,云南境内就有人采集和吸用烟草,并由云南相继传播到内陆一些省份种植。据民国29年(1940年),中国实业部国际贸易局出版的《烟草》一书中记载:“陕甘盛产水烟,水烟一名青条烟,汉丞相诸葛亮兴兵征蛮,下寨山谷。营中瘅气弥漫,士兵不安于生,武侯忧虑异常,询问土人,得九叶云香草,香味芬芳,可以避疾消瘴,乃采之分授士卒,燃后吸取其烟,瘴气霍然,是为水烟蒿矢,兹后将此草移植甘肃兰皋一带。”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烟草见闻录》中写到:现全国著名晾晒烟产区的山东兖州,河南邓县都盛传他们那里的烟草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在与孟获作战孟获战败后当地人送给诸葛亮能避瘴气的一种云香草(烟草),红后人长期栽培,选育而成为现在的烟草。云南昭通地区就有类似的传闻。
明代著名药物学家张介宾著《景岳全书》中记述了明洪武14年(1381年),至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军西征入滇期间,有“吸烟避瘴”的情形。书中写到:烟草“求其习服之始,则向以征滇之役,师旅深入瘴地无不染疾,独一营安然无恙,问其所以,则众皆服烟, 由是传遍。而今西南一方老幼,朝夕不能间矣”。
兰茂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著成的《滇南草本》中进一步对烟草的药理、药性及医例作了详细的论述。他写到:“野烟,又名烟草(小烟草)。味辛、麻、性温,有毒。治热毒疮、痈疽搭背,无名肿毒,一切热毒疮。或吃牛、马、驴、骡死肉中此毒,惟有此药可救。”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加疆,民族众多,交通闭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漫长岁月里,这里瘴气弥漫,毒蛇猛兽出没伤人。然而,云南各族先民,经长期的社会实践,把烟草当作防身治病的良药,其神奇的药物功效早已在民间传播。佤族还把男女老少吸烟定为族规,世代沿袭至今烟草不仅是治病防身的“武器”,面且还是亲朋好友相互馈赠的礼品。据元朝李京1303年撰《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篇》中记载:“金齿百夷有用槟榔、哈灰、茯榴叶奉宾客的习俗”。现在德宏、保山、临沧等地州地傈僳、德昂、阿昌等民族群众中仍有嚼烟的习惯。大家聚在一起,无论男女都要相互敬送烟,接客待客更是少不了。嚼烟的原料主要是槟榔、烟草和生石灰。成书于1563年的《大理府志》及《景岳全书》中都有用槟榔、石灰和平烟草嚼服和相馈以为上品的记述。经有关方面对嚼烟进行化验分析,嚼烟内含生物碱,对口腔疾病能起消炎止痛作用。各地民间也常把烟灰油涂抹在被蚂蝗、蚊虫、毒蛇咬过的伤口上,能消肿止痛。
在原生烟家族中,有的早已由野生变为家种,就是其中的一种。兰花烟在云南分布很广,清嘉庆年间,在陈琮编写的《烟草谱》中就写到:“兰花烟出云南。”兰花烟至今仍在云南边疆和内陆的山区、二半山区有种植,当地群众称它为“土著”的原生烟草。
云南烟草的祖先,在原始生态的环境中就已不断进化,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由野生移为家种,改变了它们原有的某些特征,品种已变异进化。
引入
随着美洲烟草逐渐向欧亚大陆的传播,中国也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先后从日本、菲律宾等国引入种植。缅甸、印度也在1599年前后引种成功。从西汉开始就已逐步形成从四川经云南保山、腾冲到缅甸、印度的古道即“蜀身毒道”,是云南通往内陆或国外的南方丝绸之路,到明、清时期,这条古道已商贾云集,烟草也和其他商品一样,通过这条古道输入云南边疆种植。到腾冲、梁河等县种植的“濮子烟”就是从缅甸、印度等地引入的。据《云南腾越州志》记载:从明万历末年(1620年)至清乾隆(1736年)的一百余年间,腾越各县的烟草种植已发展到“夷地皆种树”,并已成为当地农业的一项“常年产物”。
在明、清时期,中央封建王朝在云南采取削藩措施,逐渐废除“土官”,改派“流官”统治,同时推行了大规模屯垦和移民政策,数十万内陆汉族农民向云南迁徙。流官、移民的来到,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也带来了烟草籽种。据《会泽县烟草志》记述:“公元十七世纪初,因'改土归流’的实施,土(晒)烟随汉民族之迁徙而在会泽种植。”清乾隆30年(1765年),晾晒烟又从广东、广西、贵州传入云南罗平师宗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晾晒烟的需求量增大。尤其是四川产的柳叶烟和毛烟,年销量达50多万千克。为满足消费者对“川烟”的需求,1974年省经济作物
公司从四川什邡引入籽种,在会泽、弥渡两县试种。次年扩大到大理、永平、南涧、绥江等县,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但因当时制定的川烟收购价格偏低,种烟面积减少,1977年仅有绥江、会泽有少量种植,烟叶供当地雪茄烟厂使用。
分布
云南自然条件好,无论是海拔几百米气候温暖的河谷地带,还是海拔2000米左右气候冷凉的半山区、山区都适应烟草的生长。在全省17个地州市中的绝大部分县有晾晒烟种植,但产区主要分布在滇东南和滇西南的昭通、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文山、保山、德宏、丽江等地州。早在明末清初,云南晾晒烟生产就已遍布全省,除自种自吸外,还能形成一定的商品投入市场。据《蒙化县志》记载:蒙化县(今巍山县)烟草种植始于明万历年间,到清光绪时每年产量多达10万斤,产品行销邻近各县。腾冲一带的生切烟丝也在民国初年出口缅甸。民国21年(1932年)云南晾(晒)烟种植面积达23.8万亩,总产量4390.8万斤,在全国13个重点产烟省中居第三位。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云南烤烟逐渐得到推广,市场上卷烟行销,群众吸烟嗜好发生了变化,加上晾晒烟生产、加工、销售及科研都未纳入国家计划,晾晒烟种植长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多数地方的农民仅从自种自吸考虑,仅利用坝塘、庭院、田边地角、房前屋后的零星闲散地种植,商品率低,品种也退化。到1983年,全省晾晒烟种植面积已不足10万亩。
虽然晾晒烟种植面积减少,但还是保留下一些县具有地方特色的著名晾晒烟产区,其产品是当地市场的抢手货。如罗平八大河烟、师宗五洛河烟、会泽乐业烟、蒙自新安所烟、富源大河烟、大姚赵户冲烟、云龙天登烟、宾川白塔烟、巍山南门烟、南涧乐居烟、腾冲绮罗生等。这些晾晒烟之所以能在当地常盛产不衰,是由于这些地方的土壤、气候、水肥及长期的栽培、加工有其特殊条件和技术的缘故。据20世纪80年代初不完全统计,全省种植面积在500~1000亩的有金平、镇源县;1000~2000亩的有姚安、广南、孟连、镇康、盈江县;2000~3000亩的有施甸县;5000~6000亩的有会泽、绥江县;7000~8000亩的有蒙自县;9000~10000亩以上的有宣威、腾冲县。1986年省烟草工业研究所曾对全省各类著名的晾晒烟进行了外观和内在质量的评级,以及化学成份、烟气等的化验分析,结果,各类晾晒烟大多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的香气充足,有的香气质较好,有的产生焦油少,有的具有较好的填充性。会泽乐业柳叶烟、绥江花铁杆烟已成为生产雪茄烟的重要原料。蒙自晒黄烟、腾冲生切黄烟、巍山晒红烟是各卷烟厂生产混合型卷烟不可缺少的原料。蒙自晒黄烟1980~1981年每年调供玉溪烟厂300吨,1983年增加到650吨,供昆明烟厂每年不少于100吨;腾冲生切烟还调供黑龙江省漠林卷烟厂,作为生产宇宙牌香烟的重要原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