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祭祀[黄石公祭祀]

基本内容
对黄石公的祭祀始于汉代。《史记》记载,百姓每年都“每上冢伏腊,祠黄石”,即祭祀黄石公。两千多年,从未间断。三月十八祭祀黄石公,是当地官宦文士及百姓自汉代流传下来的,东阿当地百姓也认为三月十八日是黄石公生日。此记载也见于后世出土的文物,大明天庆二年三月由奉政大夫山东督察司拿宜兴、通政大夫顺天府尹、陕西布政使许口口同立的《重修黄石公祠碑记》中:“历汉以来千余年”,“太祖高皇帝命有司岁以三月十八日以礼致祭。”由此可见,此祭祀日是当年刘邦与张良来寻黄石公时下令订立的。祭祀黄石公,民间祭祀一是求黄石公保佑一方太平安康,二是求福免灾等。立于黄石公祠,由唐代天宝年间御史高台李卓撰文的“济北黄石公祠祀”中记载了当年太守河东裴公因天久旱无雨,率当地百姓到黄石公祠,“……,夙夜展祭祀事。未毕,感而遂通自寅及未,泽润千里,吁其灵也。”古《东阿县志》亦详细记载了“祭用三月十八日”等。足见,千百年来,人们把黄石公奉若神灵。历代文人名士如北周大文学家庚信,金代在文学家元好问、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阁老于慎行、永乐年间户部尚书周忱,清翰林检讨赵执信,刑部尚书王士祯等等,都曾来黄石公祠拜祭,并留诗赋。
图2 黄石公祭祀

千百年来,黄石公祭祀从农历三月十八日开始,一般为五天左右。期间方圆几 百内,西至聊城、南至梁山、济宁,东至泰安肥城一带百姓前来祭祀,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每天多达数万,至今如是。祭祀仪式在民国以前,多由主政的地方官员主持。他们首先在黄石公雕像前立坊举行祭拜仪式,颂读祭文,祈祷黄石公保佑自己前程无量,步步升高,世道平安,百姓安居乐业。仪式举行中,锣鼓齐鸣,以乐队伴奏,然后鸣放鞭炮。祭拜仪式后,善男信女开始争相上香设供祭拜黄石公,祈求平安发财,然后到奎星楼上香,祈求子女金榜高中。人们为了抢烧第一柱香,便在三月十七日晚上,十二点前到庙祠前。十二点一到,便抢上香火,鸣放鞭炮。

祭祀期间,庙祠前搭台请剧团唱大戏贺祭,亦有杂技杂耍相伴祝贺。届时小摊点、小百货、小吃摊摆满山上山下。人们扶老携幼,穿着整齐,登山乐游,纪念这位古代军事家。清末民国初,官府举办的祭祀活动还在延续。建国后,政府举办的祭祀活动停止,但当地群众仍然自发上山祭祀黄石公,20世纪60年代,当地人仍偷偷地半夜上山祭祀。改革开放后,民间又成立了专门的祭祀组织,每年都有泰安等地的道士来参加祭祀,群众性的祭祀活动又空前活跃。农历三月十八这天,从夜里零点开始,上山进香的人群接连不断,并由过去的五天发展成为七天,每天约有五万余人。
清末、民国时期,黄石公祭祀主祭人如下:
普连(本庙道士)
李古代(本庙道士)
闫子敬(民国三年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任东阿县自治讲习所教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石公祭祀立祭人有:
李宗岳(民间社首)
宋立红(民间社首)
宋宗后(民间社首)
宋宗军(民间社首)
主要特征
图4 黄石公祭祀

1、纪念性和历史性。国内外对人类文明的界定,其中之一就有祭祀 和宗教活动,它是人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纪念。对黄石公的祭祀,体现了人们对这位古代大军事家的纪念和怀念。两千多年来对他的祭祀,已经形成了一个长期固定的民间活动,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并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和认可。古东阿八大景之一的“黄石仙踪”就是对这位历史名人的纪念。

2、娱乐性。对黄石公的祭祀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的重大民俗活动,且年趋繁荣。每年的三月十八日这一天,方圆百里的众多百姓不管生产生活再忙,都要参加祭祀,听听大戏,看看热闹。
3、地方性。《史记·留候传》记载黄石公圯桥授书后隐于谷城山,即黄石山,《山海经》、《水经注》、《兖州府志》、《东阿县志》等均有详细记载。只有古谷城和古东阿县(包括现东阿县、东平县、肥城县、梁山县一部分)一带的群众千百年来都认为农历三月十八是黄石公的生日,一如既往,年年祭祀,其祭祀活动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历史渊源
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位于平阴县城西南25公里处,南与东平、梁山搭界,西与东阿县、阳谷县相邻。东阿镇建国前是古东阿县的县城驻地,古名为谷城。东阿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旧《东阿县志》载:“东阿古之名邑也,会盟争战废垒遗墟,见经史者不一而足。境内的北辛遗址,见证了此地已有七千年文明史。《左传》记载东阿镇春秋时齐相管仲的采邑,名谷邑,汉设各县城,明洪武8年间,东阿迁于此。古《东阿县志》载:人聚五音,货聚五郡,所谓通都大邑也。”境内有泰山余脉大寨山,云翠山、黄石山(即古谷城山)等;《水经注》所载的狼溪河横贯其中。东阿名胜古迹众多,名人荟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西楚霸王项羽葬于此,并称此地为“礼仪之乡”。而黄石公祠就在黄石山上,黄石公曾隐居于此。
图3 黄石公祠

黄石公,秦末隐士,传说他名辙,中国古代军事家之一,他著《素书》、《三略 》在宋代被官定为武经七书之一,为历代帝王培养军事将领研读。宋神宗时宰相张高英评其书:“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周公孔老亦无出此。”传说黄石公为秦庄襄王的大臣,后因不满秦王政(即秦始皇)暴政,辞官隐于民间,后在下邳圯桥上,传兵书《素书》、《三略》于张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详细记载了此事。黄石公为了试探张良的“忍”性。故意把鞋弃于桥下,并叫张良去拾,张良三次拾鞋并给他穿上。黄石公认为张良经受了他的考验,黄石公便授给张良兵书《素书》、《三略》,并告诫张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这就是被历代史家称道的“圯桥授书”故事。张良“常习诵读之”,后果然成为刘邦的军师,助刘邦灭秦除项,建立大汉王朝。

谷城山,即后世所称黄石山。该山原名谷城山《山海经·中次六经》中,晋人郭璞注曰:“缟羝山之首曰乎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在济北谷城县),黄石公在此山下辰良取以合葬尔。”黄石公当年授书后便隐于谷城山下。《史记》又载,张良“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此后,谷城山便更名为黄石山。《水经注》记载:“县有黄石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黄石公”称谓由此而来,对黄石公的祭祀也由此时开始。黄石公的名字和兵书最早载于《后汉书·臧宫传》,《隋·经藉志》等史书也有记载。
主要价值
1、学术价值。黄石公祭祀从汉代延续至今,使人们形成了对他的固定信仰,这是人们对他的历史地位的承认。尤其是21世纪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黄石公其人及其兵法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日本学者曾亲自前来拜谒黄石公),使黄石公渐渐抹去神秘的面纱,还原成实有其人的历史人物。其活动对拓展我国秦汉历史研究、兵法研究和民俗活动的历史延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2、现实价值。黄石公祭祀活动,丰富了当地人的文化生活。尤其是21世纪以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有识之士自筹资金对黄石公祠、黄石公庙、唐代黄石公石雕和唐碑的挖掘、保护,以及对黄石山、黄石台的保护与开发,使祭祀活动越来越隆重越繁荣,前来观瞻的游客日趋增多,使当地人有一种自发的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提高了当地知名度。
3、文化价值。对黄石公的祭祀自汉代开始,历经各代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留下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碑刻、书画作品等。这些都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保护措施
为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筹集资金40余万元,重建了黄石公庙、黄石公祠。
自1989年以后,黄石山附近村民自动捐款,对黄石公祠、黄石山黄石公庙分别进行了保护与修缮。20世纪90年代把原在山下的黄石公唐代石雕像和唐御史高台撰书的黄石公祠碑移至峦山之上,使黄石公的祭祀活动有了一个较好的固定场所。为了黄石公祭祀更好地传承下去: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领导小组,以政府的名义组织相关活动,纪念这位历史名人古代军事家。二是建立黄石公研究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国内军事专家、历史学家对其进行研究。三是对峦山黄石公祠和黄石山黄石公庙以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进行论证,并制定长远发展保护规划,以便更好地进行保护,并把黄石公祭祀这个传统活动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