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红||丁玲在长治的日子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长治市东郊有座不太高的山峰,传说远古时期的炎帝曾在此尝百草播五谷从事农桑。现在山上植被茂盛古树参天,鲜花缤纷,泉水淙淙,其间尚有不少古建筑遗址。这座山叫老顶山。山脚下有个不大的村庄,叫嶂头村。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对资深的老右派被流放于此劳动改造,村庄也因人而名声遐迩。

这对老右派就是著名女作家丁玲和她的丈夫陈明。

(丁玲和陈明在长治)

丁玲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界最有争议的女作家,她不像冰心那样温婉平和,也不像萧红那样命乖运蹇,她几度风光无限,又几度 运交华盖。二十多岁时写出了《莎菲女士日记》,名声大振,为鲁迅先生所瞩目。后来又写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此外她写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严寒的日子》(未完成)都引起很大的反响。

(年轻时的丁玲)

相比起她的作品,她的情感婚恋世界更是风生水起惊世骇俗。

她与瞿秋白、沈从文、冯雪峰、胡也频、冯达、徐志摩都交往甚秘。尤其是她在二十多岁的时候,竟然有两个男人死活爱上了她,她并没有二选其一,而是同时与两个男人在西子湖畔同居了,即一女事二夫。这两个男人都是当年“左联”的青年才俊——胡也频和冯雪峰。这对出身封建大家庭的丁玲来讲,是对封建礼教的绝对背叛,是对一夫一妻制度的最大藐视,是对世俗社会的公然挑战,这该是一个何等胆大、刚烈、洒脱、率性的女子呀!

(丁玲和胡也频)

倒是胡也频沉不住气了,他跑到北京找沈从文诉说自己的苦恼,沈从文给他出了个主意:你现在是和冯雪峰在拔河,谁能最后赢得丁玲的芳心,就看谁更执着了。胡也频听了沈从文的话,又返回了杭州来到丁玲的身边。这个时候,冯雪峰撑不住气了,只好知难而退。

丁玲何幸,竟然有两个优秀男儿为她爱断情伤。

几年后,胡也频被国民党杀害。不久,丁玲又与一个叫冯达的同居了。后来,丁玲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在监狱服刑期间,竟然莫名其妙地生下一个女孩,女孩不久夭亡。

这就是丁玲,一个无论在什么的困境中,都要把自己的生命之花开放到极致。

(延安时的丁玲)

1937年,丁玲出狱后去了延安。毛主席对这个传奇的小老乡很有好感,还专门为丁玲填了一首词《临江仙》:

(毛主席写给丁玲的词)

(丁玲当八路军时的照片)

壁上红旗飘摇落,
                                              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狱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日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这期间他们也似乎有些绯闻,但已无法考证。

在延安的日子里,38岁的丁玲与小她13岁的剧作家陈明相爱了,直至终生。  
    
                                                    二

1955年,丁玲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北大荒,文革期间,又被送进监狱。1975年解除关押后,与陈明一道被安排到长治市郊区老顶山下的嶂头村劳动改造。上头的指示是政治上严管,生活上照顾。

前些年,我在长治听当地文联的老同志讲过丁玲在嶂头村的故事,去年回长治专程去了嶂头村,向村里的老人询问当年丁玲在村里的情况,听到的故事是这样的——
1975年仲夏的一天,嶂头村这个偏安一隅的小村子来了一辆吉普车,惹起村民的好奇和围观。因为那个年代,只有县委书记那样大的官才有小车可坐。小车在村支书家门口停下,下来几个人。其中有一个老太太,70余岁,头发花白,个子不高,微胖,穿着中式黑褂子,袖肘处和肩膀上打着补丁。这位老太太就是大名鼎鼎的丁玲,她那曾经沧海岁月的脸上有着几分超然的淡定。站在她身边搀扶她的稍年轻一点的就是小她13岁的丈夫陈明。他们是七年牢狱后的首次相见。被组织批准一同到农村劳动改造。当时护送(或者说押送)他们的是长治市革委会的人。革委会把丁、陈两个人放到支书家走了。

(丁玲在书房)

大队支书带着丁玲和陈明在村子里找安顿他们的地方,那时候,农民都很穷,没有多余的房子。找来找去找到村里的一处荒院。原来这里住着一对孤寡老人,两位老人去世后,这个院子就闲置起来。原因是村里人都说这个院子风水不好,院子的大门正对着远处一个山包的缺口,缺口的晦气会吹到这里,因此没人愿意来这里住。

丁玲和陈明倒觉得这个院子挺清净的,丁玲和大队支书说:“就这里吧,我们不怕晦气,对面山上的缺口说不定能把我们的晦气给吸走呢!”

大队支书是个很淳朴的汉子,觉得给两个大知识分子安顿这么个住处很过意不去,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他叫人清理了院里的杂草,糊了窗纸,垒好了锅灶,添置一些灶具。

丁玲和陈明刚从监狱出来,也没有什么行李,只有随身带的铺盖和基本生活用品,但他们开始享受自由的快乐,心情还是不错。丁玲和陈明说:“比北大荒的条件好多了。”

安顿下来后,丁玲还是有几分不安,几十年颠沛流离的遭遇使她缺少应有的安全感,她有时觉得说不定第二天就会被发配到其它什么地方。陈明像一个称职的“保男”,陪着丁玲度过了最初的陌生和不安的时光。

第二年春天,嶂头大队接到上面的拨款,专门用于改善丁玲的住房情况。大队支书组织人给丁玲在原住址不远处盖了五间北房,铺了水泥地,购置了当时农村少见的木板床,并且从半山腰的水池里接到她家里一根自来水管。丁玲隐约意识到,她将长期在这里居住了,以此同时,上面每个月给她的生活费80元,陈明60元。这在当时简直是高工资了。当时嶂头村一个壮劳力一年挣工分也就300个,一个工分5毛钱。这就是说丁玲和陈明一个月的生活费就相当于一个壮劳力辛苦一年的收入。而丁玲当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根本不参加劳动。陈明也很少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基本上以照料丁玲为主。

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丁玲愉快了许多,她开始像个农村老太太一样,在院子里种各种菜蔬:豆角、白菜、萝卜、西红柿,西葫芦等等,同时还养了20多只鸡,其中有一只大红公鸡。丁玲说她特喜欢公鸡打鸣的声音。丁玲开始喜欢上农家饭,长治的卤面和发糕是她最喜欢吃的。她有时还和村里的老太太一起讨论做饭的技巧。她说:做发糕时放些糖精更好吃。村里老太太说:没钱买呀。丁玲就买上糖精给她们送去。

表面上看,她与村里的老太太没什么区别,但她骨子里有着一种知识分子和贵族的气质。她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她经常叫陈明到长治市图书馆给她借书看,她给自己做了一块小木板,她半躺在床上写作。有人说她:你现在这种身份,写的再好也发表不了,还写它干什么?丁玲回答:我是个作家,写作就是我的第二生命,发表不了也要写。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丁玲趴在床上哭了好几天,当时她正写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她说:主席呀,我计划小说写完后让你看看……

我现在猜想:丁玲听到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她一定会联想起在延安窑洞和毛主席促膝谈心的情景,一定会想起毛主席给她写过的词《临江仙》,一定会想起1955年和毛主席在中南海一起划船的时光……那是她见毛主席的最后一面。

“四人帮”倒台后,政治环境宽松了好多,不少作家和文学青年慕名登门拜访,附近的村民也不时上门看望这位传奇的女性。她的院子里经常人流不息。丁玲对谁都是非常的热情:你好你好,坐下坐下……

不少文学青年向她讨教写作的窍门,她的回答通常是:文如其人,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

(丁玲和巴金在文代会上)

有人问她年龄多大了,她笑着回答,和邓小平同庚,但不如邓小平有本事。

还有人问她,你怕不怕死?她答不怕,我已经是死过十几次的人了。言语里有种淡泊超然的情怀。

从生活方式来讲,她根本不同于当地老百姓,种菜养鸡烹饪,她都用心去做,力求做的最好。当时村里的老女人十年八年不洗澡的人大有人在,可丁玲几乎每天洗澡,就连冬天,她也要让陈明把炉子烧旺,把热水烧好倒在盆子里擦洗身子,她的衣服永远是那么的干净,以致村里老太太都说她身上有股好闻的味道。而男人们普遍从她的举止言谈里读到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她即使落草为民,依然保留着一种品位——贵族!远非达官显要和富豪大亨所能比拟。

丁玲是1979年离开长治回到北京的,被当选为全国作协副主席。1986年去世,享年82岁,期间她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她应邀去美国德国法国等地讲学交流,法国当时的总统密特朗也曾会晤过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她的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还是没有写完,只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过一些章节。

(在全国政协会上)

我去年回长治,曾去嶂头村造访多丁玲曾经的居所,早已物非人也非,村里年轻人几乎都不知道这回事,那些年龄衰迈的老人谈起当年的丁玲也恍然如梦。有个七十多岁的李老太太,她说丁玲是小龙转生的,要不她怎么那样能洗澡呢?

丁玲在嶂头村生活的时候,这个李老太当年只有30多岁。

其实,丁玲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陈明后来在《我与丁玲五十年》的回忆录中写道:丁玲弥留之际拉着陈明的手说:“你亲亲我吧,我爱你!”

丁玲是一个奇女、才女、烈女!她在政治、文学、爱情三个方面都开放绚丽的生命之花……

(丁玲下围棋)

留言之窗

*王晋红||张店村酿酒业史话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在作品推出一月内支付。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0)

相关推荐

  • 【041】首届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奖赛邓海燕作品

    老支书 邓海燕(河南) 眼看就快到清明节了,刘洼村的田间地头不时三五成群的有人影晃动,大多是给九泉之下的亲人添坟的,也有提前烧纸祭奠亲人的.碧绿的麦田一望无垠,河沟边的野花和嫩绿的柳枝生机盎然,这些却 ...

  • 驻村故事系列之二:没事儿

    "没事儿"是三哥的口头禅.三哥是穆山村支部书记,名叫全玉建,因为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叫他三哥.我与三哥认识二十余年了.十五年前,我曾在穆山村蹲点撰写<养牛系列故事>,三 ...

  • 丁玲改造在嶂头

    众所周知,1975年丁玲在北京秦城监狱出狱后,被下放到我市老顶山镇嶂头村继续进行劳动改造,在这里她和老伴陈明共同度过了四年时光. 嶂头村原属国营老顶山林场,位于老顶山西麓,距长治市区约5公里.< ...

  • 学大寨那阵儿

    学大寨那阵儿 程守业 学大寨那阵儿,街上住过一个耀宗嫂子,她丈夫叫李耀宗,机关职工.她呢,谁也不知叫啥.她爱干净,啊呀,那真是全村再也找不到她那样爱干净的人了,穿出衣服来,头是头,脚是脚,冬夏雨晴老那 ...

  • 王晋红||故乡忆旧之——收潞麻

     寒露至,潞麻收. 今天是寒露,过去在乡下,寒露节令一过便是收割潞麻的时节了. 对于城市生活的人来说,潞麻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即便是乡村,四十岁以下的人也可能不知潞麻是什么玩意.也许有人望文生义将潞麻 ...

  • 王晋红||大寨那个就在这山下面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王晋红||张店村酿酒业史话

    汲取文史智慧  引以鉴古知今 ❈ 中华民族的酿酒史可谓源远流长,作为黄河流域神农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千年古村张店村,其酿酒业的绵延发展,同样没有缺席.尽管古代相关的文字资料奇缺,更多的是一些市井的传说,但 ...

  • 【习作】内蒙古|王开昕《特别的日子》|指导教师:王玉红

    作者:王开昕|指导教师:王玉红[内蒙古阿右旗直属完全小学三年级1班]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特别的日子>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要去满达广场表演节目.下午吃过饭后,我信心满满地 ...

  • 王定红 | 思念你去草原的那些日子

     作者简介 王定红,网名:独钓寒江雪笔名:叶脉.巴山野狼.独钓寒江雪  等. 学历: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肄业. 简介: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学时期在市级文学小报<读与写>上发表过散文 ...

  • 【习作】内蒙古|委梦瑶《种瓜》|指导教师:王玉红

    作者:委梦瑶|指导教师:王玉红 [内蒙古阿右旗直属完全小学三年级1班] < 种  瓜 > 今天吃完午饭,奶奶说要去种西瓜,我兴奋地对奶奶说:"我也想跟你们一起去种西瓜." ...

  • 【习作】内蒙古|白子墨《劳动最光荣》|指导教师:王玉红

    作者:白子墨|指导教师:王玉红 [内蒙古阿右旗直属完全小学三年级1班] <劳动最光荣> 今天是"五·一" 国际劳动节.当然,少不了的就是参加劳动了. 一大早我就起床,填 ...

  • 【习作】内蒙古|赵润杰《“五一”劳动节》|指导教师:王玉红

    作者:赵润杰|指导教师:王玉红 [内蒙古阿右旗直属完全小学三年级1班] <"五一"劳动节>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学校放假不上课.妈妈说要带我去过& ...

  • 【习作】内蒙古|严欢《我喜欢的一种动物》|指导教师:王玉红

    作者:严  欢|指导教师:王玉红[内蒙古阿右旗直属完全小学三年级1班] <我喜欢的一种动物> 我最喜欢我家的小猫.一个圆圆的脑袋上长着一双尖尖的.小小的三角形耳朵.一对大大的眼睛,一个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