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到底发生了什么?
4月13日,顺丰控股开盘后股价继续下跌,今日开盘价为66元,最低跌至64.04元。截至今天中午,顺丰控股今日股价已下跌1.88%,且市值仅剩2946亿元
自顺丰控股发布的公告说预计一季度亏损9-11亿元以来,顺丰如同暴雷一般疯狂下跌。这是其自2017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和去年一季度疫情影响下顺丰9.07亿元的盈利相比,可以说是业绩爆雷,震惊了广大股民,也让“顺丰跌停”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
一直以来,顺丰给大众和同行的印象都是送货快、服务好、赚钱最强的快递行业优等生。这次突然爆出的亏损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01
春节不打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去年疫情爆发期间,顺丰凭借一直以来的直营优势以及春节不打烊的落实,作为极少数在疫情期间仍在运行的快递企业,加之居家隔离带来的旺盛的购物需求,顺丰迎来了业务量的一个小高峰。
春节不打烊,是去年一季度顺丰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据顺丰集团2020年一季度报告显示,业务量营业收入达到319.53亿元,同比增长38.1%;业务量达到17.2亿件,同比大增77.14%,带动顺丰市占率达到13.7%。
疫情也在长期方面提升了快递企业的内在价值,据顺丰在今年3月份发布的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顺丰控股2020全年实现件量同比增长68.46%,远超行业整体增速的31.2%,市场占有率提升至9.76%,全年实现总营收入1539.87亿元,同比增长37.25%,远高于17.3%的行业增长率。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年春节,四通一达看到顺丰的成功,也纷纷开始推行春节不打烊。这带来了业务量的分流,打破了顺丰和中国邮政在过去春节市场的垄断地位。
顺丰在失去了这个优势的同时,还面临着价格和无背靠电商的问题,为了响应原地过年的号召,春节期间对在岗人员的补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增长吃力,成本增加,入不敷出,共同导致了顺丰的巨额亏损。
疫情在短时间内确实给顺丰带来了机遇和高额利润,但随着整个市场的逐步适应和行业内外先后展开的战略调整,顺丰已经无法再一味依靠这股“东风”了。
02
无背靠电商,入局低价市场力不从心
随着国内快递市场逐渐趋于饱和,顺丰曾经引以为傲的“高端定位、航空运件、直营模式”已经不再是其金字招牌。2003年非典肆虐时,顺丰成为航空运件的首发快递企业,但如今圆通、京东都拥有了自己的航空运输业务,优质高价也不再是顺丰的独家优势。
而将顺丰与四通一达区分开的直营模式的显著缺点就在于运营的高成本,他们必须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设施来铺设网点,大大提高了开展业务的难度。这种模式几乎决定了顺丰只适合高端市场,但电商发展得如火如荼,曾经忽视下沉市场的顺丰也不得不加入。
据2021年2月的快递经营数据显示,韵达、申通、圆通单量比照去年均增长超过100%。而一向靠单票收入取胜的顺丰速运2020年的物流业务票均收入为17.77元,与上年同期的21.94元相比,同比下滑约19%,毛利率也有所下降。虽然顺丰是快递行业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但面对价格战,其并无竞争优势。
而2020年3月强势进入中国快递市场的新玩家极兔更是给这场价格战添了一把火。来自印尼的极兔采用以价换量、烧钱补贴的手段,抢占国内市场,陆续接入拼多多、当当网、苏宁、有赞等十余家电商平台,在同年9月实现了速递网络的全国省市覆盖,日单量稳定在1000万以上。短短一年,极兔的日均单量已经达到了2000万。
据快递专家称,目前极兔要谈盈利还为时尚早,核心依然在于走稳快递单量。因此,价格战打到现在,还没有要结束的苗头。
原本走高端市场的顺丰迫于压力也开始通过各种电商特惠业务杀入低端市场,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业务量,但也无力挽回单票收入下滑的趋势,价格战的副作用尽显。
除了投身低端市场,顺丰还收购了嘉里物流布局国际业务,发展同城业务,但目前为止,除了快递板块,顺丰的快运件、同城急送、国际业务等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03
顺丰亏损,释放了什么信号
科技进步带来的办公电子化,则让整个快递行业都捏了一把冷汗。
以往的发票、合同、签名等重要资料都是通过顺丰邮寄,以保证办公的高效率。但顺丰的公告显示,时效件中散单业务增长低于预期,而时效件正好是顺丰最赚钱的业务。
顺丰的这次亏损称得上是历史性,但其实也在情理之中,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对此也有预期,也并不代表短时间内有人能够撼动它在行业的龙头地位。
王卫曾经在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称,顺丰致力于成为独立第三方行业解决方案的数据科技服务公司,并在多年来坚持夯实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并持续投入科技研发。
这意味着,顺丰正在释放一个信号,在全产业链上加大资本投入力度,孵化新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自身利润,短期会带来成本上的压力,但在长期看来,这种必要的投资是可以提高顺丰在行业内竞争力的。
物流行业专家表示,国内快递业当前的亏损主要是“以价(低价)换量(数量)”的价格战的结果。低价战从短期来看对消费者没有伤害,但从长期来看,低端竞争将影响服务升级,而市场整体的价格战势必拖延中国从快递大国迈向快递强国的进程。
中国的电商还会继续蓬勃发展,快递行业也会高速增长,科技的进步也能改变行业的产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