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名医危亦林与他的《世医得效方》
危亦林(1277—1347),字达斋。祖籍抚州,后迁南丰县。1984年《南丰县地名志》载:“危家,在莱溪北一公里沧浪水东岸小丘下。78户,490人。危筠居从十三都直源(注:太源与莱溪交界处)迁来建村。该村是元代名医危亦林的家乡”。天历元年(1328),危亦林任南丰州医学学录,后改任官医副提领,协助提领掌管医事政令,历任南丰州医学教授、杭州医学教授等,是元代著名医学家。与陈自明、崔嘉彦、严用和、龚廷贤、李梴(明代南丰人)、龚居中、喻昌、黄宫绣、谢星焕并称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
(危亦林像)
据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序》中介绍:“仆幼而好学,弱冠而业医,重念先世授受之难。由鼻祖自抚而迁于南丰。高祖云仙,游学东京,遇董奉廿五世孙京,授以大方脉,还家而医道日行。伯祖子美,复传妇人、正骨、金镞等科。大父碧崖,得小方科于周亦林。伯熙载进学眼科及疗瘵疾。至仆,再参究疮肿、咽喉口齿等科,及储积古方,并近代名医诸方。由高祖至仆,凡五世矣”[1]。危家五世为医,家学渊源。危亦林五世祖、名医危云仙,南宋南丰县人。医儒相通,早年游学东京(今河南开封),遇董奉二十五世孙董京,授以大方脉,归而医道大行。危云仙孙危子美,传承祖业,又拜江西临江(今樟树市)刘三点和江西黎川县陈医及杭州田马奇为师习妇科、骨伤科[2]。名医危碧崖,宋元间人,危子美之弟。与其兄同承家学,复从江西黎川县大礤周伯熙学小儿科,知名于时。危碧崖子危熙载,复承家学,又从福建汀州程光明学眼科,从江西南城县周后游学治痨病,以医术知名。如此家传和拜师相结合使得危亦林医门医术全面,由此到危亦林(危碧崖之孙、危熙载之侄),精医术、医名益盛,为元代著名医家[3]。
[1] 《四库全书·世医得效方序》。
[2]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国医药出版社,2006。
[3][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国医药出版社,2006。
危亦林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20岁开始业医,对祖传医术有着浓厚兴趣。他将祖传医书及验方详细加以阅览、研究,并在行医过程中进行验证和修改,其医道日益精进。他通晓内、妇、儿、眼、骨、喉、口齿各科,于眼、喉及骨科最为擅长,尤擅长骨科,成为当地有名望的医家。据民国《南丰县志·卷三十二·人物·方伎》载:幼好学,博极群书。稍长,嗜岐黄术。……尽发所藏遗书,晓夜披览”。“儒学渊源,医书博览”“凡《素问》诸书,靡不穷究”。不仅逐一读过自己家中世代珍藏的医书,还常常步行几十里到藏书人家中借阅各种书籍,认真研读。发现自己在疮肿科、喉科方面有所不足,就虔诚访寻拜师求学。据《世医得效方·江西官医提举司[1]牒太医院书》记载:“至亦林复进传本州斤竹江东山[2]疮肿科,临川范叔清咽喉齿科”。
[1] 官医提举司,元官署名。至元二十五年(1288)始置,掌医户差役词讼。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五省各立一司,余省皆无。秩从六品。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掌医户差役词讼。
[2] 江东山,南丰人,擅疮肿科。
在咽喉科方面,范叔清对危亦林的影响是很大的。范叔清(约元代初中期,江西临川县人)是一个喉科医家。儒而善医,私淑葛洪及同里先贤席弘[1]、陈自明[2],以咽喉口齿科知名,擅治咽喉口齿疾病,善治喉风、喉喑,是我国有史籍记载的第一位喉科医家,亦为旴江喉科流派的主要创始人。“南丰危亦林,得其传授,后成名医”。危亦林总结范叔清和前人经验及家学,撰成我国最早的喉科专卷《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七·口齿兼咽喉科》,提出“秘传咽喉科一十八种喉风证”新说,发前人所未发,开咽喉病症以风命名之先河。可见,范淑清的徒弟危亦林不仅能从事喉科临床实践,而且又将老师及前人的喉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归纳,著书立说传播于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国医学史》指出:“这阶段,影响较大的个人著作是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危亦
林(1277-1347),元代江西南丰人,因家世业医,积数代经验,经十余年的认真总结,著成此书,并于1345年刊行。……它不仅是历代医籍中的重要著作,而且还有史料价值。” 危亦林是我国第一位喉科学家。
危亦林在行医和任州医官时,继承和发展本家上四代医学经验, 将古籍医书中所载验方和五世医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分成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历时10年,于至元三年(1337)著成《世医得效方》20卷50余万字(注:按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序》中所说:“乃于天历初元,以十三科名目,依按古方,参之家传,昕夕弗怠,刻苦凡十稔,编次甫成,为十有九卷,名曰《世医得效方》”。所以本书其实共19卷,《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1卷,这样才有了20卷之说)。经江西官医提举司报送元朝太医院,太医院行文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五行省官医提举司(其他行省未设此职)重校,然后经太医院及诸路提举司严格审定,众人交口称赞,于至正五年(1345)刊刻发行,成为各行省使用的医疗手册。此时危亦林已年逾花甲,《世医得效方》出版后两年即离开了人间。
《世医得效方》20卷以“依按古方,参以家传”的编辑方法撰称,故名。为危亦林五世家传经验医方。全书编次有法,科目无遗,论治精详,“首论脉病证治,次由大方脉杂医科以发端,至于疮肿科而终编。一开卷间,纲举而目张,由博以见约”[1]。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部重要方书,内容包括中医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231种。每门之下首论病源证候,继则分症列方,并附针灸之法。全书共载方3300余首,其中有危亦林辑录的古方,也有家传之经验秘方,且多行之有效,如治津枯便秘的五仁丸、治心虛胆怯的十味温胆汤等。每方之下设有主治、组成、用法及加减变化,内容详备。
《世医得效方》体例仿宋代《圣济总录》以十三科编次。卷一至十为大方脉杂医科,分集脉、集病、集证、集治说等医论和伤风、伤暑、伤湿、中寒等病症,计子目91项。卷十一至十二
[1] 《四库全书·世医得效方序》。
[1] 席弘(约南宋中晚期),一作席横,一作席宏,字弘远或宏远,号梓桑君,江西临川县人,医学家。
[2] 南宋医学家。字良甫,临川(今属江西)人。
为小方脉科,列活幼论、初生、噤风、脐风等子目71项。卷十三为风科,列论杂风状、中风证、中风要说及虚证、热证、疠风、痪风等子目10项。卷十四至十五为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列济阴论、护胎、保产等子目33项。卷十六为眼科,列五轮八廓、七十二证方等子目12项。卷十七为口齿兼咽喉科,列口病、唇病、舌病、齿病等子目6项。卷十八为正骨兼金镞科,列正骨金疮脉候、通治、内损、打仆伤损等子目29项。卷十九为疮肿科,列五发形图、秘传十方、乳痈、心痈等子目24项。有关针灸内容,散见于各科。又卷九治痈疽的秘传10项,均为危亦林家传秘方。
《世医得效方》具有重要的考据与临床实用价值,在骨伤科证治方面载述尤详,书中翔实和突出地记述了关于麻醉药物的使用,有世界上较早的关于全身麻醉的记载。对于骨折、脱臼、跌打损伤、箭伤等整复治疗也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更是珍贵。对今天的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世医得效方》的骨伤科成就,代表了金元时期中国骨伤科的发展水平,居于当时世界医学的前列。书中对各种骨折和脱臼整复方法以及处理原则有详细的记述。其整复脊椎骨折“悬吊复位”法,比英囯达维斯1927年提出的悬吊法早600多年。有关用麻醉药物——草乌散(用曼陀罗花配制),进行全身麻醉的记录,比日本人华冈青州早450年。书中写道:“服后若麻不得,可加曼陀罗花及草乌五钱,用好酒少些与服。”该书也记载了很多外科手术治疗的病案,其中提到在战场上送下来的伤员中,有人肚皮划破,肠子流出,经过救治,将肠子送回腹中并缝合对齐,病人痊愈康复,这在现在也应该是一个急诊大手术,可见当时的外科技术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而麻醉药在当时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世医得效方》被清朝收入《四库全书》子部,称其“载古方甚多,皆可以资考据”[1]。如建宁路官医提领陈志所称赞:“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观乎此方,则知先生家得其传,世守其学,用无不验,疾无不愈,以得效名方,迨犹影响之于形声也”[2]。数百年来,《世医得效方》一直被医家推崇,在国外也有相当影响。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部元刻本,朝鲜有重刊本行于世。1964年,该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新出版发行。199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以元至三年初刻本为底本,汇集其他精善版本,重新出版。《世医得效方》完善了中医学临床学科体系,首次将临床医学按十三科系统分科论述,其中首创了咽喉科及正骨科两大临床学科,这是第一部由我国太医院批准刊行的标明“科”字的系统临床分科医学指南巨著,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江西是人文胜地,自古多名医,宋元以降,这里形成了一个有着明显地域特色的医学群体——旴江医学。危亦林所生活的南丰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自古以来,这里名贤辈出,灿若群星。文化昌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医学人物的成长。许多有识青年弃儒从医,以济世救人为己任,且奋斗终生。如明代南丰李梴,虽负奇才,但不慕荣利,超然物外,致力医学研究;清代名医吴廷璟,在淮南一带行医施药,手到病除,名声大震;清代名医罗俊彦,医术高明,被俊彦治愈的患者,先后赠给他“国手佛心”“仁心仁术”等匾额;还有近代南丰医学家李铎、刘文江等等,他们都是旴江医学群体中的佼佼者,而元代名医危亦林更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 《四科全书·子部五·世医得效方提要》。
[2] 《四科全书·子部五·建宁路官医提领陈志序》。
从危亦林一生的从医经历和编撰《世医得效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文化启示。
第一,学而不厌、持之以恒的探求精神
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的“自序”中,开篇第一句话即引用《论语・卫灵公》中的名句: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明确表明自己治学从医的主张。告诫人们,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病情变化万端,作为一个医生,如果没有高超的技艺,很难救治百姓之厄。因此,必须勤奋苦学,不断提高医术,使自己尽快掌握“利器”,从而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医生。危亦林“幼而好学,弱冠而业医”“儒学渊源,医书博览”,一生学而不倦。
他自十一、二岁起,就跟随父亲学医,日间从父侍诊,早晚攻读医书。“凡《素问》诸书,靡不穷究”,每遇疑难处,总要反复推敲琢磨,参求其它各书,以探明究竟。他不但把自己家中世代珍藏的一百多种医书逐一细读过,还时常步行十几里、几十里,到南丰县城及南城上唐等地,向藏书人家借阅各种书籍,有时还一本一本地抄录下来, 仔细研读。
他秉承先辈五世之医的诊疗经验,精研内、外、妇、儿、骨伤、 眼目等科,可谓是满腹经纶的医学通人了。但是,危亦林并未满足而就此止步,仍然孜孜不倦地虚心向他人学习。他发现自己在疮肿科和咽喉口齿科方面仍有欠缺,便恭恭敬敬地向这方面的高人请教。即使在他的医术遐迩闻名之后,仍然虚心地向民间医生问药求方。正是凭着他那勤奋好学、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的精神,在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医疗经验,结合自己的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善于“对病而知证,因证而得药”,于临床各科均有独到的心得和发挥。灯影鸡声,不问寒暑,用毕生的心血,整理完成了洋洋数十万言的传世之作——《世医得效方》,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第二,注重实践、注重实效的作风
众所周知,金元时期的医学,上承《内经》《伤寒》的学术成就, 兼收晋、唐及北宋方药的丰富经验,改变了唐宋以来崇尚集方、推行成药、喜温言补、繁琐而又僵化的局面,开创了辨证论治、攻邪已病、 泻火养正、各呈专长、生动活泼的学术新天地。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医家的创新精神。即在临床各科,敢于提出问题,并善于研究问题,阐述自己的主张。于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创立了许多新学派,提出了众多新理论。诸如刘完素的火热论、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和药物归经说、张从正的攻邪理论、李杲的脾胃内伤学说、王好古的阴证论、朱丹溪的相火论及阳有余阴不足论等等。这种现象对当时的医家和后世的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元代精通医学各科、五世家传的临床大家危亦林,更有他自己的特色。他从不人云亦云,而是注重实践,注重实效,在继承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力求实用与“得效”,一心致力于临床验方、秘方和效方的研究与应用。在危亦林一生的医学实践中,他始终恪守“方虽传自古人,药必出于已手”的原则,认为医生运用成方、古方,必须依据临床经验,量裁适当,才能做到辨证施治,提高疗效。综观《世医得效方》一书所撰集的历代医方,有的经危亦林斟酌加减,有的随功效化裁,与一般因袭成方的医方辑录明显有别。他所收入的众多方剂,均与病证相连,条理清晰,在论述每一个方剂时,都列举脉因证治,理法方药及服法宜忌。立论精当,讲求实效,这不仅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也为后世撰写医方之书树立了典范。
第三,冲破束缚、奉献祖传秘方的优良品格
秘方,古代又称禁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的老师长桑君在向扁鹊传授秘方时说:“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于公,公勿泄” 。可见秘方是不肯轻易公开授人的。《黄帝内经》等名著中,即有“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的说法。因此,在封建时代,许多掌握有秘方的医家,往往有秘而不传的习俗。有的宁可带入棺材,也不肯传于他人,致使一些颇有价值的方药失传于世。而危亦林在他的医疗实践中,大胆地冲破保守思想的束缚,毫无保留地公开了危亦林家庭世代相传的秘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世医得效方》就是一部验方、秘方集锦。例如,“下痢门”记载的治疗五色痢的秘方,“疮肿科”中记载的治疗臁疮的秘方,治疗水肿的秘传八方,治疗痈疽秘传十方等,还有如用秘传降气汤加生姜、黄芩及秘传降气汤吞碧雪衣附子理中丸,治疗喉病;用秘传降气汤去陈皮加黄芩煎,治疗咽喉生疮及冷闭声不出者用升麻散加薄荷、黄芩治上膈连毒,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等,都是危家世代相传的秘方和验方,而这些“随试随效,所活者甚众”的秘方,都是危亦林家族的“绝招”,在当时封建保守思想之规的束缚下,一般人是很难愿意公开的。而危亦林则以一个伟大医学家的胸怀,无私地将秘方奉献给大众。危亦林这种高风亮节的奉献精神,使他成为流芳千古的医学大家。
由于元代频繁的战乱和沉重的劳役,当时的贫苦农民受各种外伤和金镞创伤者,屡有发生。因此,前来找危亦林求治者络绎不绝。他眼睁睁看着有些病人,因路途遥远,一路颠簸,增加了不少痛苦,有的甚至贻误病机,而造成终身残疾。便决心把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使之发扬光大,治疗天下的患者。相传他先后带教过十二名徒弟,平时严格要求弟子,悉心教授他们技术。他曾特地缝制了一些砂袋,里面装着猪肘骨,填满细沙,做成臂腿形状。教徒弟隔着沙袋,反复捏摩里面的猪肘骨,直到把断了的骨骼整复对接起来。他将唐代的“椅背复位法”,进一步改良发展为更实用的“悬吊复位法”,把它详细介绍给世人。他从不为传统的模式所禁锢,而总是有自己的心得和发挥。他在医学方面的创新精神,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对后来的从医者,而且对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会令其感动、使其得到鼓舞。
古往今来,在中国医学史上产生了多少伟大的医学家。从扁鹊、华佗、张仲景,到药王孙思邈;从王怀隐、钱乙、庞安时、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震亨)到李时珍;从吴瑭、叶桂、王清任直到当今众多的时贤大家,而危亦林只是他们当中普通的一员。这些医家,就像灿烂的群星,泽被天下,照亮了中医学的发展道路。他们以自己的科学实践和伟大精神,支撑起了中华医学的宏伟大厦。希望我国今天的中医药事业,能够在当今高科技的引领下,秉承前辈的探求精神,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让中医薪火世代相传。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江西中医大学谢强教授的大力帮助,特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