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冰雕艺术节将于一月中旬开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冰雕爱好者前往参观和旅游。串场晚晴群的群友不甘寂寞,租了一辆大巴车集体行动,直奔冰城而去。天慢慢黑了,外面很冷,车内开着空调。由于是长途旅行,人容易疲劳,已经有几个人昏昏欲睡了。周大侃却毫无睡意,望着窗外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他想起了五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也是北风咆哮,大雪漫天。他忽然来了灵感,唤醒车上所有人。他大声说:“我们都曾经是知青,经历过农村的许多风雪之夜,天寒地冻。我有一个提议,今天我起个头,讲一对知青农村风雪夜的故事。不过,我有一个条件,我讲一段以后,其他人根据我讲的情节和结尾,接上来讲,但必须衔接起来,而且要合情合理,引人入胜。”凌大才一听来劲了:“行!我们都当过知青,在乡下那么多年呢!都经历过这些大风大雪,谁还会接不上来?我接第二棒。”话没说完,第三棒就被人抢去了。大家都被鼓动起来了,个个争先恐后,纷纷抢报。女群友一看急了,陈荷月大喊起来:“你们不能欺负我们女同胞,我们都当过知青,谁不能接啊!我接第四棒!”就这样一下子排到了16名。乔老爷是群主,当即作出决定:“好了!第一批就这么多。大家讲了看,接得好的话,我们继续讲下去。”于是,就有了这么个名为《风雪夜归人》的接龙故事。周大侃第一个开讲了……
1972年的冬天特别冷。元旦这一天,几十年未遇的寒流从内蒙古高原奔腾而下,呼啸的北风裹挟着漫天的雪花掠过里下河平原,以席卷千军之势向南方扑去。
北洋公社东河大队第三生产队的知青屋里,一盏罩子灯在亮着,黄色的火苗在不停地闪烁。屋外风雪交加,屋内冷如冰窖。堂屋中间,两摞红砖搭块木板,既是饭桌又是文案。此刻,三哥披着父亲送他的旧大衣坐在案前,看着油灯照着宣纸上几十个“梅”字,愁眉紧锁,若有所思。他还没吃晚饭,在等一个人一起吃呢!突然,他似乎被一阵尖利的呼号惊醒,起身冲向屋外。东山墙边,迎着寒风,一棵冬梅正值花期,枝干上盛开的花朵挤挤压压,迎风怒开。三哥伸出手拉下一根枝条,凑近使劲地嗅着,如同少女的体香沁入肺腑,一刹间他泪流满面。他放下花枝,抹去泪水,走到西山墙向西边的大路看去。云低风高,漆黑一片。三哥站了许久,还是回到了屋里的案前。
案桌上几十个“梅”字在摇曳的油灯下似乎化作了一朵朵梅花,是在嘲弄,还是安慰?不需要,这些我都不需要!我只要梅君,听见吗?我只要梅君!一向沉稳的三哥想爆发,不,已经爆发。他掀开案上的纸,重新铺上一张,蘸墨挥笔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梅”字。由于过于激动,“梅”字的最后一笔拖了好长。三哥对书法的热爱只有四个字:如痴如醉。尽管年纪轻轻,尽管还是个农村的插队知青,在省内书法界已名声雀起,前来求墨切磋的人平时络绎不绝。今天字写成这样,岂能容忍?他一怒之下把纸揉捏成团向门口扔去。为了让自己的情绪有所缓解,他拿出了《唐诗三百首》,正好翻到刘长卿的那首名诗:他多么希望这时能听到外面一声狗叫,那一定就是梅君来了。梅君,你今天会来吗?我们约好的一个月一次的见面,今天是你到我这里来的时候。偏偏遇上这么大的风雪,你怎么来呢?你最好别来吧!我不放心啊!既盼梅君来,又不想她冒着这么大的风雪来。这就是三哥此时的矛盾心情。
突然,隔壁二凤家的狗“汪汪”地叫了两声,吱呀一声门开了,一个身影踉跄着闯了进来:“三哥!我来了!”“梅君!你到底还是来了?”梅君黄莺娇啼般的嗓音一点没变。三哥几乎被这个大喜懵晕了,一时僵在那里。“三哥,”又是一声娇啼,人向三哥怀中扑来。三哥紧紧地握住了梅君的手,那是两个冰团子一样的手啊!三哥爱怜地不肯放下。“怎么来的?还和过去一样啊!中午从城里乘汽车到镇上,再从镇上走过来的啊!”梅君有气无力地说着,支撑不住瘫软下来。三哥急忙抽开她的手将她揽入怀中。零下七、八度的气温,从镇上到大队十多里的路程,顶风冒雪走过来,对于一个柔弱女子来说需要拿出多大的勇气!想到这里,三哥心里充满着怜爱之情。心里想,早知道这个鬼天气,应该叫她不要来的。两人相拥着,满肚子的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就这样默默的坐着,直到梅君身上有了一些暖意。“让我看看你,”三哥将梅君扶起,她穿着一件派克大衣,脖子上围着紫色大围巾,黑细的秀眉下,睫毛长长的,眼睛扑闪扑闪。可能劳累过度,身体显得有些虚弱。“没变,还是那么漂亮。”梅君听了有些不自然,以前三哥从来没有这样夸过她,她笑了,连忙拉下围巾,露出了整个脸盘:“你再看看。”三哥也笑了,说更好看了。三哥说:“还干坐着干什么?赶快吃晚饭吧!饿坏了吧?准备你来,我烧了你最喜欢吃的绿豆粥和炕山芋,你在这里坐着,我去热一下。”说着出了堂屋向锅屋走去。刚一出门,看到一个人影突然从锅屋里蹿了出去,三哥吓了一跳,大叫一声“谁?”
编者的话:这是串场晚晴群群友集体创作的一部中篇接龙小说,共16篇,两万五千字。一开始就没有任何设定和限制。一人写一篇,后者根据前者写的情节和结尾续写下一篇。大家热情很高,争先恐后参与。故事纯属虚构,但主题突出,歌颂了一对知青远大的理想抱负、顽强的奋进精神和纯洁的忠贞爱情。作者都是不同岗位上的退休老人,许多都曾经是知青。没有搞过文艺创作。接龙小说更是一种创新。但他们热爱文学,知难而进,敢于探索。这部小说充分展示了群友们的文艺才华,也展示了串场晚晴群的生机活力。但大家毕竟是一群非专业作者,而且各人的写作风格、文笔手法、关注重点各不一样,所以,作为第一部接龙小说,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比如情节的合理性、衔接的连贯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内容重复、结构松散的现象,这些有待今后克服。但不管怎么说,它不失为一个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今天把它发出来与各位好友分享,同时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本篇作者简介】周忠良,江苏盐城人。1972年高中毕业入伍,1977年退伍。分配在工厂从事电气设备检修工作,2014年退休。平时关注时事,爱好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