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传奇曹颖甫 (中)

第五节 人生选择

1902年,曹颖甫35岁,他终于在科举路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举了。写到这里,你也许会有一个疑问,上面不是说了吗,乡试三年一次,三三得九,1892年到1902年这是十年啊,你这不是忽悠吗?你可不知道,这两年,国家出大事了。

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和光绪带着一班官员仓皇逃出,一路西奔,一直跑到西安才停下来。

1901年的秋天就该乡试了。可是夏天,慈禧还和光绪呆在西安呢,国家飘零,有多少忧患需要老佛爷操心,乡试这个事只能先放一放了。

1901年八月,清廷取得了列强的谅解,慈禧和光绪终于缓了口气,开始“下诏还都”,十月份到达开封,慈禧在开封决定,将原本应 在1901年举办的乡试推迟到1902年。

二十世纪初的这几年,是中国社会发生着急剧变化的时代,曹颖甫的人生也进入了跌宕起伏时期。

此期间,曹颖甫有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长途游历,先后到过湖南、山东等地。我想他这次走出书斋,看到国家积贫积弱,心里一定平添了许多凄凉。据曹颖甫的儿子回忆,这期间他“行笈中恒以方书自随,未尝一日暂废。”据记载,曹颖甫游历的最后一站是潍县。潍县是曹颖甫的一位偶像的老家,这位偶像是清代名医黄元御,他的《伤寒悬解》对曹颖甫影响很深。我可以想象,曹颖甫到潍县是怀着朝拜的心情来的。曹颖甫啊,你是否曾专程赶到黄元御的坟前,凭吊这位千古奇才?

1904年曹颖甫的家里发生了不幸的事,他的父亲曹秉生去世。

1905年发生了一件对科举考生不幸的事,清廷发布诏书,宣布今后不再举办科举考试。自隋代开始的科举考试走入了历史的坟墓。

期盼自己入仕的父亲去世了,科举大门也关上了,曹颖甫的人生将何去何从?

我想起有一句话,相恋多年的女友分手了,坏事是还要继续找,好事是可以任意找,天下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求哟。曹颖甫就面临这种情况。

他的选择很多啊。

他有些祖上的家产,可以做做生意,搞搞企业,当个财主;他诗文水平都很高,可以舞文弄墨,写写畅销书,当个知名作家;他多了这么多年的书,可以继续研究国学,做做学问,将来混个院士;他画梅很有名,可以做个职业画家;想从政也可以啊,他有举人的身份,在江阴也是个名流,可以把握住政治动向,弄张党票,做个议员之类。他会选择什么呢?

章太炎说过这么一句话:自来成大事业和大学问的人都有点神经病。声明一下,这个话是电视剧《辛亥革命》里的章太炎说的,他本身是否说过俺没有考证过。我们的曹颖甫同志就有点神经病,用现在的话说,他有点二。

曹颖甫在认真地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他这一生到底想要什么。很遗憾,很多现在被人追求的东西:挣大钱、出名、升官、买房、买车、出国旅游、二奶,都没进入他的考虑范围。他想到了苦难深重的国家,想到了无数个被疾病夺去的生命,他想起了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黄元御。

他做了一个决定,这一生要来做一件事,要以医术来实现自己救世的理想。这一年,他37岁。

如果今天,有一个37岁的人告诉你他想立志成为一个中医,你会把他送进精神病院。

如果今天,有人告诉你他要用自己的一生来救世,你保准认为精神病院的门没有关严。

曹颖甫不仅这么想,而且开始行动了。

他放下了四书五经,拿起了《伤寒论》。现在读医书已不仅仅是嗜好,而且是使命。

第六节 研读伤寒

现在出个问答题,曹颖甫能学好《伤寒论》吗?

如果你爱他,就让他读《伤寒论》吧,里面有珍奇异宝、风光无限;如果你恨他,就让他读《伤寒论》吧,里面荆棘遍地、寸步难行。

几年前,俺也曾心头一热,捧起《伤寒论》,想研读一番。没想到,从小到大读书成绩还算可以的鄙人,读起这本书,着实头晕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书吧?翻了几页,愣是啥也没看懂。后面的内容连翻也没翻,这本书就被我恭恭敬敬等放到书橱里了。

清初的读书人黄元御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可他读《伤寒论》一样感叹,这是他读过的最难的一本书。

可以想象,曹颖甫也一样,读《伤寒论》如同攀险峰、涉恶水,举步维艰。

彭加木为什么要去罗布泊?因为那里有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曹颖甫,努力吧。

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多年来读医书打下的中医基础、攻读举子学业奠定的国学功底、南菁书院培养的研究和自修的能力,好像都是为这一天埋下的伏笔,自幼对中医的喜爱和亲身经历经方的神效,仿佛是冥冥中预示曹颖甫此生与《伤寒论》有不解之缘。曹颖甫踏上了经方家之路。

俺这个人喜欢看点中医书,家里人病了俺一般是自己开方抓药,通过一次次的开方,一点点学会了一些方子的使用,业余时间就把自己给家人治病的经历写出来挂在博客上。有一次看到一个网友不客气的批评俺,说俺在拿家人当小白鼠。实际上,这几乎是自学中医的人必须要走的一条路。经方家曹颖甫也是如此,好多方子的第一次,都是从家人开始的。

让我们来看看自修生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吧。

一天,他的先母邢太安人病了。什么病呢?也是拉肚子,拉得很厉害。这个“先母”是他的什么人呢?估计可能是他的亲生母亲,我没查到具体的说法,我们在这里就不管了,反正老人家病了,曹颖甫你能治得了吗?

曹颖甫仔细看过后,发现这先母的腹泻和自己少年时父亲的腹泻如出一辙,都是因寒而泻,自然治疗也就成竹在胸了,他仿佛听见父亲的老朋友赵云泉在跟他说:请使用理中丸,嘿嘿哈嘿!请使用理中丸,嘿嘿哈嘿!于是,曹颖甫就大胆的用上大剂的附子理中丸,先母霍然而愈。这是他第一次使用附子理中丸。

这个病没有什么难度,因为曹颖甫在十六岁的时候就已学习过了。接下来曹颖甫遇到的这个病就不这么简单了。

宣统二年,就是阳历1910年,曹颖甫的母亲邢太安人病了。什么病呢?那年头没有西医的病名,所以只能讲讲病人的症状。主症是咳嗽,终夜呛咳不停,所吐出的痰黄浊胶黏。老太太除了咳,还有更麻烦的,就是喘,必须坐在床上,不能躺下,一躺下就喘不动气。白天还好说,晚上也不能老是坐着啊?没办法,要在病人背后叠六七层被,让老太太背靠在上面稍微眯一会。并且老太太病了后,大小便一直不通。

曹颖甫想,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对了,母亲平时爱吃油腻,又有抽烟的癖好,一定是油腻被火气熏灼变成了浊痰。这个病应该怎么治呢?沉思中忽然想起《金匮要略》中有一句“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这句话的描述不是和母亲的症状如出一辙吗?

书上是这么说,但是药方曹颖甫从来没用过,不光曹颖甫没用过,当地的大夫也没有一个人用过,效果会如何?曹颖甫心里没有数。

曹颖甫按照书中的说明,自制出了皂荚丸,让女儿煎了枣膏汤,用汤来送服药丸。为什么要用枣汤来送服?皂荚这个药去粘痰的力道很大,伤胃,这个枣汤可以保护胃免受伤害。吃药的时候发现不行,药丸太大,老太太咽不下去。曹颖甫把每丸改做成绿豆大,一次送服九丸,一天服四次,共服下了三十六丸。

现在心里最紧张的就是曹颖甫了,到底这个药会不会起作用呢?到了第二天早上,老太太大小便通了,随着大便一起排出的,还有很多黏痰。众人再把老太太扶上床,老太太居然不咳嗽了,也不用靠在被上了,躺在床上,呼呼的睡过去了。

这个时候,全家人都在满地找眼镜,曹颖甫长出了一口气,心里说了一句话:“张仲景没有骗我啊!”自此,皂荚丸的神奇作用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

多年后曹颖甫在沪上行医,又多次使用过皂荚丸,都是药到病除。病家都惊叹这个药方的神奇,他们绝想不到曹颖甫的妈妈是这个药方实验品。

有一天曹颖甫母亲派人急急忙忙来叫他赶快回去一趟,原来母亲的婢女病了。曹颖甫赶去一看,吃了一惊,这个婢女四脚朝天躺在地上,昏迷不醒。曹颖甫赶紧问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个婢女不知以前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得了蛔虫病,经常肚子痛,有时候还能吐出蛔虫来。这次又是肚子痛,痛的受不了了,一下子就昏了过去。

曹颖甫想,《金匮》上有两个治蛔虫病的方子,一个是甘草蜜粉汤,一个是乌梅丸,应该用哪一个呢?曹颖甫决定先用乌梅丸。为什么?甘草蜜粉汤这个名字看起来让人食欲大增,但却是毒药,其中的粉是铅粉啊,就是病人有胆量吃,大夫也没有胆量喂啊。

曹颖甫让人抓药熬好,给婢女喂下。婢女已经醒了,但是药喝下一会就呕吐出来了,并且肚子又痛的死去活来。再试,还不行。曹颖甫明白了,看来婢女肚子里的蛔虫不好对付。

(本段内容可能使人呕吐,心理承受能力低者请跳过)看着婢女痛苦的样子,曹颖甫决定相信张仲景,用甘草蜜粉汤。他先用五钱甘草,煎出药汁去掉药渣,用二钱铅粉、一两白蜜和药汁搅匀,慢慢的喂给婢女。

很奇怪,一喝这个药汤,蛔虫们立刻安静了下来,婢女痛苦的表情很快消失的无影无踪,和正常人一样了。过了半天左右,婢女去了趟厕所,回来后说她排下很多像拇指一样粗的蛔虫,数了数有九条。从此以后,婢女的病再也没犯过。

婢女的病好了后,曹颖甫自己也生了一次病。什么病?也是咳嗽,一阵阵剧烈的咳嗽,咳的时候撕心裂肺、痛连胸肋,然后吐出来粘稠的浊痰。吐出痰后,感觉虚的直喘。

曹颖甫知道,这个病和以前母亲的病很相似,也应该用皂荚丸来治。

曹颖甫让人找了四枚大点的皂荚,用火烤成末,盛到碗里。接下来应该再用大枣使劲煮,煮出枣膏,合上皂荚末一起喝。但是曹颖甫想想熬枣膏太费时间,改了主意,让家人用红糖冲水,调上皂荚末来喝。曹颖甫知道皂荚末的药性剧烈,为了稳妥起见,不让药力伤到身体,他采取了一个缓服的方式,间隔一天服一次,连服四次。

服药后,药效立马显现,开始拉肚子,每天都要跑到厕所蹲上两三次。曹颖甫不仅是患者,还是医生,他很注意观察所下的是什么东西。结果发现,痰涎和粪俱下,有时竟然全部是痰液。

连服四次之后,曹颖甫的咳嗽就好了,但是曹颖甫感觉身体大亏。他对皂荚丸药性之猛烈有了切身的体会,并且明白了枣膏的重要作用不是红糖水所能替代的。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跟着曹颖甫继续学习中医吧。

上文讲到了曹颖甫用过的两个药方,一个是皂荚丸,一个是甘草粉蜜汤。这两个药方有一个共同之处。

疾病有各种各样,药方也要因地制宜,因情制宜。有的病是虚症,对应的药方就应该是滋补的方子,就像一个公司缺钱了,转不动了,只要给它一笔钱,它又可以运转了。有的病是身体里有不好的东西了,需要用一个药方来排除它,这就象敌双方对阵,要消灭敌人的阵地,这个靠撒钱恐怕不管用,要用到飞机大炮这些凶猛的家伙。

皂荚丸和甘草粉蜜汤的共同之处就是,这两个药方都是飞机大炮类型的。

先来看看皂荚丸。

我小时候会想:古代的人没有肥皂和洗衣服,那他们用什么洗衣服呢?后来知道了,古代的人是用皂角洗衣服。皂角就是皂荚,可见这个东西在古代是个很常用的东东,不像现在这样觉得陌生。

为什么用皂角洗衣服?因为古人发现,有些脏东西,特别是些粘稠的东西光用水很难洗下来,用上皂角就很容易洗,真是一物克一物。由此可见,皂角善于除掉粘稠的东西。我们古代的医生早就利用了皂角的这一特性,当身体里存在着黏痰,用别的药难以化开的时候,就用上皂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皂荚这个药伤身体也很厉害,就像曹颖甫试过的那样,会使身体大亏。为了避免药力伤到自身,古代的医生给这个药配了一个搭档,就是大枣。大枣这个长的圆圆的精灵可以有效的保护人肠胃中的津液,用十个大枣熬成枣膏,服后就相当于给肠胃穿上了金钟罩,不会受到皂荚药力的攻击。

如果说皂荚丸这个药方的搭配像是李逵和宋江搭档,该砍的有李逵去砍,不该砍的有宋江护着,那么甘草粉蜜汤这个方子就像是玩潜伏,使阴招。

甘草粉蜜汤是治蛔虫病的。古代卫生条件不行,寄生虫病比较多,所以古人也积累了丰富的对付寄生虫的经验。

同样是蛔虫病,情况也不一样。这个病是一个棘手的病,这次医生要对付的蛔虫与其他的不同,它们是一群狡猾的家伙。为什么说它们狡猾?因为一般的驱虫药治不了它们。病人吃进饭去,立马成了它们的腹中餐;病人吃进药去,它们才不吃呢,一通折腾,病人立刻腹痛如绞,把药吐的精光。所以往往医生拿这帮蛔虫一点办法都没有。

于是,有伟大的医生(可能是张仲景吧)构思出了甘草粉蜜汤这一个闪耀着兵法智慧的药方。这个药方只有三味药:甘草、铅粉和蜂蜜。蜂蜜是蛔虫的美味,铅粉是蛔虫杀手,把铅粉与蜂蜜混合在一起,让蛔虫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不知不觉吃下毒药,最后铅中毒,死翘翘。真是厉害。

有人要问,为什么要用铅粉?用别的毒药行不行?不行,铅无嗅无味,最易于伪装,就像余则成,长的就像国民党。

当然,医生还有考虑到保护病人,所以再配上甘草,以防止病人中毒。

这两个药方用的都是猛药,甚至是毒药。在皂荚丸中,中医通过给皂荚搭班子,既发挥出了它的效力,又制约了它危害,让它乖乖的给人治病。在甘草粉蜜汤中,中医通过给铅粉伪装和配伍,使它作用于蛔虫而不伤害病人。通过这两个药方,我们可以一窥中医配方的妙处。

第七节 辛亥革命来了

如果你认为曹颖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仲景书,那你就错了。你别忘了,曹颖甫有一个绰号叫“曹戆”,他还会做出你想不到的事。

1911年,辛亥革命的浪潮涌到了江阴,江阴和华夏大地其他地方一样有了一项新时尚,就是剪掉大辫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下了一个命令:“……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命令一下,一股剪辫子的热潮在全国兴起,人们纷纷剪掉大辫子,朋友在街上见面打招呼,不再问:你吃了吗?而是问:你剪了吗?

剪辫子热潮带动了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最忙的是街头的剃头匠,剪头发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剃头匠忙的连吃饭的空都没有了。洋货店忽然发现来买洋帽的人越来越多,洋帽很快脱销,后来连草帽、卫生冒、毡帽的生意都红火起来,只要是帽子就好卖。

当然也有守旧的人不愿意剪辫子。这个不要紧,全国各地大街小巷上都活跃着剪辫队,手持剪刀,见了大辫子就剪。

曹颖甫也不想剪辫子,街上就站着剪辫队,要上街怎么办呢?他想了个办法,他把儒巾找出来,把辫子盘在头上,用儒巾把头包起来。呵呵,我们的曹颖甫真是挺可爱。可是他的小把戏很快就被人发现了,有人盯上了他头上的儒巾,曹颖甫只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了。

估计一般人躲在家里就没事了,但像曹颖甫这样中了举人的,在小小的江阴城也是名人啊,躲在家里人家剪辫队也会找上门来。一天剪辫队计划要专门到曹举人家里给他剪辫子,这个架势有点像现在的计生干部上门抓孕妇。可是这个行动没有提前保密,被曹颖甫知道了,为了保住大辫子,他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像超生游击队一样,乘着夜色偷偷跑了,跑到了上海,一直待到风声过去了才回来。

你可能会认为,曹颖甫这个人太守旧了,可是我觉得他其实很单纯,仅仅是想留住辫子,没有对旧时代的恋恋不舍。

但是有人虽然剪掉了辫子,却依然对旧时代恋恋不舍,谁?袁世凯。

1914年,袁世凯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称帝的闹剧。称帝前,袁世凯先搞了一通为自己立牌坊的把戏,花钱在各地各县找士绅作为地方代表联名上书劝进。江阴县有一位士绅,接收了袁世凯政府的贿赂,做了江阴县的代表。

这个士绅曹颖甫很熟,他是曹颖甫的亲戚,确切的说是曹颖甫老婆的叔叔,不仅如此,他还是曹颖甫的老师。

曹颖甫是个尊重老师的人,可这次他没有给老师一点面子。

曹颖甫听说这个事后,来到了这个士绅家里。士绅一看是侄子兼学生曹颖甫来了,连忙打招呼,并让佣人上茶。

令他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曹颖甫对自己的招呼毫不理会,反而铁青着脸,指着自己的鼻子质问道: “叔竟受袁氏之贿,而作此无耻之事耶?我江阴人之颜面,为汝剥尽矣!”

这个士绅没想到平日里憨厚老实的曹颖甫竟然对他如此不留情面,大惊失色,简直想找个地缝钻下去,急忙说:“无此事,无此事”。

我想,如果是换做别人遇到老师有这种事,会怎么做?

个别的会跑到老师那里同流合污,分一杯羹;有的人会义愤,但是见了老师的面还是要装出亲热的样子;有的人会义愤,见了老师会远远的避开,不屑于交往。但是象曹颖甫这样不仅义愤,而且要登门斥责一番的,恐怕也不会有旁人了。

我渐渐感觉曹颖甫和梅花很相像。

第八节 决定出山

光阴荏苒,时间的列车开到了1919年。

曹颖甫从37岁起正式学医已经过去了14年。这14年里,他认真地学习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张隐庵、黄元御、陈修园等多位先贤对伤寒论的解读。

这14年里,他有一种感觉,感觉自己距离仲景越来越近。开始时他只能远远地看见仲景模糊的身影,现在已经走到了仲景的身旁,可以清楚地看到仲景的音容笑貌,听到仲景的呼吸,他感觉自己已经被仲景主宰,脑中全是仲景的身影:仲景在床前诊病、在默默地思索、在灯下著书、在炮制药物……

不知不觉中,仲景方中的一味味药物化身成了一个个人物,来到了他身边,跟他有说有笑:俊朗的翩翩少年是桂枝,貌美的窈窕淑女是白芍,茯苓是谦谦白衣君子,麻黄是矫捷的青衣壮士,大黄是摧城拔寨的将军,附子是武艺高强的侠客,干姜热情似火,黄连冷若冰霜,柴胡专解人忧愁,黄芩善清人怒火,甘草是德高望重的家长,大枣是温润的红妆少妇……

有时候,《伤寒论》里的一个个方子就来到了眼前,桂枝汤、大小青龙、大小柴胡、大小结胸、大小承气、白虎汤、乌梅丸、五苓散、四逆辈……

现在,他是如此的熟悉它们,喜欢它们。它们太美了,有的如颜书厚重,有的如李词婉约,有的似高山流水,有的似金戈铁马,有的闭花羞月,有的巧夺天工,有的如群蝶恋花,有的似孤鹰翱翔,有的如春风化雨、有的似雷霆万钧……

终于,有一天,他听见有个声音从心里很深很深的地方传了出来。他认真地倾听,啊,这是医圣在对他说话:孩子,你可以去实现你济世的理想了。

1919年,曹颖甫来到了上海,在南市小西门江阴街挂牌行医。一代经方大师出山了。

为什么是在江阴街?我估计这条街上之所以叫江阴街,是因为住在这里的江阴人较多吧。说不定是客居上海的江阴人聚居在这条街上吧,所以曹颖甫刚到上海,人生地不熟,也要找老乡,就落脚在江阴街。

讲到这里,不仅想发点感慨。我们的主人公历经14年的埋头苦读、闭关修炼,实现了从中医业余爱好者到一代大师的升华。14年啊,有多少人能执着14年?

从曹颖甫的科举历程可以看出,他没有突出的天赋,当他第一次去靠举人的时候,与他同年出生的蔡元培已经是翰林了。清朝有两位名医黄元御和徐大椿,也都是自学成才的,可人家也就用了两三年就到了九段了,曹颖甫却一直闷头读了14年。

所以说,曹颖甫的成功,靠的不是天赋,靠的是神马?其实很简单,他做对了两件事情:一、他找对了路,二、他一直坚持走了下去。

郭靖如果只跟着江南七怪学艺的话,就算再用功,也没法上升到黄药师的高度。所以说,学艺的话,门派很重要。曹颖甫目睹了经方的神效,毅然选择了经方一派。医林中的门派,经方一派是最难学的,曹颖甫没有取巧,老老实实的去啃硬骨头。

咱们刚才说了,曹颖甫没有很高的天赋,所以他读伤寒和金匮这两本书的时候估计感受和我们差不到哪里去,就是一个字:难。曹颖甫不简单的地方是锲而不舍,一直读了十四年。就像他喜爱的梅花一样,他的成功靠的是隆冬季节的坚忍。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小编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