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究的合理取向

一般来说,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外乎知识的拓展和问题的解决,教育研究正是通过知识的拓展来改善教育过程,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至于是重视知识的拓展还是问题的解决,不同研究主体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教师作为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往往是侧重问题解决的研究。对于教师来说,“即使仅仅是为了享用教育研究的成果,参与一定的研究,也应成为其专业生涯中的一部分。”"行动即是一种适合教师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强调在教育实际情景中的问题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可能提出更切合当前教育实际的问题。当前的教育研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教师研究的主体作用,所进行的课题研究大都是自上而下整体范围的问题研究,对教育实践研究来说只是起到宏观性的指导作用,忽视了一线教师实际需要的研究,因而出现了教育研究是为研究而研究的局面,缺乏教育研究的个别化特色。鉴于此,我们的教育研究要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就需要教师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出有利于校本化、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课题。

一、教师行动研究的困惑

在教师专业化日趋发展的时代,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广大中小学校领导、教师也给予积极的配合,掀起一股“科研兴校”的热潮。然而,在崇尚教育研究的时尚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师科研出现为研究而研究的倾向

在教师研究倍受关注的时代,广大中小学校为了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积极地投入到科研中去。学校为了迎合上级评审的要求,多选择一些专家编制的课题申报指南中的课题,这些课题是基于宏观和推广的角度,相对来说范围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宽,一般教师难于胜任如此重大的战略性课题,如“区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专家型教师素质结构与新世纪课程改革研究”、“幼儿园可持续发展与课程改革研究”等等。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这些自上而下的课题,与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不十分贴近,教师操作起来难以抓住要领,对课题研究总有高而远的感觉,实际所做的工作与课题要求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他们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也只能按既定的程序做一些形式上的工作,最终课题研究成果能否推广或是否切合实际要求难以预计。于是,中小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不断更新,甚至出现学校“人人有课题”的局面,但研究的许多成果最终大多会被束之高阁。课题结题之后,研究工作也就随之结束了,大量的资源被浪费也就不足为奇。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积极地从事教育研究,客观上是为了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主观上也是迎合当前教育部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实际的是为了获取升迁评审的资格。在教师职业日趋专业化的时代,教师职业资格的评审就显得颇为重要。随着各种教师资格评定标准的出台,教师科研能力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项。于是,中小学校教师为了增加自身竞争的资本,积极参加一些所谓的科研。一些单位为满足教师职评、成名、升迁等的需要,推出了出售获奖证书、版权、课题称号等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行为。这种为商业利益所驱使的所谓研究,不得不令教师三思而后行,究竟教育科研是为了什么。

2、知识资源不足阻碍教师研究的进展

广大中小学教师接受的多是传统的 “学科专业课程”的教育,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对基本的教育理论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在教育科研方法和技巧上更是严重欠缺。那些“处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的教育研究,大多属于教育总结或工作报告,严格说来不能称其为'研究’”。!因此,要从事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教师仍需要科学研究基本规范的培训,接受一定的教育理论的熏陶,掌握各种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没有充足的知识资源来支持教师,教师行动研究将会成空谈,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无从找到职业发展的方向。

3、行动研究——— 教师研究的困惑

20世纪70年代,行动研究成为西方盛行的一种研究方法,逐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所关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把行动研究界定为“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 ) 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行动研究强调研究的情景性,因而更适合教育实践者的研究。80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作为教师行动研究的主要切入点,受到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因为研究者或教育实际工作者较强调行动研究法的简单易行,要求宽松的一面,而忽视其计划性、系统性和潜在的控制性,使得某些行动研究显得缺乏起码的可靠性和说服力。”行动研究的方法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融合点,它实质上是“解放那些传统意义上被研究的'他人’,让他们自己接受训练,自己对自己进行研究。”行动研究过程中凸显了教师研究的主体对教师研究的具体进行的指导却不十分明了。所谓“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环节,似乎没有脱离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但教师却不知从何着手,理论与实践还有相当的距离,如何在具体教育情景中抽象出教育研究的精华,也是令教师困惑的难题。因此,教师行动研究的顺利进行,仍有待于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有待于双方达成融洽的对话与合作关系。

二、教师行动研究的合理取向

行动研究成为当前教育研究发展的新理念,行动研究作为教师研究得以实施的最佳途径,倍受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关注,教师研究的取向问题就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教师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研究,首先要有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其次应注重校本化的问题研究;最后要关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首先,要坚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导

随着我国近年来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教育研究逐步从单纯的定性研究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然而整个教育科学研究中,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严重忽视科学研究方法论指导的倾向,使得教育科学研究一度过分强调经验和思辩。教育实践领域对科学研究方法更是不予重视,或是不加深入分析地用于教育实践。在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下的教育研究,可以保证研究的方向,避免走入误区。恩格斯曾经提到:“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前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由此不难理解笛卡儿关于“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的论断。遵循科学方法论的指导,能尽快提高研究者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的鉴别力,有助于其把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及时对教育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对于教育工作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就更为重要,秉承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以避免盲目的实践和不必要的错误,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快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鉴于教育和人的复杂性,加之各种研究方法的互补性,教育科学研究应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充分把握教育与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我们面对现代化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复杂多变的局面,要想整体把握全面研究他们,驾驭他们,没有这样一个概括程度高,包容性大的理论基础,是不行的。”

其次,教师研究要注重校本化的研究

教师研究的首要目的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本校教育进一步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的提出也正是基于各个中小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学校集体中的一员,所研究的问题当然不能脱离本校教育的实际,而要符合本校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和长远目标,并提出具有特色的建设性意见,构建适合本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当然教师研究也不能与政府和教育部门所规划的课题指南相违背,尽可能地在课题指南的指导下做出校本化的研究。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校师资水平、学校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以及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关系学校具体发展的各项指标,真正体现教师研究自身的特色,找到教师研究的恰当切入点,从而制订出符合本校教师教育教学实践需求的整体发展的科研计划,做出校本化的科研成果。

第三,教师研究要关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也是其重新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化。教师从中总结出独特的教育经验,逐步加以丰富充实,进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有利于教师鉴别自己或他人的科研成果的价值所在。长期以来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地位一直受到众多质疑,多数人认为教师专业没有应有的专业化标准。在众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中,实际上也缺乏科研的意识,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当然这与教师所接受的分科较细的“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不无关系。人们潜意识当中认为只有专家才能从事研究,教师只是充当教育研究成果的实施和推广的角色,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显得缺乏应有的特色。

教师地位与教师职业尊严长期没有受到重视,与教师研究的专业化发展密切相关。Piaget(1996)极力倡导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他认为中小学教师正是由于脱离了科学研究才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学术声誉和专业化地位,不能像医生、律师、科学家等职业一样享有受人尊重的地位,他主张通过参加教育科学研究使教师获得应有的尊严,使教育学成为'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教师成为研究者,从所处的教育情景提出的切合实际的教改方案,不失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出路。当然,教师成为研究者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他们既要教学、管理、组织活动等等,又要进行教育研究,二者似乎存在矛盾。事实上教师研究是一种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和探究,研究不仅是为了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而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关键。教师研究区别于专家学者所从事的专门研究,带有教师自身研究的特点,也应该受到社会认可。教师研究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首先要借鉴专家的研究方法,在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探索,避免盲目的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内在地肯定了教师研究的主体地位,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本身就包含了研究的成分,因为他们不断地面对新的学生,调整新的教改方案,都需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来支持,而这种观念就来自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应当鼓励教师把自我反思作为他们专业化的研究态度的组成部分,他们应当成为自己和他们学生的优秀的诊断者和观察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当之无愧地从事教育这一伟大的事业。”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与教育实践的主体。随着教师专业化的日趋发展,教师从事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当前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热潮,教师选择什么样的研究课题,基于什么样的出发点,都是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把握教师研究的校本化和专业化基点,教师研究将会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推动力。

(0)

相关推荐

  • 办学理念

    "质量立校 名师兴校 科研强校"是我校的办学之道.教学之道.管理学校之道.经过岁月磨砺和实践检验,沉淀为"团结进取.求实拓新"的校风,"敬业务实.善导 ...

  • 主持人语|沈骑: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语言研究的三大取向

     2021年 第3期  专题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 主持人语 作者简介 沈 骑 同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规划和语言安全.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语言研究的三大取向 1859年,柴门霍夫出生在波 ...

  • 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路径

    近年来,世界最权威的教育研究团体"全美教育研究会(AERA)"的年鉴<教育研究评论>每期都在讨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而英国2002年出版的<世界教育年鉴>的标 ...

  • 教师研究的四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医院的医生都喜欢会诊,而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师却不喜欢教研?崔允都教授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反思,并加以有效地解决. 细细想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医生之所以喜欢会诊,是因为每一 ...

  • 陈国华|青年教师研究课展示及评课漫谈

    题记:2018年9月20日,第二届全国青年历史教师论坛暨名师工作室年会在历史悠久的江南文化名城扬州召开,我有幸参加了这一中学历史教学届的盛会,聆听了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的讲座,观摩了国内青年才俊的现场授 ...

  • 基于研,长于教:教师研究的八个方面

    人非圣贤,非生而知之,此乃需教也.然教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者也:故教者,人皆可为尧舜者也. 教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做一个思考者.研究者.学习者. ...

  •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知识取向与多学科方法

    作者简介 张师伟,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自诞生起就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格,表现出了明显的经世特征,但也毋庸置疑,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具有政治知识积累的科学价值 ...

  • 彻底激活教师“研究态”,这所学校到底做了什么? | 头条

    什么是教师"研究态"?从字面意思看,应该是指教师持续研究的一种积极的状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不是实现生理和安全方面的基本需求,而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

  • 教师研究范式的转换

    李太平 一.当前教师研究的三种范式 研究范式是指由研究主体和客体及其相关关系.研究目的.方法.场所.过程.评价.指导思想等因素构成的整体.当前,我国教师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范式. 1.理论思辩的研究范 ...

  • 【吉航*走进职教】职业学校新手教师如何看待专家教师的建议——对职业学校听评课的实证研究

    职业学校新手教师如何看待 专家教师的建议 --对职业学校听评课的实证研究 金星霖 一  序 言  自1952年教研组这一组织形式产生之日起,听评课便成为我国各类学校普遍采用的教研方式.在职业院校,听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