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照片
1896年李鸿章访美照片:穿黄马褂,高1米83,惊艳纽约街头。
父亲捡回一个女婴,养大后嫁给自己儿子,生下一子天下闻名
2021/08/17 16:08
晚清时期,如果要说哪个家族称得上是显赫一时,恐怕当属李氏家族。李氏家族一门六兄弟,三个位极人臣,两个家财万贯。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但在他们五兄弟成长起来之前,他们的父母却被世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李鸿章的父母名义上曾是一对兄妹,放到现代这样思想开明的社会这样的关系尚且还是会被人指指点点,更别说封建的清朝了。李鸿章能考取功名成为一代名臣,与他家三代皆为读书人脱不开关系。李鸿章的爷爷名叫李殿华,一心想要金榜题名,但总是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他便悉心栽培自己的四个儿子。
李殿华虽然屡试不第,但也是远近闻名的秀才,并且会一些医术。这天,李殿华正走在回家路上,却隐隐约约听到一个婴儿的哭泣声,医者仁心,李殿华随着婴儿哭泣的声音找到了婴儿,发现是一个正在出天花的女婴。李殿华只有儿子没有女儿,这样一个小小的可怜女婴勾起了他的恻隐之心。
于是他将女婴带回家医治,女婴也算福大命大,小小年纪撑过了天花。不过虽大难不死,却还是留下了遗憾,女婴的脸上有天花后的白麻点。对于女子来说容貌何其重要,李殿华本想将女婴送去别人家,转念一想又担心别人因为女婴脸上的瑕疵薄待她,于是就将女婴放在家里养了起来。
女婴长大后,李殿华也没有刻意隐瞒她的身世,她也十分争气,慢慢长大的她就在李家帮忙做事,什么重活累活她都干,就为了报答李家对她的救命养育之恩。但她在李家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忙里忙外也只能是为了报恩,再加上面部有瑕疵,久而久之她便时常遭到周围人的耻笑,这一切都被李家人看在眼里。李殿华本想做主为女婴寻一门好亲事,但面对这样的情形,亲事也只能暂且搁置。
李殿华最小的儿子李文安,时常待在家里用功读书。他在读书的时候,长大的女婴就在家里忙这忙那。两人朝夕相处一同长大,久而久之李文安便对这个父亲捡来的女子心生情愫。但碍于双方身份,李文安并没有向谁吐露心迹。四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也到了小儿子李文安该娶亲的年龄,李殿华正为此发愁,不料一天晚上却碰见小儿子李文安顺手脱下衣服盖住睡倒在灶门口的女婴。
李殿华明白了儿子对这个自己捡来的女婴是何心迹,他心里一思量——这个女婴是我救来的,是我李家从小养大知根知底的好孩子。于是就让小儿子和女婴成了亲。女婴也名正言顺的成为了李氏妇。
但在外人看来,李氏是由李殿华收养的,夫妇二人从小到大都是以兄妹相称,虽无血亲关系,但如今一朝变做夫妻,实在是有违常理,因此夫妇二人受到了不少风言风语。李文安小时候虽然饱读诗书,但并不被李殿华看好,经历了外人刻薄的风言风语,李文安反而变得更加稳重上进。他发愤读书,誓要考取功名后使家人不再被流言蜚语困扰。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35岁的时候,李文安终于中举,他再接再厉继续参加科考,四年后又中了进士。这一年的进士里有另外一个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中举,因此他们在仕途上称为同年。这位同年与李文安关系十分亲密,李文安与李氏婚后生了六个孩子,对他们的教育李文安可谓十分上心,早早的就让李鸿章和李瀚章拜曾国藩为师。
几个儿子也十分争气,个个学问都十分不错,其中当属李鸿章最为出色,成为了与师父曾国藩并立的中兴四大名臣。儿子争气,自己也做了高官,围绕李文安夫妇二人的流言蜚语渐渐没了声息,两人婚后生活一直琴瑟和鸣,相敬如宾。
结语
流言蜚语只会让庸人自扰之,敢于打破世俗常规的人未必不能拥有美好结局。李文安不因妻子有天花麻点而嫌弃妻子,不因外人闲言而使家庭不睦。一心一意对妻子,专心致志考功名,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旁人的闲言碎语踩于脚下,并培养出天下闻名的儿子。使流言蜚语者难以望其项背,这才是真正有魄力的人
咸丰出难题,曾国藩无法遵命又不能抗旨,看李鸿章如何破左右为难
大河报-历史
2021/08/19 15:22
一八四零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让英国佬尝到了甜头,为了得到更多的好处,一八五六年他们联合法国佬又打来了,凭借着洋枪洋炮的威力,他们由南向北,由小到大,一八六零年,战火终于烧到了京城门户,自打在北塘登陆后,洋鬼子们先后收拾了僧格林沁、胜保,攻占天津后,他们要收拾的对象直接指向了咸丰皇帝。咸丰一哆嗦,领着一帮大臣、嫔妃跑热河去了。
在逃往热河的途中,咸丰连发上谕,严令各地督抚将军派兵勤王,结果身为湘军统帅、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中了头彩,咸丰第一道上谕就是发给他的,不仅如此,咸丰的要求还很具体,其他人不要,你曾国藩必须派鲍超来,而且必须马上就来。

接到皇上的这个指示要求,刚握到大权,正准备跟太平军死磕的曾国藩那叫一个郁闷难办。郁闷,那是因为洋鬼子在这个时候添乱坏了曾大人的好事;难办,那是因为曾大人当时的处境也很恼火,不是曾大人对咸丰有异心,实在是曾大人在这个档口不能没有咸丰点名要的鲍超。
那当时的曾国藩具体是个什么处境呢?正一意孤行地孤守祁门呢,如果你知道曾大人随后在这个鬼地方差点连小命都丢了的话,那你就什么都明白了,现实情况是曾大人随后的处境比他自己感到的还糟糕,用自身难保来形容那是一点不夸张。可这个时候你能跟咸丰说,皇上!咱自身都难保了,你就别再跟着添乱了,各人想各人的法子吧!
所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咱们的曾大人在当时绝对是陷入了典型的两难境地,左是君王蒙难,不遵命就是抗旨,就是不忠不义;右是自身难保,遵命就是找死,就是前功尽弃。
那究竟该怎么办?
甭管一个人平常的水平有多高,一旦面临又急又难的选择,人的能力往往就会严重缩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在这个时候通常会不由自主地陷进选择的泥潭。曾国藩什么水平的人咱就不说了,胡林翼、左宗棠这些人物个个都是厉害角色吧,可在这种左右为难的困局下,这些个厉害角色也只能是又苦闷又着急地做着选择题。
一帮大佬在营帐里是选择来选择去,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跟没商量一样,选左不对,选右不行。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鸿章李大人悄然走进了营帐——

首先,李鸿章李大人告诉众位大佬,他不是来做选择题的,而是来分析问题的。李大人说,这个让咱们左右为难的问题首先就不是个问题,或者说就是个伪问题。洋鬼子要进京了不假,但咱们得分析分析洋鬼子进京是为什么?洋鬼子前前后后打上门来可不是一回两回了吧,哪一回不是要些好处就撤了,这回也一样,洋鬼子们要的是好处,压根不是咱朝廷的命。既然没人要朝廷的命,那何来的勤王!恭亲王留在北京干什么的,不就是等着付洋鬼子好处费的嘛,刀都架在脖子上了,朝廷又是他们家的命根子,只要不要命,什么样的条件他肯定都得答应。所以说,咱们皇上要求的派兵勤王就是受了惊吓的条件反射,谁让他有这个权利呢。咱敢跟你们打个赌,就算你们现在点将派兵,等鲍超他们赶到了,保准人恭亲王那边已经搞定了。
听到这里,有人提出疑问了,那你的意思是咱不用理皇上的要求,这肯定还是不行嘛!
一通抓住要害的分析后,李大人紧接着开始老奸巨猾了,皇上的要求咱当然要高度认同,坚决执行,但具体怎么执行这里就有讲究了。刚才咱分析的你们认不认,如果认的话,那就好办了。既然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那咱们的选择可就不止左右两项了。选左不对,选右不行,那咱选中间行不行?
皇上不是让鲍超去嘛,咱不说鲍超不能去,咱说鲍超不够格,为了表示对皇上的忠诚,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高度重视,说什么这事也得咱曾大人亲自出马。既然有这种想法,那咱是不是要先向皇上汇报请示一下,咱们得让皇上时刻知道咱们从不擅自做主。这么一请示一汇报,是不是得有些日子,有这些日子,恭亲王那边早搞定了,到那时候,皇上会怎么说,曾大人忠心可嘉,事情已经解决了,你忙你的去吧。
曾国藩一听,好小子,好一个按兵请旨的妙计!
曾国藩照此行事,果不其然就接到了咸丰圣谕:“和议已成,鲍超、胡林翼、曾国藩均毋庸北援”。
所以说,遇到左右两难时,学学李大人很必要,别急着做选择,先看看事儿到底是怎么个事,再看看左右之外还能不能有其他选项,毕竟选项是死的,人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