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育随笔:“滑轮”教学反思(二)
滑轮”在第一课时学习了“定滑轮、动滑轮”以后,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滑轮组”的安装以及特点,下面把第二课时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梳理和反思:得:回顾第二课时的学习,感觉有以下几处亮点值得进行反思总结一下。亮点之一: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第一课时主要探究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研究滑轮组的特点,在学习“滑轮组”之前,结合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的偏差。
实验次数物重G/N使用定滑轮时测力计的示数F1/N使用动滑轮时测力计的示数F2/N11.001.10.6521.501.60.9032.002.11.15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实验数据与书中的结论,回想实验经历,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出现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动滑轮存在重力,并且绳与滑轮之间存在摩擦力。(2)请你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解析:应尽量选择比较轻的动滑轮和光滑的细绳。实验结论:1.定滑轮:
2.动滑轮:
亮点之二:探究滑轮组的特点第一环节:练习安装滑轮组由于第一课时学习了“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学生只是使用了单个的滑轮。第二课时需要学习滑轮组,学生要使用多个滑轮,为了顺利探究“滑轮组的特点”。以下是学生初步安装滑轮组的过程:
通过学生连接滑轮组,发现很多学生在绕线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即使有些学生顺利连接好滑轮组,也是费了很大的功夫,为此及时总结操作的要领:(1)从定(动)滑轮的一端开始绕;(2)按照顺(逆)时针,由里向外进行绕线。第二环节:安装并探究滑轮组的特点。1.以下是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
2.以下是学生实验测得的数据:实 验阻力G/N(钩码的重力G物+动滑轮的重力G动)动力F/N(弹簧测力计的拉力)重物移动的距离h(cm)拉力通过的距离s(cm)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甲2.0N+0.2N1.1N5cm10cm22.2N+0.2N1.2N5cm10cm22.4N+0.2N1.3N5cm10cm2乙乙2.0N+0.2N0.7N5cm15cm32.2N+0.2N0.8N5cm15cm32.4N+0.2N0.9N5cm15cm33.分析总结实验结论:(1)理想滑轮组
(2)实际滑轮组:
失:第二课时的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滑轮组的特点”,由于时间有限,对于“滑轮组的特点”,学生只是初步了解,还需要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才能加以强化。措施:结合第二课时总结反思以后,设计采用相应的习题训练,所采用的习题主要是各地中考试题汇编,既可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可以直击中考。具体习题训练如下:1.小明用如图9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1.5N的物体匀速提升到一定高度,在此过程中,手拉力的大小实际应该是(C )
A.小于0.75 N B.等于0.75 N C.大于0.75 N D.等于0.5 N2.如图6所示,用下列装置提升同一重物,若不计滑轮自重及摩擦,则最省力的是(C )
3.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笔画线代替绳子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绳绕法.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微信ID:shupengcha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