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自带BGM的小说好看到让人发光!
不贩卖焦虑,不吹捧文艺,让文字回归阅读
L.Cave团队开启新书荐读计划,从现在开始到2019年底为读者推荐 100 本新出版的文学类优质图书,今日是第 3 本,本期的荐读者是Yukiko,海外顶尖大学文学专业毕业生,今天为大家推荐这本恩田陆的小说《蜜蜂与远雷》
日本大部分小说家的写作常常会有一种倾向,这似乎是写小说颇为忌讳的,但是却又是小说令人着迷的地方。今天这本要推介的小说中,这种倾向来得尤其明显,以至于“迷惑”了我作为读者对于文本文学性的考量。
虽说小说本身的架构并不是特别出众,但是从阅读观感这个角度来说,它无疑是成功的。这也是我推崇它的原因。
至于一开始说的那种倾向是什么,如果大家愿意继续听我絮叨的话,读完这篇文章自然便会明白。
小说感觉上是取了怪名字,《蜜蜂与远雷》,一开始拿到的时候会想,这是哪门子的怪小说,书封上还写日本畅销60万册的,超越村上的《刺杀骑士团长》,明明要是单单书名的话,我肯定会选《刺杀骑士团长》呀。
而且书又是那么厚重,所以拿到书的时候会感觉,啊,别又是一本无聊的书吧,然后翻开书看到目录,一下子又“懵”了。
目录一是第六届芳江国际钢琴大赛比赛曲目/001,然后接下来的标题分别是报名、第一次预选、第二次预选、第三次预选,然后是决赛。
标题下面的小标题看上大多是曲子名,像上面摇篮曲、《贡茶队伍》、《洛奇》的主旋律等等,这到底是什么小说呀,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想把书合上扔到床头了。
但是还是硬着头皮接下去看了,说不定会有惊喜呢,可是接下来这页的标题是'“第六届芳江国际钢琴大赛比赛曲目”,琐碎地介绍了比赛的规则和曲目。这真的就好像那些厚重的世族小说一开头要介绍人物谱系一样,那么长的铺垫,谁受得了。
更何况我对这些ABCDE大调小调之类的曲目,除了作曲者名字例如肖邦、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巴赫这些稍微有所耳闻之外,其他真是闻所未闻,总之书的一开始便是扫兴的。但所有在阅读中遭遇的不愉悦到这里似乎就戛然而止了。
虽然舒适区在如今往往带有贬义色彩,但是一旦说到语言(这里说的是广义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应了的语言。
比起音乐语言,文学语言或许更能打动我。这就像有些人看一串他人看来奇奇怪怪的数字就兴奋得不得了一样,虽说这有可能是一种未成为癖好的偏好而已,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小说接下来一个极短的篇章标题叫主旋律,似乎像是将时光拉到了生命最初始的时候,一个不知性别和姓名的主人公在阐述自己对于世间音乐的热爱。
之后情景又闪回到现在。一场紧张的钢琴大赛即将拉开序幕。这本小说的确实能够让人回想起那些激动人心的音乐选秀节目。
▲英国音乐选秀节目The X Factor 现场
故事背景瞬间转化到了欧洲中心巴黎的街头,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少年,而接下来作为小说最重要的配角,芳江钢琴大赛巴黎赛场的女性音乐家,三大评委之一(同样也是十分具有个性的御姐般模样的中年女性)三枝子就出现了。
读者不需要读完冗长的人物描写来了解这位人物的性格。但在她的动作想法和神态中,读者自然能够了解到她具有的诸多特点。
她恐怕是剪着短发更是个烟鬼,虽然身为国际顶级大赛的评委,但是却有着玩世不恭的模样,不过,对音乐却有着极认真甚至到苛刻的态度(对于低级的粗俗作品会十分冷漠甚至不屑,但是对于优秀的作品却能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然,其他两位欧洲评委似乎也是如此(这里其实很诧异日本作家写到日本人和欧洲人的时候总是能够相处得很自然,但是我对读到的中国作家能写成这样的除了张爱玲,其他也比较少了)
小说里是这么概括三位评委的:
他们三个人,无论在评审里面还是在业界,都被视为“不良中年”,都是毒舌家,在工作之外,也常常结伴痛饮。
另外,他们都对自己的耳朵极度自负。虽说三人平时风评不好,但他们独创性的演奏,以及在音乐领域的宽容却是大家一致认可的。
小说一开始便以芳江钢琴大赛这样的封闭背景下塑造三枝子这个人物,并引入的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人物——Kazama Jin(也叫做风间尘)。
午饭过后就开始的试听,就是无聊到了这个地步。一开始,倒是有两三个孩子让人觉得“好像还行”,后面就无法期待了。
那些绷紧全身,拼尽权力进行这一生一次的演奏的年轻人,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期望的,是成为明星,而不是成为“会弹钢琴”的人。
小说不仅讽刺的社会青年们的急躁,同样也解释着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困境。
各类名目不已的比赛林立,新人奖也是层出不穷。为了镀金,每个人都去参加音乐比赛,或是去参加新人奖。能以此为生的却只有一小撮人。
想要让自己的书被人阅读,想让自己的演奏被倾听,这样的人乌泱乌泱,但两个产业都是夕阳行业,读者和听众越来越少。
可是音乐比赛和新人奖还是越来越多。大家都在拼命寻找信任。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都是难以为继的买卖。
这个世界异常残酷,只是一般程度的努力,马上就会被淘汰。必须不断地拓展领域,持续输送新鲜血液。否则,领地马上就会缩小,那张大饼也会被摊薄。所以大家永远都在寻找新的明星。
当然这样的话要是再继续下去,恐怕读者就会把这本书当做普通的鸡汤小说或者毒鸡汤来读了。作为小说存在的矛盾冲突是时候该出现了。
风间尘,一个没上过音乐学校,履历也几乎一切空白,没有参加过音乐比赛的少年,竟然顺利过了筛选来到了比赛预选现场。
从三枝子的角度来看,恐怕这令人诧异的状况出现的原因是男孩师从的是当代著名的已故音乐泰斗尤治·冯·霍夫曼。
而在霍夫曼死前给朋友的话确实提醒了几位评委。
“我留下了一个炸弹哦”
就在众人都疑惑不已的时候,风间尘竟然穿着T恤登上了钢琴比赛的现场,双手也刚洗下帮父亲忙留下的泥污,然而就在众人诧异之时,他弹起了钢琴,在这里小说第一次描写了音乐响起的场景(当然这里许多是通过人物的情绪表现来展现的):
少年的眼睛里,浮现出喜悦,那是出于快乐顶点的表情。跟刚才一脸模糊地站在舞台上的质朴少年判若两人。
在少年弹出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这种恐怖达到了顶峰。三枝子感到,自己的头发倒竖起来,没有一分夸张。到刚才为止一直懒洋洋的空气,以这个音符为分界,戏剧性地觉醒了。
不对,音完全不对。
他所弹奏的莫扎特,三枝子完全听不出来,这是她听过的几百遍的同一首曲子。虽然大家用的都是同一架钢琴、同一本谱子。
三枝子在混乱和动摇中,贪得无厌地听着少年的音色。不知不觉间,她身体前倾,仿佛一个音符都不愿漏掉。她的视角一隅,西蒙(另一位评委)的手指开始颤抖,又忽然停止。舞台是亮的。
少年与钢琴互相抚摸(只能这么形容)的部分发出特别的光亮,似乎有色彩缤纷、闪闪发亮的东西从哪里流淌出来。少年毫无停顿地连续弹了三曲。
就像一旦奔腾就无法停歇的奔流一样,不,更像是呼吸一样。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曲子的转换。
小说读到这里,作者可以感觉得这种情绪,当然没有任何自嗨的成分,这让我想到了一部家喻户晓的动画片。
要在动画里插入对于食物的美味的表现,用视觉效果来展现味觉,亦或是像这部小说一样,要通过文字来展现音乐,这可真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但是小说作者恩田陆可以说是做到了。
然而在演奏结束之后,三枝子却感受到一种愤怒,她义无反顾地表示对这个孩子不可原谅,她说自己不认可这种音乐,说那是对霍夫曼先生的巨大冒犯,她坚决反对给那个孩子合格。而其他两位评委兼好友则不知所措地看着因愤怒而发抖的三枝子。
而正当读者感到困惑不已的时候,小说变跳到了下一章节,而章节的开头便是霍夫曼给风间尘所写的推荐信:
各位,我把KAZAMA JIN送给大家。
确实,他是一件“礼物”。
也许,是上天送给我们大家的。
不过,别误会了。
被测试的不是他,是我,是我们大家。
只要“品尝”过他就明白了,他绝不是甜美的恩宠。
他是剧毒。
肯定有人会嫌恶他,憎恨他,拒绝他。但是,这也是他的真实,是“品尝”过他的人心中的真实。到底是把他当作真正的“礼物”,还是“灾难”,由大家,不,我们来决定。
——尤治·冯·霍夫曼
于是三枝子像是被揭了短一样,身为评委的西蒙如此说道:
“霍夫曼预料到的反应,真的在三枝子身上出现了呢。而且居然是三枝子你。真意外。莫斯科那边的老顽固有这样的反映我倒不吃惊。”
而三枝子也渐渐开始怀疑自己。
从小,她就被评价为野性十足,天真烂漫。应该说是被大家当做问题儿童,从未被当做优等生。
这样的自己,怎么会像那些贬低过自己的日本和欧洲的教授们——无法控制、格调地下、太过奔放等等暧昧的恶评如山——那样,一口否定还没出道的新闯入者呢?我的脑子也开始固化了?
难道,随着年纪增长,我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无聊的阿婆,而自己竟然毫无察觉?本来以为这种事绝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什么时候,自己竟然站到了“权威”那一面?
所以,这是一部关于天才对抗权威的小说嘛?
是,但是也不是……
首先为什么是,因为霍夫曼留下这个惊雷似的孩子作为礼物本身就有这个目的,想要唤醒那些陈旧的体系和曾经那些音乐天才的本能(包括三枝子),到了节目最后,评委们似乎心中都涌起了对演奏音乐的热爱。
正如小说结尾所说,风间尘真的成为了一份礼物。他的演奏让那些评委们最终都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也最终让他们都回到了各自的音乐。
可是,这也不仅仅如此而已,因为小说中不只有风间尘那么一个音乐奇才。小说在开头介绍完风间尘的演奏之后就陆陆续续地介绍了诸多参赛者:
曾经为母亲弹琴的天才少女——荣传亚夜:
荣传亚夜年少成名,最后因为母亲的死而失去了动力,在参加演奏会的时候罢演,却在音乐大学教授的鼓励下重新拾起钢琴。
已然颇有名气的美籍音乐王子——马塞尔:
马塞尔在少年的时曾与荣传亚夜相识,在离开日本时承诺亚夜要将钢琴继续弹下去,最后师从身为评委之一的纳撒尼尔,成为知名度极高的参赛者之后,并在参加比赛时与荣传亚夜相认。
身为乐器店职员已然结婚的大龄参赛选手——高岛明石:
高岛本来已经决定要将音乐仅仅当做爱好,却又想给孩子留下“父亲也曾是音乐家”的骄傲,所以参加了比赛。
小说精彩的地方就在于这些人物并不是风间尘的配角,相反,似乎风间尘的存在衬托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风间尘第一次预选 | 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卷第一首C大调》
▲风间尘第一次预选 |莫扎特《F大调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K332》第一乐章
▲风间尘第一次预选|巴拉基列夫《伊斯拉美》
身为大龄参赛选手的高岛明石似乎是这一众人里唯一一个不是天才的选手,也似乎早早的就放弃了音乐梦,但是他却有自己的想法:
只有孤傲的音乐家是正确的吗?只有为音乐而活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嘛?
生活着的人的音乐,真的比不上以音乐为生的人的音乐吗?
而荣传亚夜则有不一样的故事,失去导师和聆听者(妈妈)的她似乎失去了弹琴的动力。而如今她参加比赛也只是为了不让看重自己的滨崎校长失望。
而这两个人都在参加比赛遇见风间尘之后改变了:
高岛明石站在台上演奏的时候才明白过来,这才是自己想要的舞台。
他看着参加预选的那些参赛者精彩的表演,才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是属于音乐的。由此,在根据宫泽贤治诗集改编的创意曲目《春天与阿修罗》的华彩部分加入了原著“给我一碗雪”的演绎。
这一举博得了评委的青睐,虽然最后还是落选了,但也算是实现了自己上台演奏的梦想。
▲高岛明石第一次预选 | 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 Op.2-3》第一乐章
▲高岛明石第一次预选 |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 Op.38》
▲高岛明石第二次预选 | 肖邦《黑键练习曲 Op.10-5》
荣传亚夜受风间尘的影响更大,本来的她是一直在为别人弹琴,她从小就愿意弹琴给妈妈听,以至于妈妈患病时候,她就觉得弹琴没有了意义,直到滨崎校长的出现,让荣传亚夜重新拾起钢琴。
但是,她依旧没有找到自己弹琴的理由她在第一次参加预选的时候差点又放弃,而在参加比赛的时候她又时不时会对自己参加比赛产生怀疑:
音乐很伟大。
音乐是绝对的真实。
今后,我也将和音乐共生。我会一直演奏。一直和音乐相伴。这点毫无疑问。但是这件事和眼前的比赛,并没有连接在一起。线在哪里断掉了。比赛和自己今后的音乐人生也没有连在一起。
▲荣传亚夜第二次预选|李斯特《超级技巧练习曲 第五首 鬼火》
▲荣传亚夜第二次预选|拉威尔《小奏鸣曲》
▲荣传亚夜第二次预选|门德尔松《庄严变奏曲》
然而在听了风间尘那充满灵气的演奏之后,她变得很想弹琴,很想站在舞台上:
因为风间尘,她才能站在舞台上,才能弹奏钢琴。
因为他弹奏的《春天与阿修罗》,自己才能弹出自己的《春天与阿修罗》。
他的演奏在自己一直灰暗的心里点燃了火焰。
由此在风间尘演奏的时候,荣传亚夜便坐在台下一直祈祷着:
也许他会带我回去,会给我真正踏入音乐世界的理由。
而风间尘也没有让荣传亚夜失望:
洒脱不羁的《我要你》。
轻快的华尔兹,仿佛要飘起来。
简单的旋律把会场立马变成巴黎的街角。咖啡店里玻璃杯碰撞的声音,还有周围的喧哗声。都如同近在耳边。
▲风间尘第三次预选 |萨蒂《我要你》
门德尔松的《无言歌》中著名的《春之歌》
忽然之间,眼前出现了芬芳馥郁的花园。
春天盛开的繁花浮现在眼前,还能听到鸟儿的鸣叫。
▲风间尘第三次预选 |门德尔松《无言歌 春之歌 A大调 Op.62-6》
德彪西《版画》的第一首曲子《塔》。
这里的“塔”被标记为“佛塔”。德彪西描述的是东方风格的“塔”。
风景马上一变。一幅古老的画,大幅,镶着历史久远的画框。
黄昏暗淡的村落。黏糊糊的亚热带湿气。草原的味道,热风的味道。古老的塔。
一座立体的岛。
就像3D电影。
风景从舞台上浮现出来,观众甚至感觉到风景扑面而来的重量。
▲风间尘第三次预选 |德彪西《版画》
小说考验功力的地方其实就在于作者如何将这些音乐的语言转化成文字,而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也忍不住会去将所有的音乐找出来听,看看是否这钢琴曲就像是小说里所描写的那样动听,这部书自带的歌单也挺多,这一点许多作家都有,尤其是喜欢爵士乐的村上春树。
风间尘曾对荣传亚夜说:
倘若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自己也会愉快地在钢琴面前演奏。
这句话最终打动了她,这才是真正对于音乐之神的效忠。荣传亚夜最终也找到了自己的音乐精神。
▲荣传亚夜第三次预选|舒曼的《D大调第二新事曲 Op.21》
▲荣传亚夜第三次预选|德彪西的《喜悦之岛》
就像小说里说的:
风间尘引爆的并不是音乐教育,他自身的才能成为引爆剂,他的才能让隐藏的天才们开始弹奏。那不是千篇一律的演奏、技巧性的演奏,是真正有个性的才华,以风间尘的演奏为触媒开出的花。这才是霍夫曼设下的炸弹。
于是就在这场比赛中,所有人似乎都因为这一声远雷似的“风间尘的演奏”而得到了升华,参赛者们各自在舞台上演绎着花苞的开放,而评委们也因为听到了鲜活而有趣的音乐流泪感动。
是的,写到这里,大家似乎都应该明白小说里有种很浓重的『情绪书写』倾向,实话说还真是有点像鸡汤的感觉(其实是有些浪漫主义的味道)。
不过,这部小说毕竟不是那些鼓噪着努力和贩卖着焦虑的散文,相反它所呈现的是一群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崇敬和他们与艺术邂逅的感动。
说到这里,大家还是快去读读看吧,或许一下子也能激发起几个梦想家的斗志。
PS:
正像书封介绍的那样,看完这本书真的就突然对实现梦想充满了勇气。
其实现在很多人拿咪蒙做例子,你看曾经的她也只为梦想活着,创办事业,最终只落下400万赔完公司破产的结局,所以她如今只想着盈利赚钱。
但是我们首先应该问自己,想做的是什么,如果没有丰厚的报酬会不会也去做那么一件事。这或许就是L.Cave团队成立之初我问过大家的问题,也是这样,我们还在不断努力地向前走,去看更多好书,去分享自己阅读的眼光。
『不断向前』的L.Cave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