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临古系列 || 杨剑《临西周大盂鼎铭文》(附照片18张、文章一篇)

方圆兼备  端严凝重

—— 我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杨  剑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鼎是古代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器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大盂鼎,清道光年间(公元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出土后便被贩卖至文物市场。它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佚。

杨剑临古系列

杨剑《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作品欣赏

杨剑篆书六条屏《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纸本179cmX48cmX6)

杨剑篆书六条屏《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纸本179cmX48cmX6)之1

杨剑篆书六条屏《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纸本179cmX48cmX6)之2

杨剑篆书六条屏《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纸本179cmX48cmX6)之3

清朝道光时期的岐山首富宋金鉴把铜鼎买下,因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瞩目,鼎很快被岐山县令周庚盛占有,他把鼎转卖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鉴在考中翰林后出价3000两白银又购得了宝鼎,在他去世后,后代以700两白银卖给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袁深知左宗棠酷爱文玩,得宝鼎后不敢专美,旋即将大盂鼎献给上司以表孝心。左宗棠在发迹前曾为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理湘省全部军务。虽非显贵,也颇得春风。加之自视极高,恃才傲物,不免为人所阴嫉。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被永州总兵樊燮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上奏咸丰皇帝力保宗棠,且多方打点,上下疏通,左才获脱免。潘乃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后遂以相赠,以谢当年搭救之恩。此后,大盂鼎一直为潘氏所珍藏。虽然也时而有人觊觎此鼎,但毕竟潘氏位高权重,足可保全大鼎无虞。至潘祖荫故,其弟潘祖年将大盂鼎连同其它珍玩一起,由水路从北京运回苏州老家。大鼎作为先人故物,睹物思人,弥显珍贵,堪为传家之宝,不轻示人。光绪之末,金石大家端方任两江总督。曾一度挖空心思,想据大盂鼎为己有。均为祖年所拒。但端方之欲始终为潘家所患。直至辛亥年,革命暴发,端方被杀。潘家和大鼎才真正逃过端方之难。

民国初年,曾有美籍人士专程来华找潘氏商谈求让大鼎,出价达数百两黄金之巨。但终为潘家所回绝。三十年代中叶,国民党当局在苏州新建一幢大楼。党国大员忽发奇想,要在大楼落成后以纪念为名办一展览会,邀潘家以大鼎参展。以图无限期占有大鼎。然此拙劣伎俩为潘氏识破,婉言拒绝了参展。

杨剑篆书六条屏《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纸本179cmX48cmX6)之4

杨剑篆书六条屏《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纸本179cmX48cmX6)之5

杨剑篆书六条屏《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纸本179cmX48cmX6)之6

1937年日军侵华时,苏州很快沦陷。国将不国,人命难保。此时,潘祖年已作古。潘家无当户之人,皆妇孺。英雄出少年,当此危难之时,潘祖荫的侄孙潘承厚、潘景郑等商定将大鼎及全部珍玩入土保全。经反复遴选,决定将宝物藏于二进院落的堂屋。这是一间久无人居的闲房,积尘很厚,不会引人注目。主意已定,潘家人苦干两天两夜才将全部宝物入藏地下。又将室内恢复成原样。整个过程除潘家人以外另有两个佣工和一个看门人参与其中,均被反复叮嘱要严守秘密。此后不久,潘氏全家即往上海避乱。潘宅一时竟成了日军搜查的重点。经过反复的搜查并挖地三尺均无所见,日军也只得作罢。日军占领期间,潘家的看门人曾几次盗掘了若干小件的珍藏,卖给洪姓古董商人。但大鼎过于沉重,无法搬动,得以幸免。

光阴荏苒,在历经十余年战乱之后,新中国成立了。潘家后人见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对文物的保护,认为只有这样的政府才可托付先人的珍藏。全家商议后,由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执笔,于1951年7月6日写信给华东文化部,希望将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献给国家。同时也希望将两件大鼎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7月26日,文管会派专员在潘家后人的陪同下赴苏州,大鼎得以重见天日。为表彰潘达于的献宝壮举和爱国精神,华东文化部于10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1952年上海博物馆落成,大盂鼎藏入此馆。1959年,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建成开馆,上海博物馆以大盂鼎等125件馆藏珍品支援。从此大盂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铭文虽属西周早期金文,保留了一些商朝金文图形块面肥笔的特点,但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是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故作品更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弘的格局,从而为世人所瞩目。

杨剑篆书六条屏《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纸本179cmX48cmX6)之6局部1

杨剑篆书六条屏《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纸本179cmX48cmX6)之6局部2

杨剑篆书六条屏《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纸本179cmX48cmX6)之6局部3

释文:

隹(唯)九月,王在宗周,令(命)盂。王若曰:“盂,不(丕)显玟王受天有大令(命),在珷王嗣玟乍邦,辟氒(厥)匿(慝),匍有四方,畯正氒(厥)民,在雩御事,虘酉(酒)无敢酖,有髭烝祀无敢扰,古(故)天异(翼)临子,废保先王,匍有四方。我闻殷述令(命),隹(唯)殷边侯、田(甸)雩殷正百辟,率肄于酉(酒),古(故)丧师巳,女(汝)妹辰又(有)大服,余隹(唯)即朕小学,女(汝)勿克余乃辟一人。今我隹(唯)即井(型)廪(禀)于玟王正德,若玟王令(命)二三正。今余隹(唯)令(命)女(汝)盂,召(绍)榮敬拥德巠(经),敏朝夕入讕(谏),享奔走,畏天畏(威)。王曰:而!令(命)女(汝)盂井(型)乃嗣且(祖)南公。王曰:盂,廼召(绍)夹死(尸)司戎,敏誎罚讼,夙夕召(绍)我一人烝四方,雩我其遹省先王受民受疆土。易(赐)女(汝)鬯一卣、冂衣、市(黻)、舄、车、马。易(賜)女(汝)乃且(祖)南公旂,用狩。易女(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賜)尸(夷)司王臣十又三白(伯),人鬲千又五十夫,亟宓迁自氒(厥)土。王曰:盂,若敬)乃正,勿灋(废)朕令(命)。盂用对王休,用乍且(祖)南公宝鼎,隹(唯)王廿又三祀。

杨剑临古《节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纸本77cmX34cm)

杨剑临古《节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纸本108cmX34cm)

杨剑临古《节临西周大盂鼎铭文》

(纸本179cmX48c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