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的《干校札记》
20多年前,我因编辑《顾准日记》,认识了徐方。我约她写了《两代人的良师益友》一文,在《博览群书》发表,知道她有一段特殊的干校经历。后来我建议她继续拓展。她写成三万多字的回忆文章,我交冯克力,在《温故》发表。她又继续充实,形成《干校札记》一书,经向继东运作,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和杨绛的名著《干校六记》只差一字,回忆的是同一所干校的往事。只不过徐方和杨绛不是一代人。她随母亲张纯音来到这所干校时,年仅15岁。吴敬琏的序,赵人伟的跋,都强调此书是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回忆干校生活,肯定此书的独特价值。这当然不错。但并非所有少年视角观察成人世界的回忆文章都能让读者眼睛一亮。徐方的书之所以产生独特的味道,恐怕与她少年时代和顾准交往,顾准观察褒贬人间世象百态的犀利风格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平庸的讲述,廉价的赞美,她是看不上眼的。这样全书就有了入木三分的味道。徐方的直言不讳,和杨绛的温柔恬淡,形成对比,《干校六记》和《干校札记》,可谓相映成趣。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是“藏龙卧虎”之地。有人用“学部一条虫,社会一条龙”形容其间的人物。文学所的钱钟书、何其芳,语言所的吕叔湘、丁声树、陆志韦,经济所的骆耕漠、巫宝三、顾准,都是一流学者。然而,他们从北京下放到位于河南息县农村的五七干校,处境十分无奈。在徐方笔下,语言所卖饭票的吕叔湘,文学所斜挎大帆布包天天取邮件的钱锺书,喂猪喂出了境界的何其芳,搓麻绳的俞平伯,都是如此。
陆志韦曾任燕京大学校长。江山易手之际,他拒绝去台湾,把燕京大学完整交给新政权。毛泽东从西柏坡进北平,他与李济深、黄炎培、马叙伦同到机场迎接。1952年院系调整,燕京大学被撤销,他被分派到语言所,几乎一事无成。下干校时已经76岁,昏倒在养猪场,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才被送回北京,不久便黯然辞世。
关淑庄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语言学家丁声树夫人。她毕业后在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工作,原来学计量经济学,熟知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回国后在计划经济体系中用不上。关淑庄在哈佛读书时,因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被授予金钥匙奖。198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世界银行第一副行长霍利斯.钱纳里到经济所访问,见到关淑庄。翻译过来帮忙,钱纳里说:“我跟她之间还需要翻译吗?”原来,他和关淑庄是同班同学。
孙世铮,与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就认识,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同住一室。孙世铮1950年代回国到了经济所,领导认为他学的计量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一套,让他彻底忘掉,从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有美国人问他:“中国得过多少年才能出一个你这样的奇才?”杨振宁说:“你错了,中国人聪明得很,像我这样的人很多,我想至少得有一千个吧!” 不知其中是否包括孙世铮。
那些硕学鸿儒,被徐方还原为活活生生的人。陈瑞铭义不容辞,帮张纯音割麦子;张纯音不避嫌疑,对顾准等人加以关照;所谓“五一六分子”,被迫咬起别人,睁眼瞎说,当面对质,滔滔不绝;有人真诚忏悔,声泪俱下;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拼尽一年多血汗盖起的土坯房,一个迁移令下来,全部丢弃,被当地农民哄抢而光。
顾准的思想家地位已得到公认。顾准佩服的巫宝三,知道的人却不多。巫宝三是哈佛经济学博士,师从柏拉克、熊彼德等,知识渊博,学贯中西。1957年差点当了右派,从此不谈经济思想。顾准知道他一直跟踪世界经济学的演变,并从他这里了解到西方前沿的经济学著作。
顾准被打成右派以后,儿女们拒绝来往。经济所同事张纯音却支持女儿徐方与顾准交往,拜他为师。张纯音对顾准说:“我的教育比你成功,因为我从来不对孩子讲假话。自从咪咪(徐方)懂事后,我把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真实看法讲给她听。从镇压反革命到公私合营,从'反右’到'大跃进’、'人民公社’、直至'文化革命’。我不仅把她当孩子,还当作好朋友;而你过去只跟夫人讲真心话。在儿女面前,两人却统一口径,一律正面教育。让他们听党的话,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他们看到你多年来为党所不容,视为异已,怎能接受这个现实?又怎能不背离你而去?恕我直言,你跟几个孩子的关系发展到今天,自己也要负一部分责任。”顾准听了,陷入沉思,无言以对。顾准1950年代就挨整,两次被打成右派,对孩子的教育确实如履薄冰。顾准病重时想和子女见面而不得,徐方却给他写来一信:“刚刚收到妈妈的信,获悉你病重的消息,真是悲痛万分!我实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心情。我不能失掉你,你是我的启蒙老师。是你教给我怎样做一个高尚的人,纯洁的人,一个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听说你的孩子还是不肯来看你,我想你也不必过于为此伤心。我就是你的亲女儿。尽管不是亲生的,难道我还不能代替他们吗?”这让顾准临终前获得莫大的宽慰。
张纯音有如此识见,决非偶然。其父张耀翔早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心理学,1920年回国创办了心理学学科,最早将西方现代心理学介绍到中国。其母程俊英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庐隐齐名,是著名的古典文学教授。张纯音身上流淌着他们的血。文化的积淀,让她的见识超越了时代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