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幼儿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幼儿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但现在的家长及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其实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活泼好动。而活泼好动的特点在中班幼儿身上尤为突出。学前班幼儿经过前期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对生活环境已经比较熟悉,也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制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而,显得自由放松,活泼好动,甚至无拘无束,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乖巧和服从老师,教师通常都会觉得更“难以驾驭”。这一阶段幼儿在生理上的进一步成熟,其表现为:行为有了一定的持久性,动作比较灵活,而且有条理;由于中班幼儿的知识经验有限,言语还不够发展,一般心理活动还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而不能和好的控制自己,掌握自己的行动,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这一阶段更要付出心血,加强对幼儿心理分析,对幼儿进行分类施策,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遇事不要急躁,多注意方式方法,以耐心说服教育为主,以一定的惩罚措施为辅,积极培养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桥梁,让孩子发自内心崇拜老师,服从老师管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