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课堂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教育和人的生命活动及生命历程不可分割。近年中,教师专业发展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更多的是秉承了工具化、功利化和技术化,忽视了教师生命,而使教师成为了片面发展的教书匠。

我认为,教师生命发展和学生生命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生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获得各自生命的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新的发展,必须依赖教育教学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的交往和互动、理解和支持。关注教师的生命发展,就是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育己”,体现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尊严。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专业技术人员。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的教师教育,且均是一个多侧面、多等级层次的发展过程。而教师生命不仅具有为“人”的本质属性,而且具有为“师”的特殊属性,是教师个体生命和职业生命的有机结合统一体。生命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以尊重和关爱教师的自然生命为基础,以实现教师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凸显教师生命的创造性、独特性和自由性为最终目的之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应归结为发展、实践、反思。具体地说,教师首先要拥有教师专业的知识基础、基本技能;其次,教师拥有能帮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内容”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教学专业最基本的两类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这里,教师要具有什么样的知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还要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对教学是必要的。最后,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反思能力。反思的主要目的不是自身获取一些知识,而是促使教师对自己和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生命化的课堂

课堂教学和生命有着一种原始的本然联系,“生”“命”的观念反映的是对生命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关照以及在此过程中生命的自由和限制,课堂教学源于生命,生命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循于生命,必须遵循生命生长的自然天性,这是教学之道。生命化的课堂是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知识和生活世界的关注,双方交流互动,生成知识,启迪思维,探索问题,学生人格品质得到提升,教师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心灵)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

教育教学的起点是人的生命,而生命化课堂就是以培养师生的“生命活力”为核心,遵循并不断调整教学,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实现生命的次次超越,使学生个体的智慧生命得以延展,并使教师在驾驭新鲜而动人的教学活动中也能得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升华。实现生命的价值,使人得到发展,这里的“发展”有三个层面:

一是整体性。生命有多方面的需要,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等等。教育教学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主旨,就应把个体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就应把教学当作个体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关注生命个体的全部内容和全部过程,除了关注他们认知的发展,还要关注他们的能力、情感、兴趣、需要等,使个体得到整体性的发展。

二是差异性。由于遗传、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个体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教学要将精神成长的主动权还给个体,充分理解个体和个体的差异,让每个个体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并尽可能为每个个体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生命潜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独特的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开发潜能,发展个性。

三是充分性。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人人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教师要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他们是发展的人,因而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三、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1.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个体,他们是为了学习而聚在一起的,通过学习使各自的知识、能力得到提升,生命的质量得以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学习应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对话的过程,共同进步的过程,共同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应成为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形成自觉的生命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信念。教师应通过积极的反思,实现教师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时刻感受自己的生命状态,积极主动地寻求理想的生存方式,并从中获得创造的灵感和生命的超越。

2.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观念中,总是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崇高的职业,为了他人牺牲自己,所谓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被公认为教师职业的形象概括。人们总是把教师职业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联系在一起,其实,教师的职业不仅仅是这些,它还蕴藏着无限的幸福感。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其强烈的主观性告诉人们,只有自己内心认同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感受。教师的幸福就来自于师生共享的快乐中,教师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师生通过学习交融彼此的幸福,这种感受并不是任何一种职业都能够感受到的。

3.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师的教学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具体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学习方式的反思。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是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低起点高目标的课堂最有生命力,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课堂还给学生,基础知识要面对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运算要不断反复、巩固、加深理解;展示时,尽量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讲出,不仅自己进行了知识的梳理,还促使学生和学生互帮互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要求教师能收能放、能导能演、点评到位,需要教师有雄厚的功底。

教师生命发展和学生生命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不仅是为学生的成长努力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教师在平凡而繁忙的职业生涯中,既有播种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生命的乐趣和希望在师生和谐美好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绽放。

(来源:中国论文网)

(0)

相关推荐

  • 差异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34)

    "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是指为了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在教学组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为学生设计并组织灵活的.弹性的.差异性的教学活动. 差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 ...

  • 新课程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呼唤快乐自然健康的生态课堂.它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布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是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要求我们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搭建平台让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 ...

  • 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背景 新课程改革,其目标是利用教师职能的转变来实现"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给予学生最大化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从而使其教育质量得以提升.因此,探讨与落实新课程改革下 ...

  •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必然性 (一)"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知识递增和更新的 ...

  •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应增强三种意识

    陈力 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学习方式,都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很多因素事先无法预料,"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这种新型的课堂 ...

  • 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作者:吴云鹏 摘 要: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既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教育,又能为乡村振兴构建活力文化,还可以为乡村振兴造就现代农民.所以,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然而,乡村 ...

  • 信息技术支持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了信息化支持环境.提供了充分条件.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析了信息技术支持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主要涵盖教师态度.教师行为.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发展情况与需求.获得了& ...

  • 新青年云论坛23 | 袁智强:动态数学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阅读提示 2021年新青年数学教师云论坛(作为第八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杂志联合举办,特邀多位嘉宾主讲. 2021年第11 ...

  • 专业理论 | 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特质与操作模型!

    人工智能正在掀起智能教学系统建设与应用的热潮,这对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发展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数字化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体现为知识学习与整合.技术应用.课堂实施能力.情感态度. 教学意识和教学设计能力六 ...

  • 新视域下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曾说过,"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手段,如果我是一个教师,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