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报告,读懂2020年茶产业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帮助中国茶产业今后5年的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近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2020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洋洋洒洒数千字,文图并茂、数据翔实、干货满满,2020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一望而知。
上扬的“微笑弧线”
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农业产值,可谓衡量茶行业发展形势的必备“三件套”。从报告数字来看,2020年,哪怕在疫情较为严峻的情势下,这三个指标依然如同一条缓慢扬起的“微笑弧线”,保持着稳步上升的态势。其中,茶园面积的增速放缓,2020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茶园总面积4747.69万亩,同比增加149.82万亩,增长率3.26%;茶叶产量增势不变,全国干毛茶产量为298.60万吨,比上年增加19.26万吨,增幅6.9%;农业产值持续增长,全国干毛茶总产值为2626.58亿元,比增230.58亿元,增幅9.62%。
这样的成绩,追溯到去年的社会环境和疫情防控需要,更显来之不易。总体来看,疫情发生时间和春茶季基本完全重叠,对于“早采一天是宝,晚采一天是草”的茶叶来说,它的采摘能否顺利,成为当时最令人担忧和揪心的迫切问题。但可喜的是,在党和政府的有力统筹与组织下,2020年春茶生产得到了有序开展。
疫情的真正严重影响反而主要反映在销售环节:各茶区每年春季举办的主题节会和展销活动受到影响,纷纷移师线上,尽管采用了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但不足以弥补线下的缺失。进入下半年,疫情逐步缓解,茶叶生产也进入尾声。当然,内需市场的回暖无疑是对茶叶市场流通重大的利好。
报告执笔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梅宇认为,面对疫情困扰及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产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茶产业可以说表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定力与韧劲。茶业同样作为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也助力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内销市场谁主沉浮
市场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开启未来的钥匙。洞察市场的走向,对于产业的发展布局,显得尤为关键。
从报告数据来看,内销市场依然是拉动中国茶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源。2020年,中国传统茶类销售格局基本稳定,名优茶仍是创造茶产业价值的主力军,内销额贡献率继续保持在70%以上。
从销售通路看,受疫情影响,连锁门店、批发市场、商超卖场、传统茶馆,甚至新中式茶饮都出现了发展停滞的现象,而天猫、京东等平台电商的销售量额大增,销售份额持续扩大。
从消费市场发展看,由于疫情使人们更注重健康,因此饮茶人口数量与消费需求量持续增多,而且在可预期的未来将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新式茶饮成为近年来不可忽视的潮流走向。从行业角度看,新式茶饮是产品与业态的融合体;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则是服务与产品的统一。在城市布局上,已经出现了门店在一、二线城市的增速放缓,呈现向三、四线市场下沉的趋势。人们的消费选择也在发生变化,“品质安全”超越“口感口味”成为首要考量因素。新茶饮业的发展变化对未来中国茶叶产销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产地和企业来说,2021年,顺应市场潮流的同时,要在激烈角逐中精准自身定位,打造记忆点,才能实现从通路到形式到市场数据的漂亮答卷。
出口产业调整任重道远
受全球疫情影响,中国茶叶出口量在去年不算乐观,自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唯独普洱茶一骑“黑马”,出口量为3545吨,增幅占比达到27.2%。除此之外,其余茶类出口量均有不同幅度减少。这当中遭受“寒冬”影响最严重的当属红茶,出口量仅为2.88万吨,降幅18.2%。
但颇为可喜的变化是出口均价大涨,出口额微增,价额继续创历史新高。尤其出口均价继续2013年以来的升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23%。其中增速最为明显的两类仍然是普洱茶与红茶,普洱茶均价31.5美元/公斤,同比大增69.96%;红茶均价12.0美元/公斤,同比上涨20.48%。
相较而言,绿茶出口价上涨比例不高,均价额度也是最低的,为4.4美元/公斤。以大宗原料为主的绿茶出口拼配命运,何时能够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和品牌打造,提升价值和竞争力,似乎依然是绿茶出口企业现阶段面临的现实必答题。
与此同时,茶行业也应看到,文化、科技、产业统筹发展有待加强等情况仍亟待尽快解决。例如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原先低成本、重扩增形成的竞争优势正在快速弱化;科技转化效率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适应茶产业需要;业态融合发展单一;新冠疫情的影响将持续到“十四五”前期,在警报完全解除前,生产环节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等。产业痼疾仍在,改革任重道远。
为此,报告建议持续推进《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落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来源:人民政协报
记者:徐金玉
制图: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