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读杜牧的一首千古名诗,有感而发写下一词:洗尽千古头巾俗态

“隐括”,原指矫正曲木用的一种工具(檃括)。词的隐括则是指将其它体裁(如诗文、辞赋等)的内容、词句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隐括词选材范围广泛、篇幅长度自由,用典也注重原作的思想,同时又侧重表达自己的意思。隐括一般沿袭了原作用语、内容,然后效仿原作的风格拟作为词。

比如,周邦彦的《长相思》中“马如飞,归未归,谁在河桥见别离”,其中“马如飞”便隐括自李贺的《荣华乐》“马如飞,人如水,九卿六官皆望履”;“归未归”隐括自杜甫的《见萤火》“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再如,他的《燕归梁》里“关山隔、梦魂通”,隐括自李白的《长相思三首》(之二):“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并将之反用。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词论家有“诗词同源”之说:“非先有词,而后有唐人之诗。亦不能祧诗而言词。盖诗与词本一源,诗盛于唐,词盛于宋,亦物莫能两大之理”。在宋人创作观念中,隐括自多个作品的词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隐括词,全篇隐括才是隐括的“正统血脉”。隐括词的美感体现在词人对原作独到且深入的理解,使原作之美在自己的诠释中获得新生,因此,能够被模仿的原作,都是词人有着强烈认同感的诗文。

陶渊明、苏轼的作品被隐括次数最多,《兰亭集序》、《楚辞》和《庄子》也备受隐括者青睐。隐括词是文学经典化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宋代的文学状态,以及文人与文学间的互动。

下面这首词,是宋朝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所作,隐括自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先来看朱熹的作品: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再看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原文如下: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据《新唐书》记载“杜牧才高于位,郁郁不乐。古之才学不为当世所识,而能流芳千古者,盖如此也夫”。杜牧的这首诗很多人中学时代便曾学过,杜牧重阳节携好友登高望远,欣赏美景忘却了烦恼,然而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又不禁想起自己一生的理想抱负难以施展,于是愁闷之情顿生,感慨道“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牛山的典故,出自于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时触景生情潸然泪下,感慨“若河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感慨,人生本无常,古往今来只如此,谁都不能幸免,何必要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呢?诗人以人生无常,自古便如此而聊以自慰,初看是旷达,实则是无可奈何之后的伤感之情。

再来看朱熹的这首词。词的上片起句写景“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正是重阳佳节,一江秋水向东流去,天光云影倒映在江中,天空中是南飞的鸿雁,“云影”二字新奇有趣,同时衬托出幽深的意境。

然后“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自问自答,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携酒登山的诗人,渐渐溶入空翠的山色里,融入云雾的飘渺氤氲之中。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三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喜悦愉快的心情,人生在世难得开口一笑,如今融入这湖光山色中,还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在头上,自然是尽兴而归了。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以往那些登高伤怀的诗人,如今早已不在了,而这大自然却是永恒存在的,这两句颇具哲思意味,值得细细品味。

下片“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诗人劝勉朋友一定要酬答这佳节的美景,就算最后酩酊大醉,也不负这美景佳酿,人生在世,岁月有期,应该珍惜这美好的岁月,不要苦对斜阳怨怼迟暮。这里其实也展现了作者对当下人生价值的肯定,是一种积极进取,不畏前途艰险的精神。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朱熹认为无限的宇宙中,永远充满生机,哪里有什么危机呢?人生只要能尽其意,就是生得其所,人一旦豁然开朗了,人生便充满着乐趣。这句反用原句“古往今来只如此”,其思想却更加深邃和进取,如果说杜牧是消极的,那么朱熹便是乐观积极的。最后一句“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是进一步升华,话里话外都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词以优美的意境、清爽的格调,抒发人生哲思,被《历代诗馀》评价为“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此言不虚,朱熹在这首词中展现的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去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