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绘图本3
发爽山·旄山尾·非山首·阳夹山·灌湘山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发爽山的汎水向南流入渤海,此山的原文亦应属于北次三经,由于竹简脱落而蹿入南次三经。一般来说,成卷的竹简虽然易脱落,但每卷都有一定的竹简数,因此错位的竹简很可能是不同卷的竹简被互换了;这就意味着北次三经的某竹简记录的某山,原本应属于南次三经。凯风即南风。
鸡山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武夷山脉江西与福建交界处有一座鸡公岽,汀江从这里发源向南流入韩江,再向南经汕头湾流入台湾海峡;此处鸡山即鸡公岽,黑水即汀江。鱄鱼的样子像鲫鱼却长着猪毛,表明它是一种生活在海洋或江河的水生哺乳动物,类似海狮、海豹、海狗,也可能是江猪、江豚。鱄鱼出现预示天下大旱,属于物候学现象,即某种生物的出现或变化与某种气候的来临或变化,两者存在着某种联系。例如,海洋中有一种厄尔尼诺(圣婴)现象,它能够造成气候异常,如果有某种鱼类对“圣婴”特别敏感而提前迁徙,那么人们就可以根据这种鱼的迁徙判断气候将异常。
令丘山·颙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令丘山多火,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景观,可惜言之不详。自然界的野火,除了火山、雷火,还有自燃现象,煤炭、天然气、沼气都可自燃,磷火(俗称鬼火)亦属自燃现象。条风即东北风。自然界确实有一些鸟类的头部正面与哺乳动物或人的面孔相似,例如猫头鹰、人面鹰。不过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这里的人面四目怪鸟,实际上是由巫师装扮成的,其他人则奋力将这种怪鸟驱赶走,他们相信如此一来“天下大旱”的灾难便可解除。这类巫术仪式,古代非常普遍,例如舞龙求雨、逐旱魃。
仑者山·禺槀山·南禺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构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可以血玉。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槀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凰、鹓雏。
白又名睾苏,它的分泌物富有营养而又美味,并且可以把玉染成红色,与漆树一样都可制作涂料或颜料。在古代颜料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重要资源,《五藏山经》记述的众多物产,都与制作颜料有关。
闽江上游有富屯溪、建溪、南浦溪、沙溪,它们均发源于武夷山脉,其中富屯溪上游发源于黄岗山和峨嵋峰,南禺山及其佐水当在此一地区。
南次三经之神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居住在南次三经地区的人们,他们供奉的龙身人面之神,可能是人工塑造的神像,或者干脆直接由巫师扮装。在举行祭神仪式时,主要用白狗为祭品,而且还要把白狗的血涂抹在祭地和祭品之上。
《南山经》的最后一段文字,郝懿行认为乃校书者所题,袁珂则认为系古经原有之总结。此外,《山海经》的“经”字,按袁珂解释,当初原本是经历的意思,后来才有了经典的内涵,此言甚是。其实,《山海经》中的“山”字,也不全是指山峰、山脉,而是地貌、地望、地名的通称;“海”字也不全是指海洋、湖泊,而是水泽地名的通称,有时则是大区域的代称,类似我们今天常说的瀚海、沙海、盐海、煤海、灯海、花海、人海,以及海内存知己、海外传佳音,等等。
此处统计的山数和里数,与南次一经、南次二经、南次三经的篇末统计数字的总和略有出入,可能系传抄之误。例如,南次三经只记述了13座山,但篇末却说“凡一十四山”,其中当有缺失或差误。从《南山经》的内容可知,当时的人非常重视自然资源。据徐南洲研究,《五藏山经》记录的矿产可分为12类90余种,其中玉分为20种,石有42种;并记有155处产金之地,它们多数都是金属共生矿(涉及黄金、银、铜、铁、锡、汞等)。据赵璞珊先生研究,《五藏山经》记录有种类繁多的药物,其中矿物类5种,植物类28种,木类23种,兽类16种,鸟类25种,水族类30种,其他4种;这些药物均为单味药,而且也没有说明剂量,充分显示出其年代的古远。
第二章西山经
华夏大地的西部,在秦岭以北和天山之间,这里的物产特别丰富,因此也发生了许多重要和有趣的历史故事。皋塗山盛产黄金和白银,谁能够找到它,由神陵吾管理,他身穿虎皮衣,拖着九条虎尾,指头上套着虎爪。昆仑都城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约2900年前周穆王西游时还视察过昆仑都城的遗址,可惜今天人们经不知道它在哪里了。
钱来山·羬羊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所谓“华山之首”,是说西次一经这条山脉总称华山。钱来山的名字,顾名思义应当与“钱”有关。不过,钱在古代原本是指一种农具,又可指衡器、酒器,并非仅仅指货币。洗石是一种澡浴时用于帮助除去污垢的石头,它可能具有碱性因而能够去油污,或者具有摩擦力,类似今日市场上用火山凝灰岩、浮岩制成的搓澡石。
羬羊是一种体形较大的羊,它的油脂可以治疗因寒冷而冻出的体皴,表明当时已经有了护肤用品。
松果山·渠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
从松果山发源的濩水向北流入渭水,表明松果山属于渭水以南的秦岭。这种方位关系的判断,在山海经研究领域被称之为“以水定山”。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位判断方法。其道理在于,一般来说,从山地发源的水系其地理位置是比较稳定的,在几千年到几万年之间通常都不会发生什么变化,除非其间出现重大的地质灾变,例如山崩积石导致河流改道。此外,对古代人来说,水比山更重要,没有水就不能生存,因此他们对水系特别是那些重要水系的记忆往往要更准确一些。事实上,我们今天能够判断松果山的位置,就是因为经文里记述有一个已知的地理标志“渭水”,以及从南向北流入渭水的支流。
指皮肤皴裂,又指由于骨节突起而导致的皮肤破裂,在此处应指后者。
太华山·肥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太华山即西岳华山。削成而四方,是考察者对其形貌的描述;高五千仞、广十里,也应当是有实测依据的。今日华山海拔高2083米,约合6200市尺;古代一仞为八尺,五千仞合4000尺;虽然古尺比今日市尺略短一些,但是考虑到华山的相对高度也要比海拔高度低一些,华山高“五千仞”的数字还是比较准确的。在《五藏山经》里,华山是唯一记述有明确高度的山,表明考察者对这里有着特殊的重视。
能跑能飞长着六足四翼的大蛇,也许只会在侏罗纪恐龙世界里存在过。因此,这里的肥蛇,更有可能是由人装扮成的,目的是预告世人是否将发生旱灾。一般来说,农民比牧民更关心旱灾是否发生,因为牧民可以逐水草而居,而农民离开故土就难以生存。进一步说,在水灾与旱灾之间,旱灾对农业的危害要更大一些,因为旱灾通常都是大面积的、长时间的,往往造成颗粒不收。
小华山·赤鷩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牛;其阴多磬石,其阳多琈之玉;鸟多赤鷩,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太华山与小华山均属华山山脉,太华山又称华阴山,小华山又称少华山,它们都是秦岭的著名山峰。有趣的是,在当年的考察者眼里,太华山是一座神圣的山,小华山则是一座物产非常丰富的山。这里有狩猎的对象牛,有制作乐器的磬石,有美丽的玉(琈之玉在《五藏山经》里多处提及,但不详是何种玉类),还有能够预报山林火灾的鸟,以及治疗心绞痛的草药。萆荔可以生长在石头上和木头上,估计是一种类似灵芝、蘑菇、木耳的真菌。
符禺山·葱聋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五藏山经》记述有多处产铁之山,由于我国在春秋晚期才开始广泛使用铁器,因此有学者便据此认为这是《山海经》成书不早于春秋的铁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五藏山经》记述的铁矿、铜矿,主要是用于制作颜料,例如铜矿石可制作绿色或蓝色颜料,赤铁矿可制作红色颜料,磁铁矿可制作黑色颜料,而我们的先民早在山顶洞人时期就已经使用赤铁矿制作的红色颜料了。进一步说,冶金术实际上是从制作矿物颜料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而发明的。
文茎树的果实可以治疗耳聋,葱聋兽的名字,似乎表明它也与治疗耳聋有关。样子像葵的条草,吃了它可以解除人的困惑,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看来在人类文明初开的时候,困惑、迷惑、怅茫的情绪曾经笼罩在人们的心头,每个人的大脑里都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疑问。翠指翠鸟。
石脆山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楠。其草多条,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疥。其阳多琈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赭石,可制赤褐色颜料。古人相信赭色可以辟恶,因此古代囚犯所穿赤褐色的衣服又称赭衣。从经文可知,当时已有兽医,或至少已注意到家畜的卫生防病事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