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十三品进了博物馆,因为失去了一件东西,已没过去的气势
“汉中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博物馆,在游览这座博物馆时,相信大多数游客,都会会去看“石门十三品”,但这件文物早已失去原本的气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2000多年前,我国的古代工匠发挥聪明才智,在艰苦的条件下,修建了号称为蜀道之冠的褒斜栈道,而所谓的“石门”就是连接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的一段隧道,这段隧道今天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因为书法,使其成为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东汉年间,汉明帝刘庄下令要开通石门,在没有任何重型机械的年代,古人竟利用“火烧水激”之法,成功将石门开通。当石门开通后,来往的文人墨客感到非常震撼,在游览的过程中,他们纷纷提笔以抒情怀,他们墨宝留在石壁上,工匠们便将其刻在上面,正因如此,该地出现非常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石门故址的石刻有104种,石门内壁就有34种,而“石门十三品”是13件著名的摩崖石刻的总的称呼,又名为“汉魏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是摩崖石刻,为什么会出现在博物馆内呢?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的相关部门为发展汉中地区的农业,需要在石门所处的峡谷修建水库,此时,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却遇到大麻烦,修建水库后,水位会发生变化,将会淹没最珍贵的十三方摩崖石刻,主要包括汉刻八品、曹魏和北魏摩崖各一品等。
“石门十三品”不仅为后人研究褒斜栈道提供重要实物依据,还让我们感受到书法艺术,随着朝代的更迭,摩崖石刻都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相关部门为尽快确定方案,特意请来文物保护专家和施工领导进行商讨,想在完美保护文物的前提下,修建发展农业所需的水库。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文物专家们决定对淹没的摩崖进行精选,然后将其迁移到汉中市博物馆,就这样石门十三品被一一凿下,并被搬入博物馆。
在游览汉中博物馆时,我们可以看到“石门十三品”,它们被保护的非常好,但如果导游不进行讲解,大部分游客会认为它们只是普通的石刻,从而忽略掉它们真正的价值,而出现这种原因,道理简单不复杂,当年的“石门十三品”是因为被雕刻在巍峨的石门中,才被众人知晓,当它们失去气势巍峨的摩崖后,石门十三品的气势全无,最终只剩下书法艺术。
看到“石门十三品”的价值被忽略后,有专家提出,汉中博物馆可以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模拟出当年摩崖的壮观场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在室内恢复摩崖,然后将石门十三品镶嵌上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发挥摩崖石刻的最大价值,还提升石门十三品的气势,这绝对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如果将兵马俑搬到普通的博物馆,让乾隆玉玺离开皇宫,将碑林的石碑摆放在路边,虽然文物没被改变,但它的气势却被减弱了,必定会影响欣赏文物的感觉,如果让室内文物找回在原有的气势,这是一个大难题,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文物专家们定会想出完美的解决方案。
各位读者,你们去汉中博物馆时,亲眼看过“石门十三品”吗?你可以想象到,它们在摩崖上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