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月照古人,古方治今病

I导读:曹颖甫先生在《经方实验录》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所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其间同具妙理。若曰古方不可治今病,犹曰古月不可照今人,得毋痴不可及?”

古方能治今病

所谓“古方”,有两方面的涵义。狭义的“古方”,指《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即所谓“经方”;广义的“古方”,指建国以前的所有方剂,包括经方和时方。本文所指“古方”,仅指前者而言。

经方能治今病,近年来国内外临床报道较多,疗效亦很好,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惜近年来却有一些人,片面理解张元素“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之说,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迁、人民生活需求的不同,疾病的发生也与汉时有异,因而汉时的经方,已不适用于今人。这种认识,表面上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要深入研究经方的组合及其配伍严谨的原理,并将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便看出这种认识是站不住脚的。

例如,汗法的麻黄汤与桂枝汤,下法的大、小承气辈,和法的小柴胡汤,清法的白虎汤,温法的四逆汤,补法的炙甘草汤,消法的抵当汤,吐法的瓜蒂散,咳喘寒饮用的小青龙汤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胸痹心痛用的瓜蒌薤白白酒汤,妇人诸疾痛用的当归芍药散等,都是当前医家在临床所常用的方剂,疗效亦卓著。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既用时方,也用经方。现介绍笔者临床应用经方的一些案例。

一、经行感冒

感冒的治法,实则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之分,虚则有滋阴发汗、扶阳发汗之别。妇女在月经即将来潮或经行一、二天时,外感风寒、头晕头痛、乍寒乍热、鼻塞流涕、肢节酸疼、脉象浮缓、舌苔薄白者,若证属外感风寒,常用桂枝汤加当归、川芎治之。关注微信公众号杏林医界名方看更多名方秘方。方中,桂枝汤辛甘和阴、调和营卫、解肌发汗;妇女以血为主,经者血也,在经行之中外感风邪,故除以辛温之品驱寒外出之外,特加当归以补血活血,以川芎入冲脉血海,通行上下,促进血脉畅通,则可扶助正气、驱邪外出。

病例:农某,女,38岁。经行周期基本正常,但量少色淡,每在经前一、二天或经行之中,头晕头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色白质稀,舌苔薄白,舌质淡,脉象虚缓。此属经行体虚、卫阳不足、邪得乘虚入,治宜调和营卫、燮理阴阳、驱邪外出。

药用:桂枝6克,白芍6克,川芎6克,当归10克,远志5克,炙甘草6克,大枣10克,生姜6克。

嘱每次月经前连服3剂。连续服药3个月,以巩固疗效。

二、肥人眩晕

眩晕一症,有风、火、痰、虚之别。肥人眩晕,多是又痰又虚,治之既要温化痰湿,又要扶助正气。如头晕头重、视物如屋之将倒、胸脘痞闷、泛恶欲呕、舌苔白厚而腻、脉象濡滑、体形肥胖者,应本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用真武汤配苓桂术甘汤治之,以温肾健脾而逐水湿,痰湿之邪一除,其眩晕之症自退。

病例:朱某,女,48岁。体形肥胖,经常头晕目眩,泛恶欲呕,剧时站行不稳,下肢微肿,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苔白厚而腻,脉象弦细。此属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以温化之法论治。

药用:制附子6克(先煎),桂枝6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

每日清水煎服1剂。连服6剂,病情缓解,下肢不肿,眩晕减轻。

三、寒凝经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