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该如何获取和维护友谊

小时候交朋友特别容易,有时候踢一场球就能交几个好友,而且是亲密无间的那种朋友。可长大以后反而不容易交到知心的朋友,总感觉人情复杂,感叹人心难测。

有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同班的大学生互相打分,“0”代表不认识,“3”以上是朋友,“5”分是最好的朋友,同时也要写下对方可能给自己打的分。实验结果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几乎所有参加测试的人,都认为自己给了3分的“朋友”,也会给自己3分,但遗憾的是只有一半人收到了对方的3分。这就意味着,在你认为是朋友的人中,有一半人其实并没拿你当朋友。

这叫什么事啊,想想都扎心。那么对成年人来说,怎样才算是朋友?又如何建立乃至维持一段友情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成年人获得友情的主要途径,是大量的非主动接触。比如那些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人,同学、同事、左邻右舍等等,常见面,但并非主动接触。心理学中有个“多看效应”,是说我们不认识的人,只要能经常能看见,就会印象深刻,如果开始对这个人无感或略有好感,那么我们见得越多就越有好感。如果开始就讨厌他,那就会越看越烦。所以,这种非主动接触的人,通过“多看效应”的作用,就可能会成为一段友情的开端。

接下来就是把熟人变成朋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暴露,我们会逐步加深与熟人的信息交换深度。比如分享一些个人观点,透露一些比较私人的信息。当然,这个过程宜稳不宜快,过快会给对方造成压力,很可能会意外的终结一段刚刚萌芽的友谊。至于这个度的把握,心理学家给的建议是,如果你在分享自己的观念过透露个人信息时,发现对方很紧张,或者不知道怎么接话,那很可能是你用力过猛了。

再下一步就是维护已有的友谊了。社会学家提出,在这个阶段中已经不需要频繁互动了,像能不能帮忙、会不会借钱这些事对于发展友谊很有用,但对于维护友谊却没多大用处。心理学家发现,这时候给予和索取亲密感,变成了维护友谊的关键。也就是在面对对方的分享或自我暴露时,能做出恰当回应,而又不逾矩的人,就是亲密感维持得最好的人,他们会拥有更多更稳定的友谊。

最后,要成为挚友,就要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我们要明白,任何人都会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些事对这个群体中的人非常重要,支持和认同是必须的。像宗教信仰、有特殊经历的群体等等,这些都算社会认同。有研究者通过实验印证了这种观点,他们通过设置各种变量,去测试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发现要想成为最亲密的朋友,社会认同是唯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总结,大量的非主动接触,循序渐进的自我暴露,懂得给予或索取亲密感,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这就是成年人获取和维持友谊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