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病情演变、现有症状、诊疗经过和其他有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而作出临床诊断的一种方法,是临床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诊断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得到疾病的本质信息,通过什么方法呢?那就是通过患者的主观感觉。问诊也是四诊中最重要的一个。

为什么要强调问诊。病人来就诊,主要是因为感觉到有痛苦,这种痛苦只有病人自己才知道,所以问诊就是能够了解病人的痛苦。明朝有一个医学家叫李潆,他在《身经通考》这部书里面讲,“种种问话,实为活人之快捷方法”。各种各样的问话,作为问诊的方法,实际上是救人一种最简捷的方法。问诊对于探究疾病根源的重要性无可替代,它是最真、最多、最早的信息。

中医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问诊的运用。明朝的名医张景岳总结了前人的问诊经验,把问诊的内容归纳成了“十问歌”,后人又在这个“十问歌”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补充,成为中医问诊的一个参考模式。

中医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十问歌”言简意赅,几乎包括了问诊的所有内容,我们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根据疾病的特点,进行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询问。把握住“抓准主诉问深全”的原则,一个是要“问得详细”,第二个是“有主次”。

“一、问寒热”

一问寒热。什么叫做问寒热?就是询问病人有没有怕冷和发热的感觉,我们要注意一下,我们强调的重点是病人自己有没有怕冷或者是发热的感觉,而不是以体温作为唯一的标准。

为什么会出现病人会出现怕冷和发烧的感觉,它产生的机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病邪的性质,第二个是反映机体的阴阳盛衰。我们人体内部阴阳多少,从寒和热这个症状上可以反映出来,人体机体阴阳内部的阴阳到底多少?没有办法用个秤去秤,没办法去测量。内部阴多了还是阳多了,看不到。但是从寒和热上面可以看得出来,能够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所以张景岳讲,“阴阳不可见,寒热见之”。

人体在疾病下的寒热感觉一般可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以及寒热往来四种情况。

1、恶寒发热

人体有怕冷的感觉,即使是多穿衣服,多盖被子、烤火取暖或是提高居室温度仍无法缓解机体的寒冷感,这种怕冷的感觉,中医称为“恶寒”。恶寒的感觉常和发热一起出现。恶寒发热,既怕冷又发烧,这是一个具有表证的特征性的表现。

怕冷和发热这个看似极端的情况却同时存在,原因在于正气和邪气相争,卫气失宣的结果。寒邪入侵后,身体为了排出寒邪,升高体温来将寒邪驱逐出去。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舌苔是全白的,可能伴随的有流鼻涕,打喷嚏,想喝热水,脚凉等情况,受寒发烧的高烧几率更高。比较严重的受寒发烧会怕冷,打哆嗦。

恶寒发热的出现,事实上也提示我们,这个时候人体的正气还比较旺盛,邪气在人体的表层就遭到了体内正气的顽强抵抗,所以中医把有恶寒发热症状的疾病称为“表证”。根据“表证”表现出来的恶寒和发热的轻重程度不同,中医又把恶寒轻、发热重的疾病称为表热证,把恶寒重、发热轻的疾病称为表寒证。

2、但寒不热

“但”在古文中是只有、只是的意思,但寒不热,也就是指患者只有寒冷而没有发热的感觉。例如,关节痛的人怕冷,手指、关节冷痛,从中医来讲寒主痛,所以冷痛就是实寒证。又比如夏天很热的时候空调开很大,又喝冷饮,吃冰镇西瓜,吃完后肚子突然剧痛,拉肚子,这也属于但寒不热的情况。这种怕冷不是表证,是寒邪在里,直中胃肠,是一种里寒证。

有的人长期觉得怕冷,比平常的人更觉得怕冷,衣服穿得比别人多,经常抱着热水袋,喜欢夏天不喜欢冬天。一般老人比较多见。这叫畏寒,一般是阳虚引起的。阳虚是一种虚寒证,这时候我们一般用补阳的方法治疗。

实寒证的疼痛是气血受寒后凝滞而引起,所以往往疼痛剧烈而且拒按;而虚寒证的冷痛是体内阳气的温煦作用衰退而引起,所以往往以隐隐作痛、喜揉喜按为特点。这就是实寒证和虚寒证的疼痛性质的区别。

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正好和但寒不热相反,是指患者只有发热而没有怕冷的感觉。根据发热的程度以及发热的症状,主要有壮热、微热和潮热三种类型。

壮热。壮热也就是高热的意思,高烧不退。壮热属于里实热证,阳气很亢盛,抵抗力很强。也就是中医说的“邪热鸱[chī]张”,什么叫做鸱?鸱张什么意思?鸱就是鹞 [yào],(像)鹰的这种鸟张开翅膀的意思。形容这种热势很厉害,

微热。微热是发热不高,自己稍微有点感到发热,体温一般也是不高的,不会超过三十八度,甚至是只有自己感觉发热,微热的原因很多,要根据它的兼症,不同的表现来进行辨证。

比如长期发热,劳累则甚,属于气虚发热,类似西医讲的这种白细胞减少的病人,他经常有这种情况。温度稍微有点高,稍微一活动就感到发热,这属于气虚的表现;低热而脸色很白,这属于血虚的表现;如果是午后发热,五心烦热,骨蒸发热,就是自己感到骨头里面发烧,里面热,像坐在蒸笼上一样的,体温又并不怎么高,兼有一些阴虚的表现属于阴虚发热。如果因情志不舒,或者受情志影响引起来的,比如心情一紧张的时候就发热,属于气郁发热。

还有一种情况也可以引起低热,那就是津伤发热。这种情况常见于热病后期,邪热损伤体内津液,或是大汗、大吐、大泻引起体内津液大量丢失所致。这种津伤发热由体内津液损伤引起,所以往往伴有口干舌燥、肌肤干燥等组织缺乏润泽的症状。

潮热。什么叫潮热?是讲的按时发热,或者按时发热就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按时发热,发热是有一定的时间规律的。除了上面讲的阴虚潮热之外,常见的潮热还有阳明潮热和湿温潮热。阳明潮热是邪热郁积在肠道而引起的发热,因为大肠在经络学说中属阳明经,所以称为阳明潮热。这种潮热常出现在下午3~5点,中医认为这个时候体内阳气刚好运行到阳明经,阳气和邪热相并,导致发热或热度增高,而且由于邪热在大肠,所以常常导致大便干结、腹胀便秘,因此也被称为“阳明腑实证”。湿温潮热,这是由于湿与热两种邪气共同侵犯人体而造成的一种发热,这种潮热常出现在午后,其特点是肌肤初摸上去不觉得热,但持续接触一段时间后,会感到越来越烫手,这种热象,在中医上称为“身热不扬”,但由于湿邪的黏滞作用,热量在体内的散发产生了滞后效应,所以常常到午后才为人体所感觉到。

4、寒热往来

所谓寒热往来,是恶寒发热交替发作,界线分明。怕冷的时候就不发烧,发烧的时候就不怕冷,界线非常明显。

一天内多次发热,没有规律性的症状。通常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少阳病”这个概念出自于汉朝张仲景的《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邪气侵犯人体,如果人体正气旺盛,往往在肌表(也就是太阳这个层次)就会和邪气发生争斗,从而出现恶寒发热的症状。如果正气亏损,在太阳这个层次不能有效地抗击邪气,那么邪气就会侵犯到少阳,邪气侵入后,正气不能外出到太阳,肌肤就不能得到阳气的温煦,所以出现恶寒。但此时人体的正气还没有衰弱到无法抵御外邪的程度,正气会通过逐渐积蓄力量这种方式来抵抗邪气的入侵。等正气积蓄到一定程度,能和邪气互相抗衡时,两者之间又会发生争斗,这时就会出现发热,因为正、邪双方都无法击败对方,所以就导致了少阳病的寒热往来的发生。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寒热往来的另一种类型,指人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每天或者两三天发作一次,发作有规律的症状,通常见于疟疾。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疟原虫在体内繁殖,破坏人体红细胞,产生寒热往来的症状,往往发作时先是寒战,盖几床被子都无法缓解,然后接着发热,常热到恨不得泡在冰水里。这种寒热发作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天发一次的,也有两三天发作一次的。常常还伴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症状。

“二、问汗”

什么是汗?在《素问·阴阳别论》就强调“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是讲的阳气,“加于”是讲的蒸化,“阴”是讲的津液,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这就叫做汗。所以,汗,它是津液的一种转化物质,阳气是出汗的动力和关卡,阴液是物质基础。通过问汗我们可以判断体内阳气和阴液的盛衰情况。

下面来看两种异常的出汗情况——自汗和盗汗。自汗,就是患者时时汗出,不能自止,活动或劳累之后出汗更多,常常湿透衣衫,这种出汗异常就称为“自汗”。自汗是阳虚的表现,相当于我们讲的一个阳虚以后卫表不固。

盗汗,病人睡时汗出,醒后汗止,就好像盗贼等你睡着后入室盗窃一般,所以称为盗汗。为阴虚的特征。

为什么出汗?阴虚睡着了就出汗。这是由于阴虚阳亢,病人本来是阴液不足,阳气就偏亢,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睡觉的时候,我们的阳气都跑到里面去了。阳入里,跑到里面睡觉去了,卫表玄府就空虚了,所以内热就增加了,一个是本身阴虚内热,里面的阳气多,第二个卫气往里面跑了,里面有两个阳了吧?一个是卫阳,一个是内热,这两个在一起,就蒸化着津液,汗就偷偷摸摸地跑出来了。醒过来以后,卫阳由里出于表,内热得到减轻,卫表得到了固密,所以汗就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