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在半夜突然哭起来,已经连续很多天了,以前我还会去哄她,现在干脆采取放任措施,她哭累了就不会哭了。”“宝宝三岁多了,很怕生,每天早上上班都揪着我的衣服不让我走,哭着嚷着不去上幼儿园,我都在想要不干脆辞职做全职妈妈好了!”“医生,您帮我看看我家孩子吧,我总觉得他不对劲儿,太固执了,也不听话,是不是得了什么病?”“你儿子肯定是有多动症!你看他一会儿都坐不住,还经常动不动发脾气!”“这小子就像中了游戏的毒似的,眼睛黏在电脑上了,我都恨不得把电脑砸了!”
尽管孩子们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父母们的职业、居住环境、行为特征、性格特点也都不一样,但是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家长们还是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在对待孩子的情绪上,要么不闻不问,要么过分抑制,或者干脆放任不管。但是这些方法都不能很好地帮助父母们解决令人崩溃的现实问题。每当我们看到孩子无缘无故发脾气、或者躲在角落偷偷哭泣的时候,就需要思考,是不是有对孩子做过正确的情绪管理训练。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博士曾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针对3000个家庭进行研究和调查,又针对儿童进行了十年的跟踪研究,从中摸索和总结出全新的育儿方法。在他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父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情绪抹杀型”和“情绪管理训练型”。情绪抹杀型的父母通常很难察觉自己与孩子内心微妙的情绪变化。在他们的眼中,孩子拥有负面情绪是“不可以的”、是需要被“制止”的。比如,孩子在家莫名其妙的发脾气、破坏玩具,虽然不知道孩子经历了什么导致这样的情绪状态,但他们依然会惩罚孩子。这样的父母往往有一种倾向性的思维模式:认为在生活中就应该强调积极正面的东西,包括情绪。这就导致孩子对自己正常的情绪表现产生困惑:“我是不是不应该愤怒?”“伤心是不对的。”长此以往,被压抑的情绪无法得到正确的处理,会让孩子形成特殊的防御机制,因此变得讨好他人、封闭自己或是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反之,情绪管理训练型的父母会采用完全不同的养育方式。他们通常不会给孩子灌输过多“应该”或者“不应该”的规则,而是在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退居二线”,如果事态即将演变到无法控制的情况,他们才会适当介入,鼓励孩子,并提出一些建议让孩子作为参考。这种教育模式并非由外向内的控制,而是让孩子由内向外地,自我引领式的主动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能够通过自己实在的体验,感受真实的情绪,也就更容易体会到实际的喜悦和成就感。这种类型的父母会更容易察觉到自己和孩子情绪的微妙变化,而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接纳和认同时,也比较容易接受他人的情绪。这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圆满的人际关系,在学习、自信心、健康、集中力等其他领域,也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约翰·戈特曼根据自己的研究,总结了一套能够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方法,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受到潜意识和过去经验的影响,会对认识世界的方式形成自我的一套模式。这就导致人们通常只会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对不希望看到的事物就会习惯性忽略。不想看到孩子的负面情绪,也就很难有意识地去探究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因此,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化,家长可以多付出一些努力去观察和解读。可以准备一个小本本,作为孩子的情绪观察手册。他在什么时候感到了难过?在什么时候感到了愤怒?让他产生这些情绪的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当习惯性有意识关注之后,对孩子情绪的变化会更加敏感。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实验,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所做,叫做“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狗看到食物会流口水,每当把食物放到狗的面前时摇铃铛,长此以往,狗在听见铃声的时候也会流口水。如果在孩子情绪波动发生的瞬间进行训练,尤其是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时,就能够起到更有效的训练效果。要知道,孩子能够毫不掩饰地表露情绪,说明他希望能引起大人足够的注意,需要大人帮忙。这个时候介入,并进行训练,孩子会更容易养成好的习惯。
介入的时候,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情绪,需要通过语言的引导帮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用“是什么”或“怎么了”来代替“为什么?”。比如,孩子突然把自己的玩具摔坏,与其呵斥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不如问一问“怎么了?是什么样的是让你不开心了呢?”因为问“为什么”会中断孩子的情绪共享,言语交谈会走向“指责”,如果用“是什么?”、“你感觉怎么样?”这样的话语来关心孩子,孩子会明白父母是真的在尝试理解自己,会更加信任父母,信任自己的情绪,也更容易敞开心扉。
要帮助孩子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首先要做到认同孩子的情绪。而认同情绪最基本的两点就是倾听和包容,语言的力量不容小觑。倾听型的对话主要是:“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你是因为XXX才这样”。包容型的对话需要家长拥有更多的同理心:“你一定很难过吧?”“如果是我,我也会很生气。”这种对话方式,就会让孩子更愿意去表达他真正的情绪。孩子在成年以后表达和应对情绪的方式都是小时候学会的,要么是耳濡目染学会了父母应对情绪的方式,要么是父母对待孩子情绪的方式让他们摸索出了新的应对方法。
我们要知道,无论何时解决问题的主体都是孩子,父母虽然可以进行引导,但最终对自己的情绪负责的都是孩子自己。因此,要帮助孩子独立解决情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孩子是因为在手工课上做的东西不如同龄的小伙伴所以才对自己感到愤怒,又通过破坏性的行为抒发情绪,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孩子产生这种愤怒情绪的原因,并且针对孩子积极向上,想要做的更好的态度表示肯定。但是,愤怒情绪的发泄并非需要通过砸东西、破坏玩具的方式来抒发,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孩子需要明确界限,并且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孩子愤怒情绪的背后,实际上目标在于想要要作出更好的手工。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通过在家勤奋的练习,提高自己的手工技能;或者额外参加培训班,钻研相关技能。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并且在下一次感到愤怒的时候,不能够通过破坏的方式抒发情绪,可以提出跑步、击打枕头、或者购买相应的减压玩具来解决,这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进行选择。由此一来,孩子慢慢就能学会正确地与家长分享情绪、抒发情绪,这就够促使他们发挥自我的才能、自身可塑性、创造力以及潜能,也能够帮助他阿门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决定,受益终生。很多家长喜欢做孩子的“综合经纪人”,孩子吃什么、玩什么、学什么、做什么统统都要掌握,如果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他们会感到十分不安。其实,家长最好的状态,是做孩子的“咨询师”,尊重孩子、充分理解孩子的苦恼,只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提供有利的忠告和建议。说的是你希望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把对方当成你期待的那个人那样来对待,那么对方就真的会成为你所期待的样子。对孩子多一点信任,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成长,让他自由体会所经历的喜怒哀乐,这都将成为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简介:珂文。90后心理咨询师,多平台写手,终生学习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