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清 明
尘世一朵莲微刊第246期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弘扬孝道、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容我先录下关于清明的古语:“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这条古语,犹如一缕清风,吹散了少时读杜牧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留下的阴霾。之前,内心对清明是惧怕的,沉重的,因为和鬼,和死,和祭奠,这些字眼紧紧连在一起。
年深月久,听闻历经世事多了,才知道清明首先是四季中一段时日,这段时日,天地之间,清朗明快,万物沐浴阳光,尽显清新和活力。
只是清明这段时日,始于日历标注清明的这一天。而这一天,大多数会出现雾霭,或者细雨。
记得有一年,我还在学校住校读书。早晨遇见相熟的一个邻居姐姐,带着孩子,扛着铁锹。我问她这是做什么,她说清明了,去给母亲上坟。和她说话的时候,还是天蓝,风和,日丽。待中午放学时,却是纷扬的雨雪,铺天盖地。那时,我就想,这清明,天地都悲戚啊。杜牧的清明诗,确实是有出处的。
如今,再次吟读杜牧的这一阙清辞,无论窗外天气如何,心里会降临一场雨,这雨,总会淋湿我的思绪。因为,自公公离去,外婆离去,母亲离去,清明,就和我有了关联了。
只是没有了少时的那种惧怕和沉重,反而有了一种温暖。我觉得,这一天,我可以通过祭奠的方式,和他们相遇,和他们交流。
点燃一柱香,燃化一张纸钱。那缭绕的烟岚,那腾起的火焰,离去的亲人们可以看见,可以感知到,我喃喃的心语,离去的亲人们也可以听见。说来也很奇怪,最初几年,这样做的时候,我会泪流满面。后来,我这么做的时候,内心少了悲戚,多了庄严,少了纷乱,多了从容。我告诉离去的亲人们,我们都会把惦念,感怀,作为滋养灵魂的养料,好好地生活。清明时节,杂花生树,草长莺飞。选择这个时候,扫墓祭祖。祖辈沿袭下来的这个习俗,莫不是颇有深意的告知:不忘感恩,珍惜当下?
在网上翻阅关于清明的一些国画。有五代的《荡秋千》,有陈枚的《月曼清游图》,有王振鹏的《驭马踏青图》,有《宋太祖蹴鞠图》等。荡秋千,放风筝,野外踏青,走马射箭,插柳,斗草,赏花,吃青团,甚至有女子参与的踢足球......这些清明习俗,也能看出一些端倪。生到死,死到生,生死轮回。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蕴藏着眷恋生命珍爱生活的光芒。
那日,去撒有母亲骨灰的山上祭奠。我低头细寻,试图能看见一粒白色的颗粒,无果。母亲已经化为一株株青青小草,长在她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山野里了。给随行的孩子,讲他们外婆的故事,讲这个山沟沟里发生的一切,他们的眼里闪烁着别样的光。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小外甥女,就因为吟读这首诗歌,喜欢上了风筝。天天惦念着,盼望着春天的到来,盼望着出去踏青,放风筝。清明漫步在这草儿初萌的山野,孩子们放起了风筝。猎猎山风,高飞的风筝,纯净的天空,草地上仰着头移动脚步的孩子,多么美的春日画卷啊。我则遥望着远处的雪山,心生感叹,在新疆,就是这天山的雪,滋养了我们。若没有这雪,这就是干涸的,枯黄的,荒芜的。我缓缓坐下来,面对雪山,双手合十,低眉默默朝拜。
怀念在清明。喜欢在清明。感恩在清明。思想在清明。清明的雨水,洗去了心里飞着的尘埃,天地清明,眼睛清明,心儿清明,真好。
已经写下的关于节气的文字都在这里(点击即可阅读)
王莉,笔名:冰莲花。女,新疆石河子人。新疆兵团作家协会会员,石河子作家协会会员,《读者》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