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文明三千年
人类遮掩口鼻的历史极为久远,最早要追溯到各种宗教祭祀所使用的面具。3月20日,在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的“祭祀坑”内,考古人员发掘出黄金面具、青铜人像等500余件重要文物,再次惊羡天下。早前,三星堆遗址就出土过令人叹为观止的青铜面具。
早期人类在祭祀活动时使用面具遮蔽面部,是因为他们深信此举可以让神灵降临在自己身上,从而获得眷顾,祛除外在的不洁和灾难。这些在古老文明中发掘的面具和今天的口罩有本质差别,最显著的差异在于遮蔽性不好,没有医学上的用途,更多是象征性的文化内涵。
那么,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口罩和古代面具之间有何关联?人类历史上曾经发明使用过哪些不同样式的口罩?回溯漫长的人类文明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口罩的演变进化,折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1
从象征符号到抵抗死亡
从西方“蒙面之恶”到东方掩面习俗
1918年,美国旧金山成为首个强制要求市民佩戴口罩的大城市。当时最轰动的照片当属“好莱坞的杀菌之吻”,照片中,一男一女两位演员戴着口罩深情接吻。
上海成为全球首个将口罩写入地方法规的城市。自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规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进入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要求佩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
“新冠肺炎疫情让小小口罩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口罩文化史》的两位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周凯和高福进观察到,口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成为折射不同民族文化和文化心理的一面镜子。
戴口罩的人们走在英国伦敦街头
周凯认为,在东西方社会,人们对于佩戴口罩的理解、认知和心理反应存在客观真实的差异。无论“鸟嘴面罩”或是“隔离”,在西方文化史中都与恐怖、死亡的意象密切相关。在欧美国家,公众对任何形式的掩面者和蒙面人都较为反感。自20世纪中期开始,欧美各国先后制定了多部法案,严禁所有民众(无论何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在公共场合特别是示威游行时蒙面(政府准许的节日聚会或娱乐节目除外),违反者将要面临监禁与罚款的法律制裁。
西方社会学家认为,人一旦通过蒙面而隐藏身份,“蒙面之恶”将会被释放出来。随着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抬头,反对公共场合蒙面或掩面已是欧美各国的共识。
相比之下,许多国家对掩面或蒙面的看法截然不同。部分阿拉伯国家有明确要求,女性出门必须从头到脚严严实实包裹起来,主要服饰为长袍、头巾加面罩,只露出眼睛,以保护其荣誉和尊严。
在日本文化中也有覆面的传统。日本神前式婚礼,女性要穿着一身白色和服,面部需要用白色布遮挡。日本传统文化中女性不被允许直接面对神灵。
在亚洲一些民族与宗教的传统婚礼上,女性都会佩戴遮挡面部的绢丝物品,因为新娘的面容被他人看到是非常失礼的行为。“西方人对戴口罩的行为感到不安,而东方人则从戴口罩中找到安慰。东西方民众对口罩的文化心理区别甚大。”周凯说。
从历史穿越到当下,从东方到西方,“戴不戴口罩”不仅是一种建立于个体主观认识之上的态度,其背后蕴含更深层的文化历史心理沉积。正因如此,口罩在此次疫情中成为检验和区分民族、国家、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诸多方面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