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三大文臣的归属,从封赏中可窥探一二
韩信被刘邦降级为淮阴侯之后,刘邦的高级大臣中武将几乎已经分封完毕,剩下的便是几个文臣了。在乱世当中,武将总是冲锋在前,防守在后,用命相搏,他们的功劳相对容易计算,封赏时也相对迫切一些。
在刘邦的高级文臣当中,最重要的有三个,一个是相国萧何,作为大汉稳定运转的保证而存在;还有两个是张良和陈平,以谋士的身份为刘邦出谋划策,张良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陈平善于出奇谋诡计,两人一正一辅,为刘邦夺取天下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三人当中,刘邦封萧何为酂侯,封邑比其他列侯多了两千户,一方面是因为萧何有稳定后方、保障后勤和输送兵员的功劳,另一方面是为了报答当初萧何多送二百钱给他做路费的。刘邦当亭长的时候,有一回受命带劳役前往咸阳,当时的路费是向十里八乡的人借的,而萧何多借了两百钱给他。
不过,刘邦的那些武将们并不明白,反而因为萧何多获两千户封邑而心中不满。他们对刘邦说:“臣等披坚执锐在战场上厮杀,多的人参加了一百多战,少的也有数十战。而萧何却不曾有汗马之功,只是舞文弄墨,发表一些议论而已,为什么他的封邑反而比我们的多?”
面对武将们的询问,刘邦很不给面子,他说:“你们都知道打猎吧!打猎,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狗;而发出指令指示狗去追踪猎物的,是人。你们虽然冲锋陷阵,只不过是在捕捉奔逃的野兽,功劳就像狗的一样;至于萧何,他却是发出指示让你们去追踪猎物,功劳就跟人一样。”
刘邦是一国之君,他的决定没有人能够质疑,即便是他最钟爱的大将、最亲近的兄弟也不行。他的这一番比喻虽然难听,但是却说得入情入理。他的武将们再也不敢提出任何异议,否则就是自取其辱,甚至是招来刘邦的不满。
至于萧何,他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刘邦的封赏,因为他知道,这是他应得的。该是自己的,他不会虚伪地推辞;不是自己的,他丝毫不会染指。这就是萧何,一个理性到极点的人。然而,他虽然能够理性地处理各种事务,却不能感性地去感受人心的变化。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他一样,理性地去考虑所有的事情。伴君如伴虎,他接受丰厚的赏赐虽然没有错,但是却没有想过明哲保身。
自从卢绾叛变之后,刘邦对身边的人都不太信任了。萧何虽然没有被封为王,但是他却是一国之相,是大汉王朝统治的中枢之所在,位高权重。当刘邦去讨伐英布的时候,数次派人前来询问萧何在做些什么。等他讨伐英布回来,因听信谗言,将萧何下狱。为汉室江山辛勤操劳的萧何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兢兢业业换来的却是深陷囹圄的下场。刘邦死后第二年,萧何郁郁而终。
张良作为刘邦的第一谋士,在受封之前甚至连一个具体的官位都没有。刘邦原本想封给他三万户,作为他出谋划策的赏赐。然而,张良却直接拒绝了,他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地相会,这是上天要我来辅佐陛下。陛下用我的计谋,有幸能够成功。臣只愿有留地的封地就够了,不敢要三万户。”
张良对功名利禄看得比较淡。当初参与秦末的战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灭秦复国。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恢复的韩国愿望也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此后,他便专心致志为刘邦服务,协助刘邦一统天下。如今天下已定,对他而言,也就够了。封地再多那又如何,人死之后也不过一抔黄土罢了。
面对张良的拒绝,刘邦似乎没有答应,《史记》上,张良对刘邦说“封邑万户,位居列侯”,也许还是封了三万户,也许刘邦退了一步,封了一万户。
张良的坚持并没有改变刘邦的想法,而这对张良来说是极具潜在危险的。随着各个诸侯王被杀,张良的担心越来越多,于是他对刘邦说:“他能为刘邦效力,协助刘邦一统天下,又被封侯,这已经是一个平民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了。现在整个尘世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他再去追求了,他打算追随赤松子仙人的足迹,去云游天下。”
司马光觉得,按照张良的聪明才智,又怎么会不知道仙人都是些虚妄缥缈的存在,可他却说要去追寻赤松子的足迹。可见,张良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摒弃功名利禄,明哲保身而已。只是,无数人都在追求的功名利禄,而张良却能急流勇退,主动放弃,他的魄力让司马光都赞叹不已。
虽然张良并没真的去云游天下,但是,他却开始了漫漫的苦修生涯,刘邦去世后七年,张良才离开人世。
陈平是刘邦的第二谋士,擅长奇谋轨迹,深得刘邦信任。封爵的时候,刘邦打算封陈平为户牗侯,陈平也推辞了。
陈平说:“这一切都不是臣的功劳。”
刘邦疑惑了:“我用先生的计谋战胜敌人,这怎么不是先生的功劳?”
陈平说:“如果不是魏无知,我又怎么有机会为皇上效力?”
陈平也害怕功劳太高、封赏太多会招来刘邦的猜忌,于是便果断地把魏无知拉了进来,把自己的功劳分一半给魏无知,一方面是为了稀释自己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答魏无知的引荐之恩。
陈平的回答让刘邦非常满意,功高而不忘本,于是刘邦不但封赏了陈平,还顺带赏赐了魏无知。而陈平凭借着他的高情商,在刘邦、吕后的手底下周旋,在吕后病逝后,他和周勃一起诛灭吕氏,迎代王为皇帝,维护了大汉王朝的正统。汉文帝即位后的第二年,陈平逝世。
纵观大汉王朝的那些开国功臣,封赏最高的那一群人最后善终的也没几个。相比较那些武将而言,刘邦的这三大文臣已经算是善终的了。只不过,他们三个人的位置不同,性格不同,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最终导致的结果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史记·高祖本纪》2、《史记·萧相国世家》3、《史记·留侯世家》2、《史记·陈丞相世家》4、《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