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肉松和胡家麻将(下)
四
胡适,1891年12月,出生在江苏松江(今上海浦东)。
胡适的父亲名叫胡传,秀才出身,因几次应试未能中举,就进入上海龙门书院,师从著名学者刘熙载,学辞章义理和程朱理学。后来进入政界,曾在广东、河南、江苏、台湾等处充任幕僚或地方官佐,最显赫时,官至台东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1893年,胡适随母亲冯顺弟前往台湾,和父亲团聚。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母亲带着胡适回到了老家——安徽徽州绩溪。同年,父亲病逝于厦门。
说到安徽,我脑海里飘过众多从安徽走出来的清末以来的名人。如“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的对联,说的就是安徽人李鸿章和江苏人翁同龢。如“红顶商人”胡雪岩,和胡适是本家,都是安徽绩溪人。如新文化运动发起者陈独秀,安徽安庆人,后来介绍老乡胡适到北京大学任教。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徽州婺源人,主持修建了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如教育家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就连著名的文房四宝,除了浙江湖州产的湖笔外,其他三件都在安徽——安徽宣州产的徽墨、宣纸以及安徽歙县产的歙砚。
年幼的胡适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绩溪完成了他的启蒙教育。虽是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但母亲不但不宠溺胡适,还对他要求甚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在胡适的眼中,母亲是慈母,也是严父,含辛茹苦培养其成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或许正是这样的心情,为胡适后来的包办婚姻,埋下了伏笔。
1904年,在母亲的一手安排下,13岁的胡适与14岁的江冬秀订婚。江冬秀是安徽旌德县江村人,其舅母是胡适的姑姑,两家其实是亲上加亲。裹了小脚、不甚识字的江冬秀,当然吸引不了胡适。然而,出于对母亲的敬重,胡适“甘心为爱我者屈”,默认了这门婚事。
订婚后不久,胡适到上海读书,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新思想。他开始用笔作武器,抨击封建的包办婚姻,呼吁女性解放,以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但是,母命不可违,他依然没有勇气走出自己的包办婚姻。
1910年,19岁的胡适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先到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获哲学博士,回国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五
从1904年订婚到1917年回国,这漫长的13年里,胡适母亲多次催促他回国完婚,他都借口“儿决不以儿女婚姻之私,而误我学问之大”推托。对未婚妻没有爱情的胡适,在异国他乡却遇见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那是1914年夏天,在美丽的康奈尔大学,胡适认识了康乃尔大学古生物学教授亨利.韦莲司的女儿、青年画家韦莲司小姐。那一年,胡适23岁,韦莲司29岁。
在对的年纪,遇见了对的人。彼此一见钟情的他和她,月下散步,湖边谈心,尺牍传情。韦莲司洒脱独立的个性吸引着胡适,胡适的文质彬彬、学识渊博也吸引着韦莲司。两人谈论艺术,谈论国家大事,感情日益深厚。1915年秋,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后,两人继续保持书信往来。至1917年回国前,两人通信不下百余封。胡适曾在日记中写道:“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
正当两人情投意合时,胡适收到了母亲的来信,说徽州乡间颇有谣传,言他在美国广交女友,尤其与一个名叫韦莲司的女子来往密切。母亲在信中反复叮嘱他“男女交际尤须留心”,怕他辜负了已经来到胡家居住的江冬秀。
一边是与韦莲司的惺惺相惜,一边是与江冬秀的婚约在身。或许,对于信奉实用主义哲学的胡适来说,爱情,只是生命中的一件事,而不是唯一的事。经过一番内心挣扎,事母至孝的胡适,最终不忍伤母亲的心。他给母亲回信说,“久已认江氏之婚约为不可毁,为不必毁,为不当毁”,请母亲放心。
1917年,胡适回国前夕,他鼓起勇气,给韦莲司写信,述说了他曾“企盼他们能举行婚礼”的愿望和不得不遵从母命的难处。胡适的不毁婚约,与其说是为江冬秀,不如说是为他母亲。这就如同鲁迅把母亲为他选择的妻子朱安当做母亲送他的一件礼物收下一样。在爱情与亲情的冲突中,爱情向亲情屈服了。
1917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回到安徽老家,与江冬秀结婚。这对于一向抨击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胡适来说,是滑稽,是讽刺,也是无奈。从此,韦莲司一生未嫁。
六
关于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有观点认为,江冬秀泼辣如虎。胡适1923年曾提出离婚,江冬秀抡起菜刀,声称要先杀掉祖望、思杜两个儿子,再跟胡适拼命。胡适惊惧之下,从此再也不敢离婚。也有观点认为,江冬秀为人豪阔,对胡适的亲朋好友大方周到,这一点和同样肯为朋友慷慨解囊的胡适十分合拍。比如,林语堂1919年至1923年在国外留学时,经济困难,手头拮据。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胡适知道后,私下拿自己的钱资助林语堂上学,但并没告诉林语堂。林语堂回国后才发现,对胡适这种“做好事不留名”的风格深感敬佩。
或许,真实的生活,是什么都有,真实的人,是优点缺点并存。可爱、可恨、可怜……可以同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无论后人对江冬秀作怎样的评价,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她不像廖翠凤懂林语堂那样懂自己的另一半。因此,虽然他们的婚姻维持了一辈子,但这段婚姻的质量,或许是不高的。
胡适对江冬秀是否能懂他,其实从一开始就不抱什么期望。早在婚前,胡适就对韦莲司谈过自己的未婚妻:“她对我的思想全然一无所知,因为她连写封短短问候的信都有困难……我早已放弃让她来做我知识上的伴侣了。这当然不是没有遗憾的。”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代启蒙知识分子,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承传者。他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作品,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他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等诸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他提倡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方法,对学界影响深远。但是,作为妻子的江冬秀,受自身知识所限,很难理解丈夫读书的乐趣、研究学问的意义和对社会的影响。这对胡适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
和廖翠凤善于料理家务、相夫教子不同,江冬秀的最大爱好,是打麻将。江冬秀的打麻将,是出了名的。她的“麻将生涯”,从北京打到上海,从中国打到纽约。只要她在家,家里就有闹哄哄的“围城”。对此,胡适也无可无不可。胡适在台湾任研究院长时,江冬秀经常邀朋友来家打牌,胡适从不干预。不过,身为院长的胡适,为了维护前院长蔡元培规定不准在公房打牌的传统,曾对他的秘书说:“请帮我买所房子给我太太住,因为太太打麻将的朋友多,在公房打牌不方便。”
胡适曾写过一篇题为《麻将》的文章,说中国除有鸦片、八股和小脚三害之外,还有第四害,这就是麻将。“女人们以打麻将为家常,老人们以打麻将为下半生的大事业。我们走遍世界,可曾有哪个长进的民族,文明的国家,肯这样荒时废业的吗?”
胡适是一个获得过三十多个博士头衔的风云人物,但他的婚姻,却依然败给了封建礼教。胡适常挂在口头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是否透露了他对自身婚姻的感叹?
性格决定命运。如果,胡适留学美国时,能勇敢反抗包办婚姻,和韦莲司结为伉俪,那么,他的人生之路、他的治学之路,是否就不一样了呢?可惜,人生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