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摇镗鼓

在老北京的胡同小巷里,经常能看到卖梳头油、雪花膏的小贩。因为卖的是化妆品,主顾都是女性,为了做好买卖,小贩们都穿得比较整齐干净。干这行儿的,有推着小车的、有挑担的、也有挎木箱的,但他们手里都拿着一个长木把的拨浪鼓,上面是一个小铜锣,下面是一个小圆鼓,边走边摇发出“泼浪泼浪”的声音,嘴里还吆喝着:“打梳头油、买雪花膏哎!”“雪花膏、黏刨花哎!”他们手里的这个响器,也就成了这一行的代名词——摇镗鼓儿的。听到这镗鼓和吆喝声,胡同里深居简出的大姑娘、小媳妇就互相招呼着,相继出门出院儿,围着他们买这些常用的化妆品。

小贩卖的梳头油是用桂花浸泡过的橄榄油,所以有股淡淡的花香味儿。梳头油装在一个大瓷罐里,姑娘、媳妇儿出来买,都是自带专用小瓶儿。往瓶儿里灌油可是个技术活,小贩不是用漏斗儿,而是有个专用工具,那是一个竹片儿,削成一头厚一头薄,上宽下窄。有人买时,只见小贩把这个竹片窄的一头,伸到他的大油罐里,然后迅速提起来,把沾满油的竹片分毫不差地插进买主儿的小瓶里,待竹片上的油缓缓流下,一个小瓶儿也灌满了,真是又快又准,滴油不洒,堪称一绝。这种售卖方式现在是看不到了。

记得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早晨起来,总看到外婆坐在梳妆台前,往头上抹像胶水一样的东西,一会儿工夫头发便梳得光光亮亮,一丝不乱。我好奇地过去看,原来外婆在瓷罐里放了一些刨花,刨花是用榆木刨成的卷曲状薄片,在清水中浸泡后水就成了有黏性的刨花水,小贩吆喝的“黏刨花”就是指这种东西。刨花水不但能起固定发型的作用,还可以杀灭病菌,有药用功效,据说京剧旦角如青衣、花旦的鬓角也是用它来粘贴的,这在当时真是既便宜实用又天然无公害的梳妆佳品。

除了梳头油、刨花水,雪花膏也是最常用的化妆品,因其抹在皮肤上,用手均匀一搓会随即消失,好像雪在皮肤上融化了似的,故而得名。生产雪花膏的原料为硬脂酸、水、甘油、香精等。雪花膏外观洁白细腻,无粗颗粒,无刺激性,增白保湿护肤香气怡人,当年可是家庭必备的润肤品。年轻好美的女性每天早晨梳洗完以后,必先用雪花膏涂抹,然后再擦胭脂、凃口红。所以,这种打镗鼓,走街串巷的营销模式,也是很受欢迎的。还有些固定的主顾,要按时给送货,买卖双方建立长期信任合作关系。

除了化妆品,这些小贩还兼卖梳子、篦子、头绳、丝线、肥皂、发网等梳妆用具。发网又称“纂儿网”,旧时年龄大些的妇女,都是把头发盘起来放在头后,叫作”纂儿“,为了稳定”纂儿“的形状,外面要套一个用黑丝线织成的网子,兜住盘好的头发,然后再插上一根簪子。

时代在发展,现在化妆品市场上进口国产相互竞争,花样翻新,目不暇接,高端品牌更是应有尽有。走街串巷,打镗鼓儿卖化妆品的,也早成为历史的记忆了。(何大齐)

(0)

相关推荐

  • 如风往事之——说说上海过去的化妆品

    [九洲芳文] 当时光这辆高速列车驶入到当今社会时,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地加大与深入,现如今各式各样的化妆品和护肤用品,真可谓是琳琅满目数也数不清楚了,各式各样的化妆品和护肤用品的牌子,也同样可以 ...

  • 姐姐们的集体迷物30年的国产怀旧化妆品

    一件物品因为岁月的沉淀而有了情感.温度,在心里成为不可替代的符号,这就是怀旧吧!"百雀羚"香脂."海鸥"洗头膏."蜂花"护发素." ...

  • 馥春缘/郝庆

    文/郝庆 馥春缘 随着"文革"浩劫结束,"不爱红妆爱武装"被重新定义认识,人们逐步从禁锢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尽管多数家庭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对个人妆容还是十分的 ...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

  • 老北京风景:卖冰棍

    北京的夏天就是一个字:热.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能吃上根冰棍,那真是孩子们最惬意的事儿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冰棍儿只能从街头推车的小贩处买.这种推车卖冰棍的以老人和小孩儿居多,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