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理:小学数学课堂中多元途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思考----推荐人:胡阳新
发《中国教师》21年4月刊
小学数学课堂中多元途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思考----推荐人:胡阳新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中心小学 杨理 邮编:445033
摘 要:传统数学课堂上,教师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目的,教师以口头讲授为主,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机械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被动学习为主,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久而久之,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而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应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改革 动手操作 能力培养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获取的绝大多数的数学知识都是在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小学数学中“图形”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图形、模型、学具进行演示,有意识的设置让学生动手的情况,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将抽象的空间与几何图形具体化、形象化,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使人人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敢于设置疑问,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学习观点。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能使他们充分调动自己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由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时动动手,开展拼拼图、剪剪图、摆摆棒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的奇妙,渐渐形成在实践中不断求知的良好学习意识。
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求积公式,形成空间概念,都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二、选择不同的方法,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认识图形的课程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做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模型,然后分析出这些图形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个图形的稳定性好。如果平行四边形的两边分别和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分析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周长是否一样,为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轻轻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可以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制作一个长方形,学生通过拉这个模型,这个长方形就可以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得出,上述两个图形中,长方形面积大,但两个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
在学习测量长度、重量单位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米尺、天平或公平秤等测量工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生活中事物的大小重量,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单位名称及概念。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分别测量讲桌、课桌、凳子等的长度;让学生用天平去测量铅笔盒、橡皮等小物体的重量。“动”是学生的天性,每个学生都充满了“动”的欲望。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指导方法:如操作演示法、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多媒体模拟指导操作等。把握恰当的指导时机。处理好独立操作与指导的关系,会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动手操作还能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图形”的教学具抽象性,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呢?在教学中,我体会到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通过围一围加深学生的印象。再通过折一折、搭一搭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特点,并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操作、练习的同时由感性向理性迈进一大步。
学生的“空间”和“图形”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动手操作活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才有所提高,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引导学生教材图形深度解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小学生的图形教学中,几何知识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这部分的学习要求小学生对几何图形足够的熟悉,甚至熟悉到对高年级的空间概念都要了然于胸。所以教师就需将几何图形肢解开来,从不同角度将各个部分向学生们展示出来,以此加深学生们对图形的认识。
例如,以学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课教学为例。由于其是数学几何中贯穿始终的两个重要图形。教师在这两个图形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小方法来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自主裁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卡纸的作业,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和讨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各自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此时,教师在黑板上简单演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据此自己进行简单的实际运用计算,然后再以三角形面积计算通过组合的方法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引导学生下结论即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相等的三角形组成的,其面积同样遵从这个关系。这就可以有效的让学生把不同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五、数学课上常用实物教学,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低年龄学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学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因而教师可以选择将剪纸、拼图等活动纳入教学,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环节中的一环。
例如,在五年级数学第五册中,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简单几何图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白纸,让其在课堂上折图练习,学生不久后便会折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较复杂的图形折在纸上,增加练习难度,引导他们认真思考并传授数学知识,提示他们用有刻度的米尺来测量纸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各种图形在纸上的比例,作分布标记,再翻折图形。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掌握了折、拼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在练习中他们感到好奇,容易激发兴趣,在折、拼图形中发挥想象力,领悟了数理图形折、拼的道理。接着教师再赋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等知识,这就会对数学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这类实践活动,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学习内容。
总之,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是基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而提出来的。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教师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目的,教师以口头讲授为主,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机械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被动学习为主,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造成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无意识”,更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久而久之,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而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应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沈慧.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 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辅导版, 2020, 000(002):P.35-35.
[2]曹淑梅. 关于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20, 000(007):P.64-64.
[3]肖远乾. 关于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 中华少年, 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