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收藏基本知识介绍
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的返铅现象,即人们常说的“银斑”,是唐三彩后天生成的典型物质。返铅现象的出现除了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是时间留在唐三彩器物上的特殊的印记。
高仿唐三彩的釉里开片虽也浅淡细密,状若鱼子,甚至少量高仿品的开片亦似乎有一种微微上翘的感觉,但比起真品唐三彩,仿品唐三彩的开片密密麻麻,极为细小,细碎爆裂,而且不同的釉色开片也有差异:黄 色釉开片最为细小;深黄 色釉开片最为细密,更像民间所说的“芝麻釉”、“翘皮纹”;褐色釉类似烧焦状的釉面开片则多呈爆裂状,与胎体分离似乎更明显;绿色釉开片则没有黄 色釉开片细;白色釉开片与红色釉开片大致相同;蓝色釉和墨绿釉则多数开冰裂纹,走纹虽也细密,但纹片很少有上翘现象;真品唐三彩器的开片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就是同一器物釉面的开片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地方开片均匀极细碎,而釉薄之处开片细而不碎纹路稍长。总之,真品唐三彩与高仿唐三彩釉里的不同,那就是高仿品开片细小,真品开片极为细小,差别就在一个“极”字,其中奥妙不是比较着看很难说明谁细、谁更细。
唐三彩不仅贵在釉色浓艳瑰丽,而且骆驼、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当时的国际场上,唐三彩就已负有盛名,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1928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邙山时,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古董商们将其运至北京,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竞相收藏。之后,洛阳地区不断有唐三彩出土,数量之多、质量之美,令人惊叹。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材料和烧制上来看,它采用白色黏土制成胎体,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后,再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氧化金属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在釉里加入炼铅熔渣和铅灰作助溶剂,经过800℃左右的入窑釉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唐三彩,其实是一种多彩陶器。一种颜色的称单彩,两种颜色的称二彩,三种颜色以上的称三彩,大体经历了一个由单彩到二彩,再到三彩的演进过程。
彩塑形象和写实手法经隋朝之后在唐朝继续发展,开创了彩塑形象以现实人物为蓝本的先河。于是君可见,唐三彩的造型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囊括了唐朝各个阶 层,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人物和动物形象,贵妇丰圆,文官有礼,胡人高深目,天王怒威武。
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明文规定,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
为了给陶瓷器增加上美好匀润的釉色,一代代的匠人们煞费苦心。汉代时,匠人们成功地烧制出单色的铅釉陶器。这种铅釉在烧成温度上属于低温釉,它好在流动性比较大,釉色更加清澈,表面更加光滑。到了南北朝时,匠人们烧出了黄、绿等色彩并用的釉面色彩,可以视为唐三彩的先驱。但是这时器物的精美程度还不够,而且采用一次烧成的方法,比唐三彩有很大不同,只能说是唐三彩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