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正学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临床综合表现。
主要表现为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以至于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中医“虚劳”“”水气“关格”范畴。
其病机为“虚、瘀、湿、毒”。虚者以脾肾之虚,瘀者气血瘀滞,湿者湿浊内阻,毒者湿热之毒。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源所在。脾肾亏虚,五脏俱损,湿浊瘀毒乃生。
临床多见本虚标实。“虚”指正气之虚,实则脾、肾两脏之虚;“实”指邪气之实,实则湿热寒邪之类。
《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在“正虚”和“邪气”两者之中,“正虚”是内因,邪实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本病之发生,以肾虚为本,湿邪潴留,以气血瘀滞为标。
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困难,无特殊疗法,属不治之症。现代医学虽有透析疗法可以应急,但终究属于治标之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已经衰竭之肾功能,因此并非长期可以采用者,最终病人多因病情进展、继发感染而死亡;肾移植存在费用较高,供体缺乏、排异及并发症等问题。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裴老治疗此病经验丰富,常用药方有桂附八味、四对三枸椹合剂①,结合病情,加减进退,大部分患者肾脏功能可得到改善,有一小部分患者尚可获得治愈。
现将裴老治愈的一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报告如下:
金某,男,21岁。全身疲乏1年余,近两个月来出现恶心、呕吐,面色皎白,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胃脘稍胀,腰酸腿软,畏寒肢冷,下肢轻度水肿,实验室检查:尿蛋白(2+),BUN:26.1mmol/L,Cr:320.9μmol/L, ESR:82mm/H,舌淡,苔白、厚、滑、腻,脉沉细无力,血压120/75mmHg。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辨证:脾肾阳虚。
裴老让其口服自己研制的消风Ⅱ号、泻火冲剂、古圣Ⅱ号的同时,另给中药:桂附八味合四对三枸椹合剂加味,桂枝10g、附子6g、生地12g、山药10g、山萸肉6g、丹皮6g、茯苓12g、泽泻10g、大黄10g、二花15g、白花蛇舌草15g、车前子10g、益母草15g、黄芪30g、丹参20g、枸杞子15g、桑椹10g,水蛭10g(冲服)、党参10g、白术10g。日服一剂,服药15余剂后复诊,述精神明显好转,饭量增加,复查肾功能:BUN:9.2mmol/L,Cr:130μmol/L,较前明显下降,效不更方,原方继续服用15剂,复查肾功能:BUN:4.9mmol/L,Cr:50μmol/L,尿常规:尿蛋白(-),患者精神状态佳,无明显不适,患者非常高兴。
人谓“透析路上无回路”,患者多在一二年内死亡,大多数病人死于感冒继发全身感染。该例患者能够治愈,让人非常鼓舞。
药方中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补而不滞。裴老认为四对三枸椹合剂中水蛭为主药,是全方之灵魂,该药活血化淤、消积破症,对肾小球之基底上皮组织具有通和作用。因肾小球是由入球血管和出球血管相互交错盘结,形成之渗压系统,其中血管壁之硬化、管腔之梗塞是影响肾小球滤过之主要因素,而硬化、梗塞就一般常理而言皆可属于中医之“血淤”范畴,因此,水蛭破淤逐血,改善肾血流,祛瘀而生新。其机理可能与所含水蛭素之抑制聚集作用、抑制血栓形成,以及增加肾脏之血流量有关。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之主要证候是恶心呕吐、纳呆便溏,依此辨证则做出了湿滞中焦,升降失司结论,于是胃气不降,脾气不升之证象丛生。该方中之大黄、附子是该方除水蛭之外的重要组成,大黄降胃气,附子升脾阳,由是清者自升、浊者自降,停滞于中焦之湿邪乃得解之。现代药理学证明大黄具强大之泻下作用,其作用类似肠道透析。另据研究表明,大黄尚可改善肾衰患者之氮代谢,保护残存肾功能,同时还具有改善微循环,减少蛋白尿等各种药理作用,从而延缓肾衰患者之病情进展。附子强心利水可克服大黄峻泻之副作用。
方中之二花、白花蛇舌草意在清热解毒,寓现代医学之抗感染作用。车前子、益母草活血利水,具护肾利尿作用。黄芪、丹参二味,一补气,一补血,气血双补,功在全身之扶正固本,具现代医学之调节免疫、代谢、植物神经系统等诸方面之作用。现代研究证明,黄芪可扩张肾血管,改善微循环及代谢紊乱,减少蛋白尿。丹参、益母草具有抗凝,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抗氧化,抗纤维化,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的作用。
因此以上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益肾,活血化浊之功。
①附子、大黄、二花、白花蛇舌草、车前子、益母草、黄芪、丹参、山药、山萸肉、枸杞子、桑椹、水蛭等。出自《裴正学医话医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