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162)乌梅丸:痛经、经期过长、崩中、漏下、妊娠恶阻 -- 马氏妇科

 乌梅丸

【原文】

1.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伤寒论》(338)

2.《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文字与上相近。

【组成与用法】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黄柏六两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干姜十两  川椒四两,出汗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如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温脏清热,安蛔。

【医案】

1.痛经

初诊: 2005年4月2日。周某,23岁,未婚,痛经5年多未愈,腹痛拒按,经量多,色鲜红夹血块,伴恶心,大便频数,每次经期均需卧床休息。平素月经周期延后5~20天,带下量多,色白时黄,质稠,无异味,纳可。末次月经2月19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调冲。

方剂:乌梅丸加味。

乌梅9g  细辛3g  干姜3g  黄连3g  当归6g  淡附片3g  川椒3g  桂枝3g  党参10g  炒黄柏5g  益母草30g,7剂。

二诊:2005年4月9日。月经4月2日来潮,痛经明显减轻,可以照常上班,经期大便也正常。今天经水已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益母草,续进3剂。

三诊:2005年4月25日。经前一周,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日方,益母草改为15g,5剂。

四诊:2005年4月30日。月经未转,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五诊:2005年5月9日。末次月经5月2日来潮,无痛经,今已净,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日方去益母草,7剂,隔日服。

1.   经期过长

初诊:2007年5月17日。陈某,39岁,原有慢性盆腔炎病史,月经5月4日来潮,至5月17日未净,曾服用止血方9剂无效,经量少,咖啡色,无腹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调适寒热,止血。

方剂:乌梅丸加减。

乌梅12g  淡附片3g  黄连3g  当归3g  炒黄柏10g  桂枝3g  党参10g  炮姜3g  阿胶(烊冲)10g  荆芥炭10g  贯众炭10g,4剂。

二诊:2007年5月22日。进药2剂,阴道出血即净,舌糜,带下不多,舌脉如上。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  生甘草6g,7剂。

3.崩中

初诊:2005年8月9日。黄某,16岁,月经紊乱2年多,或月经先期,或经期过长。上次月经6月15日~7月4日,末次月经8月4日来潮,经量多,经色鲜红,有小血块,至今未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调适寒热,固冲止血。

方剂:乌梅丸加味。

乌梅15g  细辛2g  炮姜6g  黄连5g  当归5g  淡附片2g  川椒2g  桂枝3g  党参15g  炒黄柏10g  阿胶(烊冲)10g  仙鹤草20g,3剂。

二诊:2005年8月12日。服药之后,经量减少至原来的三分之一,色紫暗,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增至乌梅为20g,加荆芥炭10g,3剂。

三诊:2005年8月15日。月经8月12日净。

4.漏下

初诊:2005年11月15日。陈某,46岁,末次月经10月22日按期来潮,经量多,经色鲜红,11月3日净,11月13日阴道少量出血,咖啡色,至今未净,乳头痛,无腰腹疼痛。平时月经周期30~32天,经期6~7天,经量中等,经色鲜红。生育史:1-0-2-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拟诊: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燮理阴阳,止血。

方剂:乌梅丸加减。

乌梅9g  炮姜5g  黄连3g  当归3g  淡附片3g  桂枝3g  党参15g  炒黄柏5g  川椒3g  阿胶(烊冲)10g  荆芥炭10g,3剂。

二诊:2005年11月23日。服药之后,阴道出血即净,出现荨麻疹,妇科检查:宫颈轻度糜烂,余无殊,舌脉如上。

消风散(《外科正宗》)加生黄芪12g,5剂。

5.妊娠恶阻

初诊:2006年9月15日。颜某26岁,妊娠45天,恶心5天,饥时尤甚,嗜酸,口微苦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肝暖胃。

方剂:乌梅丸加味。

乌梅9g  淡附片3g  黄连3g  当归3g  炒黄柏5g  桂枝3g  党参10g  干姜4g  川椒1.5g  半夏12g,4剂。

二诊:2006年9月19日。服药之后上症均除,纳可。B超检查提示宫内活胎,约孕近7周,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4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乌梅丸是专门治疗蛔厥的方剂,凡是初涉《伤寒》、《金匮》者,莫不记此。《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曰:“此方主胃虚而寒热错杂以致蛔厥者,故药亦用寒热错杂之品治之。”

案1为痛经,伴经多色红夹块,恶心便频,带多色白,为寒热错杂之证,以乌梅丸加益母草,温经散寒,清热调冲,一诊症减,效不更方,三诊而愈。其实,乌梅丸除了治疗蛔厥之外,很少有人以此方治疗痛经,或以为两者风牛马不相及。其实,在痛经中,如果并非属于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又因寒热错杂所致者,即可投用乌梅丸变通治疗,只要识得此证,其效如响。

案2为经期过长,用止血方剂无效,改用乌梅丸去细辛、川椒走窜之品,改干姜为炮姜,加阿胶、荆芥炭、贯众炭,血止后再用调气清湿热方剂以善后。

案3为崩中,经多色鲜有块,由于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期长短不一,经量多少有异,推断为寒热扰乱胞络所致,以乌梅丸加大乌梅分量,加阿胶、仙鹤草、荆芥炭而愈。乌梅味酸,性平,虽以酸收见长,但除《本草求原》有“治溲血,下血,诸血证”之外,古代较少用于崩漏,《妇人良方》则以乌梅烧灰为末,以乌梅汤调下,治妇人血崩,以烧炭存性,增强其固涩之力。近人用一味乌梅制成乌梅浓浸膏,治疗漏下取得良效。因此,出血量多时,乌梅用量即加大。干姜改用炮姜,亦扬其固涩之性耳。至于寒热药物的比率,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融汇变通,不必胶柱鼓瑟。

案4为漏下,除了经来量多鲜红,漏下色为咖啡样外,无甚其他临床症状,辩证所属既非热,又非寒,于是依寒热错杂来治疗,选择乌梅丸去走窜的细辛,改温中的干姜为温涩的炮姜,加阿胶、荆芥炭止血,共起燮理阴阳,止血之功,一诊而愈。

案5为妊娠恶阻,表现为恶心、嗜酸、口苦,亦为寒热错杂之证,故用乌梅丸调理寒热,加半夏和胃降逆。乌梅《本草拾遗》称“止吐逆”,而用于妊娠恶阻也有不少的报导,如《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关于恶阻的治疗中,就有两则含有乌梅的方剂,一张含有乌梅、炒白芍,全方均由酸味药物组成,另一张由乌梅、姜半夏、黄连、煨姜组成,由寒热及酸辛苦合成,后方就是乌梅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选择使用乌梅或者乌梅丸治疗妊娠恶阻的对象,是妊娠期间喜好酸食而不泛酸者,以投其所好,此也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故酸先入肝,……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0)

相关推荐